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东方 从此,世界在我面前

書城自編碼: 415924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外語英语专项训练
作者: 周成刚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362146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653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418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1520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449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857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1422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347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398

編輯推薦:
1.30个跳出人生惯性、打破常规的真实故事,让你看见成长的无数种可能。
2.当我们的人生“被卡主”,成长陷入瓶颈,认为自己“别无选择”“路越走越窄”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我们局限于眼前的世界。当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固化的标准会松动,单一的成功观会瓦解,被某种特定的社会叙事禁锢住的人生,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和勃勃生机。
3.这本书写给想走国际教育路线的中国家庭,更写给活在“应该的人生”中,向往着“另一种活法”的普通人。
4.世界从未如此广阔,当你决定“看见它”的那一刻。当我们看见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会看见我们。
5.这本书剔除了留学外在的标签和符号,回归国际教育的深层次价值:真正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的,其实是他所看到的世界和思想疆域的边界。
6.本书既能在情感上、心理上为所有打算走国际教育路线上的读者提供支撑、鼓舞和慰藉,也能让不走国际路线的读者,看到不一样的人生破局方式。
內容簡介:
当“留学”被贴上“精英标配”“名校捷径”的标签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背后更真实的成长百态?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留学过来人的视角,与30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在不同国家和不同专业就读的留学生对谈,他们的故事里,没有传统认知中一帆风顺的“留学镀金”剧本,有的是面对重重挫折下的改变、突破与成长——有转专业时从零开始的焦虑,有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磨合,有面对学业压力时的自我拉扯,更有突破舒适区的蜕变与觉醒。每一位人物都个性鲜明——有人执着追梦,有人灵活调整,有人在碰撞中坚守本心,有人在试错中找到方向。
成长从没有标准答案,人生也远不止面前的选择。如果你正在成长或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犹豫,如果你渴望提前触摸海外生活的真实模样,这本书将带给你真实的启示,你将从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里,看见更大的世界、更多的选择,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值得全力以赴的人生方向。
關於作者:
周成刚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英语系,留校任教十余年。1996年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攻读国际传播学硕士学位,1998年入职英国广播公司任中文部记者,2000年辞职回国加盟新东方。曾获澳中同学会“杰出企业家校友奖”、人民日报社“海归中国梦年度人物”及“福布斯中国最佳CEO”等荣誉称号。
为倡导国际教育,传播多元文化, 2013年发起“探寻世界名校之旅”活动,至今已探访过200多所世界名校。著有《镜头里的世界名校》《由东向西看教育》《走向远方》《不一样的成长》《100个答案》等国际教育畅销书,译有《时间机器》《赢在对话》等名作,引进并主持翻译英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的《追根溯源》《悦耳动听》《言之有理》等经典文化随笔。
目錄
目 录

第一章 勇敢的抉择

大海里的觉醒
一位父亲与女儿的世界之约
与思想钢印作战
行走在实用与理想之间
千千万万次,救自己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第二章 热爱的奔赴

一场理想主义者的远征
成都味儿的青年导演
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
在万千次实验中等待真理
不补短板的北京少女
用琴弦创造永恒的瞬间

第三章 思辨的冒险

一位“小镇做题家”的觉醒
对留学“祛魅”
行动即答案
在轮椅上前行的普通人
从文化差异中寻找自己
工程师的行事哲学

第四章 人生的可能

轮子、台阶与人生
时代浪潮下的追梦人
“学霸”的折戟
音符里的新生
在不确定性中拥抱改变
球拍见证的成长赛场

第五章 文化的旅程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眼里的中国
少年背包客与他的世界
从北极走到联合国
一位纽约白领的自白
当我站上萨克斯的世界舞台
可以追求卓越,也可以甘于平凡

后记
內容試閱
序言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依然需要出去看世界?
在全球化浪潮与人工智能深刻重塑世界的今天,“走出去看世界”对于年轻一代的意义,从未如此重要。作为深耕国际教育多年的从业者,我想结合历史与现实,说说为什么当下的孩子依然需要走向世界——这不是崇洋媚外的选择,而是文明发展与民族进步的必然。
从玄奘西行的驼铃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跨国视频,留学始终是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一头扎根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一头连接世界文明的广阔天地。它在文明互鉴、科技突破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从未缺席。

一、文明互鉴:千年未断的开放基因
1400 年前的大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波斯商队与中原学子擦肩而过。就在这样的开放氛围中,玄奘法师踏上西行之路。他穿越八百里流沙时,水囊打翻仍坚持前行;翻越雪山时,半数随从冻毙,却始终未改求法初心。耗时四年抵达印度那烂陀寺后,他不仅潜心研习佛经,更与波斯、阿拉伯学者辩论交流,最终带回657 部佛经,译出1300 多万言经文。这些译著不仅化解了佛教内部的教义分歧,更将印度逻辑学、语言学引入中原,“刹那”“因果”等舶来词汇早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历史研究》中说:“文明的成长取决于挑战与回应。”玄奘主动汲取外来文明的勇气,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这种开放不是被动接纳,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式的主动拥抱。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率领200 多艘舰船、2.7 万人七下西洋,足迹遍布印度洋30 多个国家。船队带去的丝绸被波斯贵族视为珍品,青花瓷在东非城邦成为权力象征,水稻种植配套技术、瓷器工艺风格等惠及诸多沿途百姓;同时船队带回的非洲长颈鹿被视为“祥瑞”,阿拉伯航海仪器也为航海技术提供了助力,东南亚香料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这种双向交流勾勒出明代“天下观”的雏形——世界是多元文明共生的共同体。
可惜的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这一进程。当欧洲蒸汽机轰鸣时,清廷仍在八股文中打转;当美国铺设铁路网时,清廷还在争论“铁路会惊动山神”。这种封闭将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来,使中国逐渐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直到1847 年,19 岁的容闳搭乘帆船赴美,后成为首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他回国后奔走17 年,积极推动清政府开展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 年,120 名幼童留美。这些孩子中,詹天佑用“人”字形线路打破“中国人不能建铁路”的断言,主持建成京张铁路;唐国安参与创办清华学堂,奠定中国高等教育根基;蔡绍基参与创办北洋大学,培养出中国首批工业人才。他们证明:留学是打破封闭的钥匙,能让古老的中国重新接轨世界。

二、科技突围:从跟跑到并跑的加速器
近代中国的觉醒,始于对科技差距的痛切认知。1874 年日本入侵台湾,让清廷猛然发现:日本已能造千吨铁甲舰,而清军舰船仍主要依赖进口。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李鸿章积极推动首批留欧学生学习造船与驾驶,严复便是同期赴英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1877 年,严复考入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除系统学习海军战术与技术,更主动旁听英国议会辩论、观察司法运作。他由此深刻意识到:西方之强不仅在船坚炮利,更在制度与思想的先进。回国后,他翻译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唤醒国人,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思想火种。
甲午海战惨败,彻底击碎“自强求富”的幻梦。1896 年李鸿章访美,目睹纽约的摩天大楼感叹:“美国建筑之宏丽,非他国可比。”这种震撼间接推动了庚子赔款退款支持下的留美潮,梅贻琦、竺可桢等学者正是这一时期的留学生。
茅以升25 岁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拒绝美国高薪回国。1934 年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时,他用“沉箱法”破解钱塘潮难题,建成中国首座自主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抗战时为阻日军,他亲手炸毁大桥,在日记中写道:“桥虽毁,技术与精神永存。”
钱学森的归国路更显悲壮。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 卡门,36 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50 年想回国时,被美国软禁五年,最终用香烟纸写下求救信,辗转传回国内。1955 年归国后,他白手起家研制导弹,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后的技术空白,坚定地说:“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正是这样一位兼具深厚学识与家国情怀的留学人才,让中国在1960 年代至1970 年代初的短短十几年内实现“两弹一星”突破。
改革开放后,留学潮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1978 年邓小平提出“要成千成万地外派留学生”,开启新时代留学篇章。中国教*部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到2021 年底,中国累计有800 万留学生出国,其中550 万选择归国。他们在各领域发光发热:留美学者马恺研发的硅基药物递送系统,让癌症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留德专家万钢掌舵的“863”电动汽车专项,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根据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截至2023 年,70% 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有留学背景。这些数据也印证了:留学是缩短技术代差的加速器。

三、民族复兴: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引领
1918 年11 月16 日,蔡元培在北京天安门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发表“劳工神圣”演讲,强调“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对“一战”胜利的贡献,这一思想与华法教育会倡导的“勤工俭学”理念深度契合,为留法运动奠定思想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
聂荣臻后来回忆:“在法国不仅学到知识,更在巴黎公社墙前明白了革命力量。”这场运动不仅培养了大批革命领袖,更让“重视实践”“联系民众”等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资源。
今天的留学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精英专属”变为“大众选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1978 年,我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60 名;而2019 年,超过70 万人出国深造,目的地从传统的欧美国家扩展到全球。2024 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团队研发的超高层消防无人机系统获国家级金奖,成员来自中国、巴勒斯坦、斯里兰卡等5 个国家,各方分工精准:巴基斯坦成员主导控制算法研发,中国成员负责传感器技术攻关,斯里兰卡成员聚焦抗风结构设计,不同国家的技术优势在协作中深度融合,最终形成突破性的创新成果。这印证了全球化时代的真理:深度国际合作对于在全球价值链中立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25 年教*部发布留学预警,提醒赴美学生注意安全;而此前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在美留学生仍有28.9 万,占全美国际学生的27.4%,其中51% 攻读STEM 专业。这种在风险中寻机遇的态度,源于对开放交流的信念。深圳的留美博士将深度学习算法用于工业质检;苏州的留德团队优化CAR-T 疗法,专门针对中国高发的肝癌。他们用海外所学反哺祖国,诠释了“留学报国”的当代内涵。

四、未来坐标: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对话
ChatGPT 引发的科技革命,让留学价值有了新内涵。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冯冠平团队,整合美海外前沿制备技术与国内产业需求,研发的石墨烯理疗产品获欧盟认证,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这种“海外技术 中国转化”的模式,正是留学价值的新体现。
更重要的是,留学有助于培养“全球公民”意识。202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留学生研发的农业无人机,专为斯里兰卡丘陵设计:模块化结构让成本降60%,离线作业适应信号薄弱地区,操作界面加入僧伽罗语方便农民使用。该技术不仅让当地粮食稳步增产,更推动制定首|部行业标准,将中国的技术经验转化为国际规则。这种“技术输出 文化输出”,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留学生既是技术学习者,也是文化使者。他们在牛津辩论会上展现中国逻辑,在东京社区活动中传播春节文化,在非洲支教时分享杂交水稻技术,也将意大利设计美学、日本精益管理、以色列创新思维带回中国。这种双向流动,让文明在互鉴中更具活力。
从玄奘西行取经到当代学子出国留学,“走出去”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带回来”。今天的孩子走向世界,不是为了脱离祖国,而是为了带着全球视野建设祖国。当他们在剑桥实验室探索基因编辑,在里约热内卢参与生态保护,在迪拜设计智慧城市时,正书写着文明互鉴的新篇章。这种跨越国界的视野与担当,终将助力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伟大复兴。
开放是文明进步的密码,交流是民族发展的阶梯。让孩子出去看世界,不是否定本土的价值,而是在比较中更懂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不是盲目追随他人,而是在借鉴中增强自主创新的底气。这,就是今天的孩子依然需要走向世界的答案。
是为序。
周成刚
2025 年8 月于北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