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清流:五大道生活(1942-1966)冯骥才先生全新散文作品

書城自編碼: 415919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冯骥才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95374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924
土地发展权与中国的空间治理
《 土地发展权与中国的空间治理 》

售價:HK$ 638
道德革命的结构(交界译丛)
《 道德革命的结构(交界译丛) 》

售價:HK$ 539
时间线上的中国史
《 时间线上的中国史 》

售價:HK$ 2539
时间线上的中国国宝
《 时间线上的中国国宝 》

售價:HK$ 2539
中国近代史(史学大师蒋廷黻作品)
《 中国近代史(史学大师蒋廷黻作品) 》

售價:HK$ 429
逸出局部:艺术史六题
《 逸出局部:艺术史六题 》

售價:HK$ 484
今日向长安(上下册)
《 今日向长安(上下册) 》

售價:HK$ 1015

編輯推薦:
《清流:五大道生活》是冯骥才先生新创作的一部随笔作品。旧日的种种经历,犹如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作者的性格,深刻影响着其一生的轨迹。这部作品不仅是冯骥才先生个人童年、少年的珍贵留念,更是那个时代天津五大道地区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引领读者走进一段充满温情与怀旧气息的旧时光,感受岁月长河中那一抹难忘的天津记忆。
內容簡介:
《清流:五大道生活》是冯骥才先生新创作的一部随笔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溯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天津五大道生活往事,开启一段尘封的童年、少年记忆之旅。书中详述家族的往昔点滴、情感故事,个人的求学、恋爱经历以及亲友往来趣事等。在这些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五大道独特的文化韵味与历史底蕴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无论是别具风格的建筑风貌,还是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皆跃然纸上。而个人和家族的跌宕起伏背后,是岁月的变迁与时代的峥嵘。
關於作者: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代表作有《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艺术家们》等。作品二百余种,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多次在海内外获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冯骥才投身于城市历史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他倡导并致力于“非遗学”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全新的“非遗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
內容試閱
一、祖居不在天津

我的出生地是在渤海边的天津,老家却在很远很远的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宁波。上世纪二十年代(1924)我爷爷带着十岁的父亲离开宁波,迁至天津,那时很多地方还不通火车,要多次换车,还要乘轮渡,宁波是大运河起始的南端,天津在大运河北部的尾端,由宁波来天津却非常折腾。爷爷到天津后就再没回去过,父亲也没回去过,我自小脑袋里对宁波的印象全是一些虚幻的五光十色的碎片:比如在爷爷屋里,听到的老乡们嘴里叽里咕噜的宁波话;比如每逢过年必吃黏黏的喷香的炒年糕;比如父亲说他小时候蹲在宁波老家竹林里屙屎,时间一长,会叫新长出来的笋尖扎到屁股;再比如自小填写简历的籍贯一栏中,都要写上“浙江慈溪五马桥花园冯家”几个字,慈溪是哪儿,五马桥在哪儿?还有老的一副对联,家家悬挂,我家过年时也挂,叫做“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这对联说的是什么就更摸不着头脑了。单凭这些碎片形不成任何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懂事多了,对家庭的了解便多了起来。我最先知道的一位祖先,便是冯氏历史中鼎鼎大名的人物叫冯异,他就是老家那副对联中的“大树将军”,汉朝人,曾辅佐刘秀打下天下,建立了东汉。我这位祖先骁勇善战,但为人谦和退让,逢到军中评功论赏时,他就独自躲到一棵大树下歇憩。人们钦佩他建功却不争功,给他一个美称,叫“大树将军”。这位祖先叫我对老家那边隐隐地心生敬畏。我还依照想象给他画一张像呢:一身铠甲,披着披风,挎剑拿刀,倚着一棵大树坐着。大家看了都笑,爷爷却说冯异就是我画的这样!
后来爷爷告诉我,冯家最早的祖先并不是冯异,而是更早的西周时期齐宣公的少子齐通,由于受封于冯城,子孙便姓了冯。由此,我知道我家姓“冯”的由来。
到了汉代的建安时期,冯异的六世孙忠贞公(名冕),官做到朝散大夫,因为厌恶董卓在朝庭飞扬跋扈,请求外职,被派到浙东的句章做县令。句章是宁波的前身,历史非常久远;唐代开元年间改称为慈溪,我老家慈城是慈溪的县城,故而慈城的冯氏一族就把冯冕称作“始祖”。冯异之所以名气更大,是由于他人品贤德,受到后代敬仰,实际上他是我们冯家的“精神领袖”。古人敬祖中,都含有一种“家族的价值观”。
我老家古联中的上联“大树将军后”,便是表示以冯异为荣。下联“凌云学士家”,是说冯氏在慈城由唐末而今一千多年间,相传了三十九代,中间出了不少显赫的人物,单是进士就有五十六名。古代崇尚读书做官,冯氏出了这么多进士,当然被视为家族的荣耀,引为自豪。现在慈城还保留着写着一行行冯氏进士姓名与朝代的“进士牌”。
慈城的冯氏有点特别,很少有人务农,大多都在两方面使劲:一是读书,考取功名,入仕途;一是经商,做买卖。冯氏在这两方面都很成功,进士多,经商致富的人更多。冯家人很倾心自己的家园,有了实力便在慈城建房盖屋。当年慈溪县城慈城中有一半的房子是冯姓的,所以慈城民间又有“钱家谷,冯家屋”和“冯半城”之说。

一九九二年我第一次在宁波办画展,初入慈城,立刻被震撼了,完全没想到我老家的历史保存得如此完好、完整,好像由古至今一直原封没动。一些老屋老墙保持着明韵乃至宋风,站在街口巷口往里一看,全是通往过往岁月的时光隧道。还有那些寺庙、藏书楼、官家大院、商铺,以及牌坊、老树、地面磨光的石板,叫我轻易地走进了家族的历史和历史的家族。我见到了父亲出生的房子,爷爷的客厅,世世代代饮水用的古井,远房的亲戚、家谱……一位族姐名叫冯一敏,还把她家珍藏的四幅明代绘制的祖先像送给了我。其中两幅画像是慈城冯氏第二十五世(明代嘉靖)冯燮及夫人。画工水准极高,连人物的性情与神态都画出来了,上端还有冯燮侄孙冯若愚的题赞。冯若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工诗善书,书体端庄,笔墨厚重,名极一时。在慈城有很高知名度。这画像叫我清清楚楚看到几位先人的模样,特别是一幅女先人画像,使我很惊讶,因为与我姐姐很像。

在离祖居不远的一个山坡上,我找到父亲曾说的小时候蹲着屙屎叫笋尖顶屁股那片竹林。这片竹林婆婆娑娑,葱绿可爱,由于头天夜里下了一场雨,竹林里到处都是尖尖的嫩白鲜亮的青笋尖。我还在祖居东南墙外找到了“五马桥”的遗址。据说当年慈城大多的街道都是“半街半河”,一半街道,一半河道;街道走人,河道行船。逢到街口,道路相交时,河水也相交。阮仪三先生对我说,这是典型的江南古建中的“双棋盘格局”,逢到河水相交,必有一道小小的石桥。水陆交错,小桥横斜,那时的慈城一定十分独特好看。
我家所在的民主路上大户人家多,故石桥宽一些,据说可以五匹马并行,故称“五马桥”。桥上曾经还有一座精美的石坊。慈城桂花树十分多,年年金秋满城桂花盛开,绿叶黄花与白墙灰瓦相互掩映,处处如画。待到落花时节,人们把落在地上的花瓣用竹帚扫到河道中,花瓣顺流而下,流入城南的骢马河中,使得一条大河铺满金黄色,十分壮丽夺目。可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改善交通”,把所有河道都填平,石桥和石坊都堆进河道里。古镇的风光不在,只留下了一些空空的地名。历史是无法复原的。失去的便永远失去,这是历史的无奈,也是历史的哀伤。

尽管我第一次回到老家,我不曾在这里生活过。一切一切都不曾见过,但奇怪的是我没有任何陌生感,一景一物后边仿佛都有一种隐隐约约的亲切,一种温馨,是不是因为它们曾与父亲爷爷在一起?爷爷曾经从故居这扇老门进进出出吧;父亲肯定是喝这口老井里的水长大的;横在院中的粗铁丝,一定晾晒过他们的衣衫;房间里略略有点湿凉的空气里分明还有爷爷和父亲的气息呢,我从别的地方还能找到这种沁人的熟稔的气息吗?当我乘坐的汽车从一个街口拐过时,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站在街旁,淘气地冲我的车子尿尿。我忽然想到父亲小时候也会是这样子吧?这惹起了我一阵感动。我感觉在这遥远而熟悉的老家里肯定有我生命的基因,通过血缘一代代神秘莫测地传递到我的身上,与我相关与相牵。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故乡的情怀无限柔和地来到我的身上。这次回家之后,便情不自禁地画了一幅画叫做《雨竹图》,上边还题了一首诗:

疏疏密密雨,
轻轻重重声,
浓浓淡淡意,
深深浅浅情,
远远近近事,
都在此幅中。

后来我把这幅画送给老家,据说他们挂在了祖居的正厅“怀先堂”迎面的大墙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