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357

《
3秒下单文案:4步成交法则
》
售價:HK$
305

《
中式园林的秩序(文津图书奖得主朱良志教授的园林美学新作,在园林里读懂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
售價:HK$
449

《
魏晋之变:门阀政治与中古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塑
》
售價:HK$
449

《
诈骗社会学:谎言与信任的攻防
》
售價:HK$
296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755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505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347
|
編輯推薦: |
本书精选陆逊、徐光启、钱学森、傅雷等上海地区历史名人的家训智慧,展现名人成才背后的家风力量。“古今承续、海纳百川、中西融汇、多元并存”的名人家教特色,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启示,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內容簡介: |
《上海百位名人家训家教》是一部深入挖掘上海地区名人家训文化的精选集,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教文化,为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本书分为“修身立德”“崇文重教”“敬业爱国”三个板块,精选了上海自宋代以来百位名人的家训家教内容,涵盖徐光启、钱学森、傅雷等历史与近现代名人,展现“古今承续、海纳百川、中西融汇、多元并存”的特色。这些家训故事不仅反映了名人们在教育子女、传承家风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而且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生动案例与历史文献,本书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宝贵启示,助力家风建设与道德传承。
|
關於作者: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于1986年成立,是上海组织地方志编纂与研究等的专门机构,归口市委宣传部领导。下设上海通志馆、当代上海研究所。成立以来,完成《上海通志》、上海市志、市级专志、区县志等4.71亿字的两轮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整理出版11卷36册《上海府县旧志丛书》,系统、详实梳理了上海有史以来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自1996年起每年编纂并出版《上海年鉴》,指导各区地方志机构编纂出版区县综合年鉴。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和上海地情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出版《上海六千年》《上海城市品格读本》《江南文明通鉴》《极简上海志》《上海图鉴》《申活志》等100余种地情文化读本。
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成立于1992年9月。学会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广泛团结上海地方史志工作者,以上海地方史志的编纂实践和理论研究为重点,为上海地方史志编纂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叶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江南社会文化史、家族史。
|
目錄:
|
凡例
序一:上海是优秀家风生根发育的城市邓伟志
序二:树大根深钱旭红
前言:打开一扇窗王依群
一、修身立德
云间陆氏:居高畏其危,处满惧其盈吕良佐:清气满乾坤方孝孺:学以行为本宋诩:穷而不失其义,达而不离其道钱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乔镗:先尚器识,不重浮文徐阶:读书不能做好人即如不读陆树声:毋忘贫贱而慕奢华陈继儒: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李待问:吾族以俭朴礼度世其家经元善:我教子,惟一经叶澄衷:一般努力惜分阴秦荣光:义方之训,实传家之首务也郑观应:家庭教育,首贵自立周廷弼:凡人立身处世,必有所以自重而后人重之郁怀智:非求报施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陆尔奎:心地光明,气质纯粹章太炎:凡人总以立身为贵钮永建:第一须养成创造精神宋汉章:作事须要可以耐劳吃苦穆藕初:人生在世,必须加惠于人秦润卿:子弟品行第一,学问次之鲁迅: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吕思勉:志以学成,品由行立柳亚子:父母要做青年的垫脚石胡适: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陶行知: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陈鹤琴:要尊重子女的人格梅兰芳:国重于家,德先于艺周信芳:永远记住是中国人钱昌照:言必行,行必果巴金: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赵朴初:习惯成自然,修身必自细微始傅雷: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
二、崇文重教
陆深:非兼通今古,何得言经济周思兼:世德累传,家学相继王圻:书种不绝足矣唐文献:勤励以向学,俭素以治家徐光启:唯好学,唯好经济倪元坦:子弟少年不可以世事妨读书,但令以读书通世事钱大昕:一日不读书便俗李钟瀚:士当识时知变黄汝成:吾族子弟不论男女,已届就学学龄,必须入学钱熙祚:于人谓之有功,于己谓之有福郁松年:尚坚忍,重学问李鸿章:他日当尽力研求学习西文廖寿丰:读书尤以立品为先严国馨:读书行义薛福成:读书有利而无害颜永京: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方楷:君子不生事于无事之日,不废事于有事之秋叶鸿英:培养本源,厥惟教育杨桂清:无分男女,均宜讲求实学孙多鑫、孙多森:敦品读书张元济:匪学何立,匪书何习李伯元:不读书则理不明,不读书则气不驯杨梅南:以教育遗子女,为最上之产业王季烈:清白家风,必须谨守钱名山:君子之为学也,没身而已矣高吹万:尚志陈家栋:一国宜教育其人民,一家即宜教育其子弟姚光:敦仁树德吴羹梅:读一卷便有一卷之用陈伯吹:耕读传家钱学森:身教重于言传
三、敬业爱国
侯尧封:但愿为第一等人徐三重:当思此亦国计民脂,身口之外不得一毫浪费赵文哲:恪守厥职,矢清、矢慎、矢勤唐锡荣:所谓勤者,非徒尽力,实要尽道杨斯盛:自立者存盛宣怀:勤与俭,治生之道也胡祖德:凡事有成,贵通力合作,又贵个人以身先之焉荣宗敬、荣德生:爱国而忘家,急公而忘私,义也庄俞:士君子当特立独行黄炎培: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聂云台:教诸儿均以养成其自治能力为主唐骧廷:居家必有治生之业刘鸿生:我们所有真正的公民,应始终爱国顾廷龙: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杨殷:靠自己双手劳动恽代英:知进不知退,知存不知亡,知得不知丧,惟有一正而已邹韬奋:希望子弟长大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谋幸福蒋径开:总有一天胜利是属于我们的黄竞西:望你们继续前进,万勿灰心田汉:为国家做贡献是一件最大的孝事刘华:成败不过一时的挫折俞秀松:有志者事竟成何秉彝:为解放自己而起来革命李公朴:世笃忠贞,家传清白俞振飞:百善勤为先,万恶懒为首徐玮:生活于此时代,便负有此时代的使命贺绿汀:要做实事,要对社会有用陈修良:干干净净做人殷夫:我得更往前进郭纲琳:革命者的青春才是美好的李白:人生百岁谁无死,前班退去让后班赵万年:革命者应该把我们的爱给全人类钱伟长:努力把我们国家再次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吴沧波:青年人要像海燕一样程十髮:推陈出新
|
內容試閱:
|
序 一 上海是优秀家风生根发育的城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句话往小点说,套用到上海就是“家是最小城,城是千万家”。上海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各方移民的小家,在上海汇聚成大家。小家的家教影响城市文化精神,城市品格又反哺小家的家风,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孕育了海派特色的家教家风,是上海名人辈出的文化基因。进一步说,上海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城市,也是优秀家风不断生根发育的城市。
名人家教文化奠基了上海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自宋代以来便孕育了相对独特的家风文化,“古今承续、海纳百川、中西融汇、多元并存”的家训传统,与上海城市精神的形成密切相关。比如传统文化的家国一体精神,即“忠孝一体”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华亭人的“陆绩怀橘”,后来其政绩也说明,在报效国家方面,陆绩同样是楷模。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精神,可追溯到乾嘉学派代表人物嘉定人钱大昕,他概括史学家的道德标准是“美恶不掩,各从其实”,教导族人及后世在做学问时亦要做到不偏不倚,不可虚构美化,也不能隐瞒缺点。巴金教育侄儿李致“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这句话影响了他家三代人,也是一样的道理。传统文化的“兼济天下”精神,是上海开放包容精神的重要体现。邹韬奋崇尚孩子“自由发展,乐观坚强”,却又“推母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其直接的表现是他对工作和事业的爱。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是优秀家教家风融汇而成的,并且得到升华,成为上海独有的城市品格。
上海城市品格进一步提升了传统家教文化,上海的城市品格又反过来强化了海派家教家风的形成。这种城市家庭相互促进的文化养成机制,成为海派文化名人成长的文化基因,比如敢为人先的品格。近代特别是开埠以来,上海是文化思想的桥头堡,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推动中国的先进阶级首先在这里觉醒。陈独秀和子女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教给他们革命的道理、爱国的情怀,这使得他的几名子女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救国精神,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黄炎培教育儿子“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其子女们在其严格的教育下,大多成为国家栋梁。又比如开放包容的品格。近代以后,上海出国留学的人很多,回国后又留在上海的人更多。钱学森父子都是留学先驱,钱学森明确提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观点,从美国毅然回国报效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先生留学归来后,才有“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的家训。再比如创新利他的品格。上海名人既坚持传统,又不忘现代,中外文化的交汇让他们形成重信用守诺言的品格。他们成功后在上海做了很多善事,在创新发展中实现利他。南浔四象之一的顾乾麟遵循“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家训,以父亲的名字创立“叔蘋奖学金”,资助上海家庭困难的孩子,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就接受过该奖学金以完成中学学业。著名民族资本家叶澄衷先生笃信“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创办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蔡元培立“诚朴”为校风。胡适、竺可桢曾在校就读,该校至今仍然是上海重点中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这本《上海百位名人家训家教》选取了在上海的一百位名人的家训,这些家训虽诞生于不同时代,但都是中华优秀传统家教文化,是上海独特的家风图谱,是上海城市品格的精神来源,体现当代的文化自信。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千年以来上海名人受教育和教育子女的场景,涉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教化理念。品读名人成才的文化基因,不难发现其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做人教育,二是家国情怀。方孝孺在《幼仪杂箴》中教育后人:“凡为吾祖之孙者,敬父兄、慈子弟、和邻里、时祭祀、力树艺,无胥欺也,无胥讼也,无犯国法也,无虐细民也……无相攘窃奸侵以贼身也。”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小女儿周采芹准备去香港上学时,周信芳对女儿说了一句:“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周采芹在西方多年来一直想要好好表现肩负的四重角色:中国人、女人、演员和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女儿,她对中华民族的忠诚是遵从父亲对她的最后教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践行,既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也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品读上海名人的家训家教,对我们践行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启示。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还需要从家庭和个人的微观层面加以践行。如何通过家训家教,培养子女的品德、能力和责任感?如何在家风传承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从名人家训家教中汲取智慧。这本书无疑是回答这个“世纪之问”的勇敢尝试。我相信《上海百位名人家训家教》一书的出版,正是为了搭建这样一座桥梁,它让我们穿越时空,与上海的历史名人对话,感受他们在家训家教中的智慧与情怀。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十周年之际,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组织力量编写这本书,非常及时,非常重要。这既展示了上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又提升了新时代上海城市品格,相信每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精神营养。王依群会长请我做序,我勉为其难,在初看书稿的基础上,谈了以上几点不成熟的心得,求教于各位。
是为序。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顾问
邓伟志
2025年4月7日
序 二 树大根深
中华民族最早的全民族的“家训”,应该是由周王朝确立的、被老子和孔子共同推崇的“金人铭”,其形象就是背上刻有几百字箴言的“三缄其口”的金人塑像。年轻的孔子在拜见大周王朝图书馆馆长、博物馆馆长老子时,实地瞻仰了金人像。老子在撰写中华文明的“箴言”《道德经》时,在《德》篇中大量融入“金人铭”的内容,孔子在选择性地继承老子的思想——主要是老子早期的周朝礼仪思想——教育后人时,也大量引用“金人铭”的思想,在《论语》和《大学》等中都有所体现。
家族是民族的单元和细胞。在中国“贵族—士族—家族”的变迁中,“金人铭”的教育思想逐渐成为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进一步演化为丰富多彩的姓氏家训。从西周周公旦的《诫伯禽》到后来的《颜氏家训》,从李世民的《帝范》到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从《朱柏庐治家格言》到《钱氏家训》,对皇位继承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子弟立体化的家教体系逐步形成。家训呼应国家需要,展现的是文明条例规范,其引导并转化成的家教展现的则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调节祸福时运的“风水”。家训和家教共同构筑了一个隐性教育和隐形精神的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维护促进社会和平、安宁、稳定、创新、进步。历经无数世代,不断遴选升华积累下来的、成功有效的教育经验和精华,在家庭教育、个人成长、文化塑造、文明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学会做父母,需要从理解家训家教开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而父母或长辈的“身范”来源,是家族历代相承的“家训”。我们中华民族总共有1万多个姓氏,家谱流传至今的姓氏有600余个,拥有“家训”的约有120个。所有家训都是先人在试错前行、大浪淘沙、去伪存真中,用血泪和生命、灾难与成功,提炼升华而写就的人生篇章与箴言警示,揭示的是颠扑不破的大道真理。如“钱氏家训家教”在2021年被批准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包含大量如下的教诲:格局胸怀、善事国家、重德修身、崇文尚学、依道善为、克勤克俭、惠及邻里、和睦乡亲、人格守线、进退有度、以德配天。
近代以来,在家庭和家训方面,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教育脱离传统的家庭和家族,走向现代化的学校。规模化的学校教育替代个体化的私塾制教育,人才成长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也不幸地给了现代人一个偏见,即认为学校教育包罗万象,几乎把家庭教育忘了,甚至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中小学及大学教育和社会的训练与拷打上。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大学教育的工作者,我认为人的现代化教育是一个立体的、终身的过程,内容至少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长教育。深究起来,对人的教育是“言传”和“身教”共同作用的结果。“言传”主要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成长教育,“身教”则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父母无言的身范,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上述所言并不是借此否定学校教育,回到家族教育的老路上来。学校教育有家庭教育难以替代的诸多优势,除了有规模优势之外,知识传授的全面性和人的社会化过程、老师“身教”影响、舆论引导、典型塑造等,都是家庭教育难以企及的。学校教育还可以相当程度地纠偏或者弥补父母的失职和家教的不足,比如,纠正家庭功利化的说教,纠正家庭价值观错位,纠正家长对教育责任的推卸,即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曾批评家长的“子弟送入学校,责任即了”观点。上述种种不良的家教,通过学校的纠偏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正过来。可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长教育密切互动,才是构成当代人才成长教育的完整生态链。
另一件是城市化水平的加快,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识来源方式。人的社会化和文明化与教育密切相关,而教育程度又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人的发展,不仅要有好的原始基因及遗传,比如好的表观遗传、体内微生物菌落等,还要有好的人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城市化对后三个环境影响很大。上海自开埠以来,人口大规模流动,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所替代。以宗族社会为代表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化,从差序基层自治到平等法制治理,人的成长环境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另外,西学东渐使得上海的现代教育的规模和体系均居全国前列,上海居民成为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现代城市文化熏陶下的上海家教文化平添了更多的平等、合作和规则意识。可以说,以“金人铭”为代表的传统家教文化观,在上海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这个嬗变与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人的现代化过程密切呼应,几乎重构了海派人才成长的文化基因。从《上海百位名人家训家教》这本书中,就可以管窥一二。
本书收录上海54个姓氏的百位名人的家训家教典籍故事,展现的是海派的前行者、探路者的家训和家教。时间跨度从两晋到当代,总结起来反映了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城市化推动家训从族训向庭训演变。如两晋时代的云间陆氏是江南士族,其家训主要以教育士家子弟读书从政为主。后面的各宗族家训,仍然继承上述特色。但是开埠以后,随着新式教育的普及、大量人口的涌入、宗族强势力的弱化,传统家族小型化为(大)家庭(三代或者五服之内),并且成为教育主体。家训演进轨迹更多表现为庭训,士农工商家庭因职业不同,家教内容差异很大,并且与学校教育密切呼应。如清末实业家盛宣怀虽富可敌国,但他仍然要求后人“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其二,传统耕读家教转为新的家国情怀。精英家庭实现“勉学”的手段从国内拓展到国际,大量来沪后的先富群体,在洋务运动影响下,不惜代价将子女送出国。接受国外教育的留洋学生,绝大部分学成即归报效国家,把传统家国情怀叠加了国际视野,升华了传统的忠孝观。如国歌歌词作者田汉在书信中提到,“为国家做贡献是一件最大的孝事”。其三,多元文化共存使得家教文化更有格局。传统家教的余晖、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海派特色家教家风就此孕育。新的家教文化不仅继承传统的天下观,而且越出宗族、兼济天下。比如不少家族兴盛后,都主动回报社会,例如办学、办慈善机构等,体现了陌生人社会的社会共同体建设格局。邹韬奋说:“希望子弟长大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谋幸福。”这些理念与我们现代教育理念更加契合,更有利于培养出人才。
正因为上海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家教文化转型中的先行探索,对这些家教文化进行整理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必须超越简单的经验传递,走向有爱的、有温度的科学化家教。华东师范大学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于2024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家庭教育研究院,始终将家庭教育视为“育人生态”的关键一环,探索新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模式。其“知心慧语”平台由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各方面一起搭建,通过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家庭教育注入“爱与智慧”的基因,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字时代获得精准化、全周期的成长支持。从传统家教文化中汲取营养,对我们当代做好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珍贵。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策划编写的这本书,对我们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上海城市的家教文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好家庭教育研究提供助力。
一花独放露春意,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向我系统介绍本书的思路和内容后,我有了更多的感想和思绪,乐为之序。这本书遴选的很多优秀案例,对沪上家教文化做了具象化的介绍,从中不仅能看出其演化的轨迹和涵盖的内容,还能看出其教育的广度和理念的高度,其核心思想值得在当代继续弘扬。我们现在正处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我相信家教好才会修养好,家风好才会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也相信随后全国各地会有更多的特色家训家教事迹被挖掘整理并繁荣光大,惠及更多的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钱旭红
2025年6月2日
云间陆氏:居高畏其危,处满惧其盈
居高畏其危,处满惧其盈,富贵荣势,本非祸始,而多以凶终者,持之失德,守之背道,道德丧而身随之矣。
——陆景《诫盈》
恢此广渊,廓彼洪懿。弘道惇德,渊哉为器。
——陆云《答兄平原诗》
上海一地的人文历史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一代,陆机、陆云名重一时,堪为云间人文之祖。《晋书·陆机传》谓其“弘丽妍赡,英锐飘逸,亦一代之绝乎”。《晋书·陆云传》谓其“百代文宗,一人而已”。陆云更因自称“云间陆士龙”,使得此后“云间”成为华亭别名。更为重要的,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诗学命题,深深影响了此后上海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所以南宋庆元年间,徐民瞻合刻二陆文为《晋二俊文集》时作序云:“云间学士大夫宗之仰之有余师矣,二俊之名不朽矣。”
陆氏自西汉起便已经在吴地落户,于东汉初年逐渐繁盛。陆闳在建武年间为尚书令,其孙陆续,字智初,以忠义著称;其子陆裦好学不仕。东汉末年,陆裦之子陆康任庐江(今安徽合肥)太守,命年齿较长的陆逊带领幼子陆绩返回吴郡,移家于华亭谷(今上海松江、青浦两区境内)。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以破荆州、擒关羽,功拜抚边将军,封为华亭侯。黄武元年(222年),陆逊又以攻蜀之功官拜右护军、镇西将军,由亭侯升为县侯,晋封娄侯,“华亭”“娄”均在今上海境内。其姑父顾雍为顾氏三大族之一,住于海盐县亭林里(今上海市金山区境内)。孙权为吴主,封其为阳遂乡侯,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劭为吴国丞相,此后陆逊又代顾雍为吴相。孙权又将孙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陆逊和顾雍的儿子顾邵,此后陆逊族子陆凯又于宝鼎元年(266年)拜左丞相。从此陆氏成为江东最为显赫的阀阅世家,《世说新语·规箴》载:“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人几?’陆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会!’”
陆逊生二子,长子陆延早夭,次子陆抗,即孙策外孙,袭爵。陆抗生五子,分别为陆晏、陆景、陆玄、陆机和陆云。陆景的《诫盈》、陆机的《与弟清河云诗》、陆云的《答兄平原诗》可以说是上海,也是江南地区最早的家训作品。
陆景《诫盈》是一篇家训名作,通过阐明富贵无常、祸福相依的道理,要求族人居安思危、诫盈守谦。他认为一个家族能够持久传承,最重要的在于恃德守道:恃德,即谦恭谨慎,戒骄戒奢;守道,即进退有据,出处有度,一旦“恃之失德,守之背道”,就会“道德丧而身随之”。这正与当时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社会背景相对应,也正是在这一时代才更凸显家族的重要性。陆机《与弟清河云诗》是诫勉弟弟陆云的家训诗,陆云《答兄平原诗》则是对陆机诫勉的回应,两首诗暗含着浓厚的世族和门阀意识,流露出光大祖业和重振家声的强烈使命感,其与《诫盈》虽侧重不同,但“维系门第于不衰”的主旨核心却始终如一,也代表了当时士族家风家训关注的重点。不过也正是由于重振家族的强烈使命感,陆机、陆云在东吴被西晋灭亡后,企图借助晋朝新贵力量,重振家族,最后不仅功业未成,家道未振,还让家族差点遭到了覆灭的命运,陆机也在临刑前说出那句著名的“欲闻华亭鹤唳,复可得乎?”但是陆氏家族并未从此一蹶不振,到了东晋以后,陆玩、陆始、陆万载、陆仲元四世为侍中,“时人方之金、张二族(汉代金日磾、张安世家族)”,而这正是当年陆景在《诫盈》中提出的陆氏家族应该效仿的榜样。从这一点而言,陆氏家族的兴盛和其良好的家风家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延伸阅读:
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