新書推薦:

《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
售價:HK$
806

《
幸福教室的密码:一位优秀班主任的行走与思考
》
售價:HK$
306

《
牙齿磨损 第3版
》
售價:HK$
1520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HK$
653

《
汉服怎么做
》
售價:HK$
500

《
大模型时代:虚拟人的崛起与未来
》
售價:HK$
459

《
大话芯片:读懂芯片原理、周期、产业链与技术趋势
》
售價:HK$
454

《
世界观: 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2024最新版】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1)历史图像稀缺性:收录3200余幅1840—1949年间的江南民俗影像,填补近代风俗史视觉素材空白,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图像史料。
(2)多维互证方法:独创“图像 文献 竹枝词”三重考据体系,通过老照片、民俗画与民间诗词的交叉印证,还原市井生活的真实细节。
(3)民俗分类系统性: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分卷编纂,清晰呈现江南民俗的完整谱系与流变脉络。
(4)学术创新性:突破文字叙事的局限,以动态视角解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社会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5)大众传播价值:泛黄影像与朗朗上口的竹枝词结合,兼具学术严谨与可读性,适合文化从业者普及推广或普通读者直观了解江南文脉。
(6)跨学科研究价值:融合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跨领域分析框架,适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作为参考工具书。
(7)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影像与文献的立体记录,抢救性保存濒临消失的江南传统习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8)装帧设计亮点:整套书圆脊精
|
內容簡介: |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十卷本系统收录近代江南民俗影像3200余幅,涵盖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全书以“图像 文献 文学”互证方法,为地域民俗研究提供新范式。是融民俗史、社会史、视觉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
《江南风俗图录 ·第4卷· 车动马喧》
本卷“车动马喧”是《江南风俗图录》的第4卷。以数百帧泛黄老照片、历代竹枝词与翔实史料为载体,生动再现了近代江南水陆交通网络的嬗变与现代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的萌芽。书中既捕捉乌篷船的身影、穿梭于京杭运河漕舫的繁忙景象,亦聚焦独轮车铁箍碾过青石板路的深深辙痕、浙皖山间古道的沧桑印记,更叙述淞沪铁路试车现场历史镜头、江南电报局初创时期的影像。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解析舟楫漕运背后的水利智慧、驿道商路承载的商贸文化、近代邮电引发的通信变革。一卷在手,宛若穿越烟雨迷蒙的时空隧道,领略江南交通史中沉淀的地域生存智慧与生活美学精髓。
|
關於作者: |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
目錄:
|
【目录】江南风俗图录·第4卷·车动马喧(目录)
概述
第一章 传统出行代步工具的变化017
春风得意马蹄疾——骑马出行... 019
数声风笛离亭晚——操舟行船... 022
倒骑牛背意堂堂——骑牛代步... 026
细雨骑驴入剑门——驴车骑乘... 030
竭力奔驰易溜缰——新式马车... 033
轿子何嫌索价高——晚近轿子... 037
七八娇娃一小车——独轮小车... 040
沿街无处不居停——人力车夫... 043
有人双脚踏轮盘——三轮车夫... 047
前后勾联两铁轮——说自行车... 051
第二章 汽车出现与公共交通革命055
汽车来往疾如风——汽车惊艳... 057
机器开车制亦精——车行蜂起... 060
铁线纵横铁轨铺——电车上路... 063
南市前经仿筑成——华商公交... 066
出租汽车满街游——出租汽车... 070
靠右边行分两旁——行车靠右... 073
市巷通衢自指挥——交警岗亭... 076
雅号如何叫阿三——红头阿三... 080
第三章 崛起中的轮船运输业085
使船事本属吴儿——太湖渔船... 087
争歌子夜无字腔——内河夜航... 090
沿滩渡口有船横——义渡轮渡... 094
惯驾沙船走北洋——沙船兴衰... 098
吴淞从自进艨艟——轮船招商... 102
帆樯衔尾往来忙——民营船队... 105
帆樯分别号旗悬——上海港兴... 109
客货纷纷路万千——漕运海运... 113
桑田沧海几经年——黄浦码头... 118
第四章 铁路初创的艰难历程123
来往吴淞有火车——吴淞铁路... 125
轮随铁路与周旋——商办铁路... 128
乘车直入华灯市——沪宁沪杭... 132
挥戈保路换中华——路权争夺... 136
铁线纵横铁轨铺——铁路轮渡... 139
骤于奔电疾于风——万国机车... 143
杂货扛抬到晚休——铁路劳工... 147
风鼓铁轮送到家——客车等级... 150
汽笛一声留不住——老火车站... 154
第五章 民用航空事业的创办159
大鹏一日同风起——飞行梦想... 161
黄花又见泣秋风——飞行英雄... 164
往来南苑龙称便——民航发轫... 168
船过龙华十八湾——龙华机场... 171
工业救国之典范——捐机报国... 175
休言女子非英物——女飞行员... 178
银雪空作化装舞——航空产业... 182
多生鹙子怜天女——民国空姐... 186
千夫万夫皑作堆——航空协会... 190
第六章 物流行业建设与旅游发展193
大船小船南北行——运河物流... 195
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丝之路... 198
缸尖渚上四无凭——仓储堆栈... 202
因兹力役无朝暮——装卸苦力... 206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栈旅舍... 209
留行中华佳客到——西式旅馆... 212
风柳风蒲绿涨天——郊游远足... 216
曾是星期结伴游——旅行社起... 220
邀伴同游土地堂——郊游风气... 223
第七章 振兴中的邮电通信业227
年年送客横塘路——邮亭驿站... 229
邮传设局已经年——设民信局... 233
邮便交通众共欣——近代邮政... 236
衡阳犹有雁传书——邮差谈往... 240
今朝合有家书到——尺牍书信... 244
欲作家书意万重——代写书信... 247
奇哉电报巧难传——电报电信... 250
水西遥隔语言通——电话初现... 255
独立倾听德律风——交谈传呼... 259
|
內容試閱:
|
《江南风俗图录》 总序
仲富兰
拙作10卷本的《江南风俗图录》,有幸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由编纂和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运用图片与竹枝词结合的方式来梳理与叙述江南风俗文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值此本书推向市场之际,我结合“图录”编撰,谈几点感想,也可以算是感悟,向广大读者与学者通人请教。
中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目前世界上罕有的从古到今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或治世精英歌功颂德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真正关注民众生活层面的著述略显不足。四十多年前,欣逢改革开放,这种现象有了改变,民俗出版物多了起来,有的也成为热点,可喜可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进步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精神意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在帝王将相、王侯贵族之下。
我将这套书命名为《江南风俗图录》,而不叫《江南民俗图录》,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学理考量。“民俗”与“风俗”虽同属文化研究范畴,却存在显著学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内涵与研究范畴两个维度上。从概念内涵来看,“民俗”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总和,涵盖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领域,强调文化传承性与集体性;而“风俗”则侧重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与社会行为,更突出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
在研究范畴方面,“民俗”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旨在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风俗”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具象,聚焦于具体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民俗”常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表述,如“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学理论”;而“风俗”则多应用于日常生活,用以描述地域特色中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人情。
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采用“风俗”命名,意在通过以3 200余幅老旧真实影像,聚焦江南地区的生活行为、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等具象文化表现,以直观视角展现江南独特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同时,“风俗”一词更能凸显江南传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精准传达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脉络,使读者得以领略江南风土人情的鲜活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在做“民俗文化学导论”时,用的是“民俗”;而当今做“江南风俗图录”则用的是“风俗”,特此先做一个说明。
风俗与人类的历史始终相伴。从时间上看,风俗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昔日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繁华都市,风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民俗文化的特性既是物质的、可度量的,又是精神的、不可度量的,这种精神与物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连接,决定了它既承载着物质性,又表现为非物质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被我们这里炒得滚烫的“非遗”,其实就与中国人说的“民俗文化”相重叠。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历代先民创造并至今存活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结晶。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在拙作《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里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兹不赘言。
这套10卷本《江南风俗图录》就是在我提出的“民俗文化论”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它论述范围的边界:时间上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空间上则以学界公认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今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为基本框架,兼及其他。尽管叙述范围不完全受此束缚,但大体上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而尤以变化最为显著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
江南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六朝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清的苏州。鸦片战争之前,江南诸多城市先后开始对外通商。上海和江南城市之间一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江南是上海的母体,苏州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先声,这种联系是很密切的。通商之后,第一个因素,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面向辽阔的大海,背靠环太湖流域的纵深腹地,从海上来的西方列强当然首选上海。第二个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杭州的摧残甚烈,在清军与太平军绞杀的过程中,苏州就受到重创。而开埠后的上海因为有列强的干预,受战火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种态势就使得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大江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财富流一股脑儿涌向上海,从1843年开埠到1863年,大约20年的时间,上海坐稳了江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坊间戏说的“大苏州”与“小上海”的角色转化,是真切发生的事实。第三个因素,上海具有完善的江河海陆交通网,江南水系、长江航运和内外海运,构成了上海颇具独特性的交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1843年以后就奠定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天。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认识江南,当然不能脱离区域景观和环境特征,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唯此才会有饭稻羹鱼,才可能产生精工和细作等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自古以来,江南地域,特别是吴方言区的民众,可以说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这无论对于民俗文化的显性形态还是隐性特质,乃至描摹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以下略,详见随套书附赠的“别册”或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