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250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194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39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500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500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500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449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653
|
編輯推薦: |
1.本书是三津田信三“作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被日本知名本格推理作家、文艺评论家笠井洁盛赞为“作家三部曲”中最能给读者带来奇幻感的一部。
2.值得注意的是,本作的主人公竟然是“三津田信三”,身为推理作家的他将身临其境挑战一桩桩离奇悬案。另外,本作与该作者的热销作品“刀城言耶”系列小说也有细微联系,欢迎推理迷们细数书中的彩蛋。
|
內容簡介: |
上册:某都市的一隅存在一个名为杏罗町的神秘小镇,主人公三津田信三误入其中,发现了一家名为古本堂的旧书店。一天,他与朋友飞鸟信一郎一同前去拜访那家书店,并得到了一本奇怪的同人志——《迷宫草子》。书中收录了以《雾之馆》为首的七篇不可思议的作品,然而二人在读后,竟相继遭遇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灵异现象……
下册:三津田信三与飞鸟信一郎继续向《迷宫草子》发起挑战。与此同时,二人周围的怪异现象也愈演愈烈,只有解开书中的谜团才是唯一的希望,真相就隐藏在最后一篇《首之馆》中。最终,二人能否逃离诞生于神秘作者笔下的诡异世界呢?
|
關於作者: |
三津田信三
2001年,曾经担任编辑的三津田信三推出代表作《忌馆·恐怖作家的居所》正式出道。2010年以《如水魑沉没之物》斩获第10届本格推理大奖。其写作风格融入惊悚与推理,独树一帜。著有“作家”系列、“家”系列,以及“刀城言耶”系列等畅销作品。其中“刀城言耶”系列的第三部长篇《如首无作祟之物》,获得原书房的表彰奖“本格推理·BEST 10”二十周年特别企划的第一名。
|
目錄:
|
上册:
杏罗町
迷宫草子
第一篇《雾之馆》
星期一
第二篇《子食鬼缘起》
星期二
第三篇《作为娱乐的杀人》
星期三
第四篇《底片中的毒杀者》
星期四
古本堂
下册:
第五篇《朱雀怪》
星期五
星期六(上午)
第六篇《时钟塔之谜》
星期六(午后)
第七篇《首之馆》
星期天
编后记
《迷宫草子》
《作者不详》
|
內容試閱:
|
我认为世上有一种“场”,它本是能让你一人感到舒适的地方,然而你还没发现这一点,意识就已去往别处,从而永远无法与之相会。
当你置身其中,就会陷入一种空想:除了自己,周围一切事物的时间莫非都停止走动了?我总觉得,人间的某处存在这样的世界。
有时它是画中的风景,有时它是被相片截取的一段景观,有时它是电影或电视里映出的街市一角,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比起别的作品,画和照片还能多观看片刻。而电影和电视呢,当你“啊”地发出一声感叹时,画面已然逝去。你只能如此与之相逢,通常连有所意识都是痴心妄想。我忍不住觉得,这“场”正在世间的某个角落等着我。
遗憾的是,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些“场”的存在,就此虚度一生。即使能觉察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偶尔见有人着了迷似的不断旅行,就会想他们是在无意识地四处徘徊,寻找只属于自己的“场”吧。
然而,遍寻之物往往就在你身边。而我则幸运地邂逅了“杏罗町”。
奈良县的杏罗市是一个以民营铁路终点站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繁华区。稍稍隔开一段距离、悄然伫立在侧的便是“杏罗町”。我明明生于斯、长于斯,却直到成年后又过了数载,才知晓这小镇的存在。
当时,我大学毕业已有四五年。毕业后就职的京都D出版社把我从营业部调往编辑部,于是我做起了兴趣不大的专业书籍策划与编辑工作。
虽说我从小爱书,但并无当编辑的理想。反正都是工作,不如做一项与自身兴趣相关的事业——这个极为消极的动机把我带进了这家公司。
我也喜欢推理小说,不光读,还创作,但我从没想过进一家专做推理小说的出版社,或成为推理小说家。
不是我自鄙无才——当然我也没觉得自己有才——而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没有美好到靠兴趣就能生存的地步。别看我年轻,想法倒是很世故。
话说回来,关西也没有专做推理的出版社,且出版社本来就少。所以,不论领域,总之我就是想做与书有关的行当。我进入现在的公司,无非是因为和其他专业出版社及书店相比,这里制作的书籍品种更丰富多彩;而且还有印刷公司,虽然不属同一家公司,但同属一个集团。这或许也是我觉得此处较为有趣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我的几位朋友都很了得。跟我关系最好的飞鸟信一郎总说“我要当高等无业游民”这种不知所谓的话,连工作也不去找。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在翻译英美志怪小说,持续至今。他向出版社兜售译作,同时还干起了类似文学研究的活儿。至于是涉及哪方面的,他没告诉我。另外,信一郎好像还瞒着我偷偷创作推理小说和怪奇幻想类小说。也许在旁人看来,这种生活方式比较糟糕。但非常了解他、深知其才能的我,却感到信一郎已看准了自己该走的路。至少他比我活得积极主动。
我的另一位好友——祖父江耕介,从学生时代起不间断地给推理杂志投稿,后来他仗着这仅有的一点“实绩”,早早去了东京。那些个“实绩”自然是派不上任何用场的,说穿了就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从头干起罢了。只是他说“要做出版方面的工作还得是东京”,便毫不犹豫地上京城去了。说他莽撞也不算错,不过和信一郎一样,他十分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对为此该如何行动也有过深思熟虑。
在身边大人的眼里,进公司成为正式员工的我恐怕是其中最正经的一个。至于那两位,怎么看都不是能自力更生吃饱饭的主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人的看法也没错。
然而,当时的我似乎怀着某种如憧憬一般的情绪。如今想来,这大概是我对信一郎和耕介所抱有的自卑感的反向流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