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449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449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449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403

《
要有光
》
售價:HK$
352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科塔萨尔、鲍德温盛赞!20世纪百大经典to
》
售價:HK$
214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862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301
|
編輯推薦: |
“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图鉴”系列聚焦地球上的那些“隐秘而伟大的生物” ,每册一个主题物种,通过完整的体系、精准的描述和难得一见的图像,讲述这些生物常规或“奇怪”的生物学特质、独特的生存智慧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名校海洋生物学家倾力打造,资深专业学者翻译,专业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确保内容严谨可信又通俗易懂。 潜入头足类动物的迷人世界——章鱼、鱿鱼、墨鱼与神秘的鹦鹉螺,探索这群独特智慧无脊椎动物的惊人多样性及其在海洋生态中的多重角色。 按海洋栖息地系统编排,汇集来自全球的多样头足类生物,深入探讨它们的生活史、行为模式、适应机制、生态地位以及与人类的关联。凭借惊艳的摄影与插画,配以精选物种档案,带领读者走近这些魅力生物。
|
內容簡介: |
章鱼、鱿鱼、乌贼和神秘的鹦鹉螺……深入探索头足类动物的迷人世界,发现这类独特的高智商无脊椎动物惊人的多样性,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的多重角色。本书按照不同的海洋栖息地,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形形色色、聪明而艳丽的头足类动物,探究它们的生命周期、行为模式、适应机制、生态关系以及与人类的联系等丰富内容。通过精美的摄影作品、插画和精选物种档案,为这些极具魅力的生物提供了一部引人人胜的生活图鉴。
|
關於作者: |
【作者】[美]丹娜·斯塔夫(Danna Staaf)
科普作家兼海洋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鱿鱼幼体,曾在《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鹦鹉螺》(Nautilus)和《科学》(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并著有多本《海洋君主:头足类动物非同寻常的5亿年历史》(被评为“科学星期五”年度最佳科学书籍之一)、《女士和章鱼:珍妮·维勒普-鲍尔如何发明水族馆并革新海洋生物学》(被评为学校图书馆杂志和儿童图书委员会的年度最佳书籍)和《地球育儿所:动物幼体的奇妙生活及其塑造我们世界的非凡方式》等科普书籍。
【译者】张弛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实验师、中国水产协会科普专家,研究方向为鱼类分类学、生态学,有丰富的引进图书翻译、审校经验,参与出版《潜水识鱼》《鱼类图鉴:珊瑚三角区》《海蛞蝓图鉴:珊瑚三角区》《海物奇谈》等。
|
目錄:
|
3 引言
11 什么是头足类?
39 海滩、潮池、沙滩和泥滩中的头足类
73 海草床、海藻森林和岩礁中的头足类
111 珊瑚礁中的头足类
141 大洋中的头足类
175 中水层的头足类
209 深海中的头足类
245 南北极的头足类
274 术语表
276 索引
280 参考资料
282 图片版权信息
|
內容試閱:
|
引言
“章鱼有时会无缘无故抽打鱼类”
“你的自控力比乌贼强吗?”
“一种奇特鱿鱼的影像首次曝光,科学家大惊失色!”
“这些章鱼为什么会互相扔贝壳?”
“这是乌贼写的吗?”
“为了人类——乌贼进入太空”
这是2020—2021年媒体爆出的一些头条新闻,其标题展示了头足类——包括章鱼、鱿鱼和乌贼在内的动物类群——的奇妙、神秘和不可思议。不过,头条新闻也许是博人眼球的标题党,炒作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地球上每一个动物类群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头足类似乎尤其出类拔萃(抱歉,乔治·奥威尔)。头足类是无脊椎动物,即没有脊椎支撑身体的动物,蠕虫、昆虫、贝类和螺类都属于无脊椎动物。事实上,头足类的近亲就是贝类和螺类。贝类和螺类大脑简单、视力有限,平时躲藏在壳里逃避危险,而章鱼和乌贼等头足类则拥有复杂的大脑,视力可与人类媲美,既能对鱼类拳打脚踢,又能深思熟虑克制自我,更不用说它们令人惊叹的伪装能力了,二者之间是怎么攀上亲戚的呢?
固守等级观念的人可能会把头足类称为“低等”动物,但它们又表现出相当“高等”的特征,这种矛盾之处正是它们自古以来令人心驰神往的原因之一。不过,头足类的迷人之处远不止如此:庞然大物都令人着迷,而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大王鱿(Architeuthis dux,第200—201页)正是头足类,其长度可达13米;自然之美令人心醉,而最美的无脊椎动物中也必有头足类的一席之地,比如鹦鹉螺和船蛸精美的外壳,以及乌贼和章鱼艳丽的肤色。
头足类的奇异特性也引发了人类无限遐想。它们是自然界中唯一同时拥有触手和吸盘的动物,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隐喻,用来形容那些贪得无厌且一毛不拔的人。我们人类的确喜欢精妙的隐喻。政治漫画一再用章鱼来指代大型企业、政府机构等各种实体。2009年,《滚石》杂志就将投资银行高盛比作一只拥有“吸血漏斗”的幽灵蛸(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俗称“吸血鬼鱿鱼”),这个比喻堪称一针见血,多年来一直被引用、提及。即便是在2012年之后,科学家发现真正的幽灵蛸并非利用漏斗吸血为生,而是用灵敏的细丝收集残渣碎屑,人们依然对这个经典比喻津津乐道。
我们传颂关于头足类的神话故事,比如斯堪的纳维亚的克拉肯和夏威夷的卡
纳罗亚。我们制作以头足类为主题的艺术品,比如米诺斯文明的章鱼陶罐和用鱿鱼墨印制的鱼拓。2021年,日本能登甚至将新冠疫情救助金用于建造巨型鱿鱼雕像,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当然,长期以来,人类也一直致力于了解头足类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们到底能做什么。除了上述种种原因之外,科学家研究头足类动物的目的还有很多。除了会变色的皮肤外,许多头足类还具备生物发光能力,尤其是夏威夷四盘耳乌贼(Euprymna scolopes)的荧光现象,已成为整个共生研究领域的核心——这种小型乌贼之所以能发光,得益于它们与生活在其发光器官中的共生细菌之间奇妙而复杂的关系。(“为了人类”而被送上太空的正是这些乌贼,因为我们人类其实也依赖于自身体内的共生体,因此深入了解这种共生关系如何应对零重力环境很有必要。)
科学家之所以努力研究头足类,还因为它们是重要的食物资源。长期以来,章鱼和鱿鱼一直在全球范围内被捕捞,以供人类食用。它们蛋白质含量高、几乎没有骨头,而且产量巨大。这也是鲸、海豹、水獭、鱼类和海鸟等许多动物喜欢捕食头足类的原因,例如抹香鲸和一些信天翁就主要以鱿鱼为食。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头足类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的角色,有助于确保我们不会剥夺其他动物的生计,也不会让头足类本身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还有一些头足类不是作为食物而是因其美丽的外表而被捕捉,例如珍珠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和拟态异蛸(Thaumoctopus mimicus)。鹦鹉螺会遭到捕杀,以便把它们的壳卖给收藏者;而拟态异蛸则需要活捉,以便售卖给水族馆,但许多个体会在交易途中丧生。
相比实物标本,照片和视频才是欣赏头足类之美的最佳方式。每一天,专业和业余科学家及摄影师都在积累着大量不可思议的头足类影像。我本人对所有这些不懈努力深表感激,他们镜头的微光照亮了整个头足类世界。
作为深入头足类世界的最后一步,我有义务就头足类相关的英文单词复数形式表明立场。头足类(cephalopod)比较简单,末尾加s转为复数。鱿鱼(squid)和乌贼(cuttlefish)相对复杂一点,单复数规律类似绵羊(sheep)和鱼(fish),分别加s和es。鹦鹉螺(nautilus)通常加es。但大家真正想知道的是:章鱼(octopus)的复数形式该怎么拼写?按其词源,如果当作拉丁语的话,应该拼作“octopi”,而希腊语则是“octopodes”。我个人认为,使用标准的英语复数“octopuses”最不容易出错。
本书第一章是头足类的生物学概述,随后每一章都将探讨一个主要的头足类栖息地类型,并介绍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头足类物种。每篇物种介绍都附有分布图,遗憾的是,这些分布图可用的数据差异很大:有些分布图只包括有观测记录的寥寥几个地点,有些则是根据其环境耐受性和行为模式推测出的可能栖息的广泛分布区域。
头足类简介
章鱼,以及它们的近亲乌贼、鱿鱼和鹦鹉螺一起组成了一个被称为头足类的动物类群,它们非常值得深入了解。直到不久前——也就是约莫七八十年前,提及章鱼,大多数人的态度还很消极,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觉得它们令人讨厌或带有恶意。那时候,美国的政治漫画家和记者用章鱼或鱿鱼来隐喻他们眼中贪得无厌的一切实体——从苏联到高盛银行。
从海洋探险家雅克·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1910—1997)1973年出版的《章鱼和鱿鱼:柔软的智慧》(Octopus and Squid: The Soft Intelligence)一书,到电影制片人克雷格·福斯特(Craig Foster)2020 年拍摄的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My Octopus Teacher),海洋科学家和科普人士长期以来一直在与这种负面的公众认知作斗争。如今,人类对头足类的态度可能终于要转变了,因为章鱼现在“有机会”成为我们欣赏的焦点——这是《章鱼的灵魂》(The Soul of an Octopus,2015年)一书的作者西·蒙哥马利(Sy Montgomery)观察得出的结论。
头足类的身体结构
“头足类”(cephalopod)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头上的足”,它描述了这类奇特生物的解剖结构。如果把你的四肢全部移除,再把它们重新连接到你的头部而不是躯干上(准确地说,是连接到你的嘴唇上),那么你的身体结构就类似于一只头足类动物。当然,你仍然保有躯干,躯干内是你的胃、肾脏、肺和心脏等器官,但外面不再会有手或脚。头足类的“躯干”被称为“外套膜”或“胴部”,里面包含胃、肾、鳃和心脏(心脏共有三个,稍后详述)。
章鱼袋状的外套膜有时会被误认为头部,但头足类动物真正的头部其实和我们人类很像,有一个大脑、两只眼睛和一个形似鸟喙的嘴。(当然,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头足类没有牙齿,而且它们的大脑呈甜甜圈状环绕着食道。)头足类的“四肢”围绕在嘴周围,形成一个“腕冠”,就像连在你假想的嘴唇上的四肢一样。
腕和触腕
虽然名字中包含“足”字,但我们通常称头足类的附肢为腕(arms)或触腕(tentacles)。严格来说,这两个词并不是同义词。腕指从基部到顶端都布满吸盘的附肢,比如章鱼的八条腕。乌贼和鱿鱼也有类似的八条腕,但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两条长长的触腕——一种伸缩自如的弹性附肢,可以收进触腕囊内,也可以高速弹出捕捉猎物。与腕不同的是,触腕通常只有顶端带有吸盘。头足类的吸盘远比人造吸盘更加强大。我们将在下一章(见第55页)具体介绍。
既然已经厘清了腕和触腕的定义,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生物学从来就不存在井然有序、壁垒分明的定义。例如,鹦鹉螺是唯一具有外壳、身体附着在壳内的头足类,它有着几十条触腕,但这些触腕却没有吸盘;还有为数不少的鱿鱼,它们的附肢上带钩而非吸盘(见第193—195页)。
从演化的角度来说,所有头足类的附肢都源自同一个结构:软体动物的足,即螺类用于爬行的身体部位。在头足类演化早期,单一的足分化为十个等长的附肢。多项证据表明,现生头足类的祖先都具有十条腕。在不同的地质年代,乌贼和鱿鱼的一对腕演化成为触腕,章鱼的一对腕则退化消失,而鹦鹉螺的腕则继续增殖分化。
Abdopus aculeatus
刺断腕蛸
海藻模仿者
科:蛸科 Octopodidae
胴长:7 厘米
全长:25 厘米
显著特征:拟态海藻
精彩行为:双足行走,“陆地章鱼”
刺断腕蛸无疑是最适合在陆地上生活的头足类,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爵士在BBC 地球频道的纪录片中称其为“唯一的陆地章鱼”。尽管它仍然需要海水来维持生命,并非真正的陆生动物,但它经常为了觅食从一个潮池爬到另一个潮池。
在水下,它的行为也十分引人注目。刺断腕蛸与条纹蛸(见第60—61页)是科学家最早观察到的进行双足运动(用两条附肢支撑行走)的两种章鱼。作为人类,当其他动物的行为与我们近似时,我们就会对其格外着迷,这是无可厚非的,因此“双足行走的章鱼”这一发现登上了新闻头条。
除了类似人类的姿态外,刺断腕蛸的双足行走还让我们得以比较不同类群之间的双足行走机制。在发现双足行走的章鱼之前,已知的这类行为大多发生在脊椎动物身上——灵长类、鸟类和偶尔会这么做的蜥蜴。我们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作用,创造出这种平衡的步态。无脊椎动物没有骨骼支撑,也没有关节,它们怎么能完成类似的动作呢?唯一被观察到偶尔用双足行走的无脊椎动物是蟑螂—— 但它同样也具有带强大关节的外骨骼。
克里斯蒂娜·赫法德(Christine Huffard)对章鱼行走的描述令人回味:“章鱼在沙子上滚动,就像踩在交替运转的传送带上。”缺少了关节,“脚”和“腿”就没有真正的区别。一条腕的末端轻轻地放在沙地上,然后从假想的“脚跟”到“脚趾”连续不断地推动身体向前,与此同时,第二条腕落在第一条腕的前方,为重复同样的动作做准备。因此,章鱼的步幅远没有我们的步幅那么受限,完美地体现了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那句名言,即人的双腿应该“足够长,足以从身体够到地面”。
刺断腕蛸用双腕行走并不是为了看起来像人类,而是在拟态另一种东西—— 一簇漂浮的海藻,从它的俗名“海藻章鱼”上你就能猜到。它的皮肤皱巴巴的,六条腕张开并卷曲在身体周围,就像一簇海藻,而用于行走的两条腕看起来也不过是一些松散的海藻碎片,随着水流拖着这只“绝对不是章鱼”的物体在海底行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