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品文论粮:古文中的粮食文化(中华粮食文化教育读本)

書城自編碼: 415934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崔志远,刘辰雨,卢胜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457168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9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449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449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449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403
要有光
《 要有光 》

售價:HK$ 352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科塔萨尔、鲍德温盛赞!20世纪百大经典to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科塔萨尔、鲍德温盛赞!20世纪百大经典to 》

售價:HK$ 214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862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301

編輯推薦:
本书是一部从古文视角探究中华粮食文化的通俗读物,是《解字说粮:汉字中的粮食文化》《咏诗诵粮:古诗中的粮食文化》《品文论粮:古文中的粮食文化》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笔优美、解读深刻、图文并茂、双色印刷、设计精美,并附有古籍书影和译文,兼顾老年群体和青少年的阅读诉求。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从古文视角阐释中华粮食文化的通俗读物。全书通过梳理、摘录40则在史实叙述、政论阐发、文学表达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古文片段,按照“民以食为天”“尽地力之教”“蓄积备乏绝”“节用而爱人”四个主题,对相关文本进行解读,并阐发哲思感悟。本书系统展现出蕴含在中华粮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重农传统、节粮美德、忧患意识、调控理念、劝农之道、创新之法、储备规划、救荒举措等内容,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探寻“大国粮脉”,体察“千载粮心”。
關於作者:
崔志远 文学博士,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党政办干部、教师,著有《解字说粮:汉字中的粮食文化》《咏诗诵粮:古诗中的粮食文化》。
目錄
第一章 民以食为天
烝民乃粒
政在养民
农事备收
百姓用足
乐岁身饱
守在仓廪
民之所仰
大事在
农战而安
万人留田
第二章 尽地力之教
耒耜之利
五谷不绝
为之者人
躬耕帝籍
粟为赏罚
日力建功
民获资生
劝课有方
几涉入仓
种之甘薯
第三章 储积备乏绝
九年之蓄
重粟之价
粟种无生
平粜齐物
积足人乐
储之闾巷
互市交易
预备之政
海运既通
留心筹划
第四章 节用而爱人
君子无逸
惟土物爱
生财大道
荒政聚民
节欲省事
执鞭戏稻
申至秋登
躬务俭约
先贷以钱
必罪不宥
附录 本书主要思想相关人物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繁衍出一条贯穿古今的“大国粮脉”。
在当今社会,粮食安全仍然是“国之大者”。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倡导,现代中国对粮食问题的思考,始终延续着传统智慧。加强对中华传统粮食文化的梳理、研究和解读,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传承,更是在全球粮农治理挑战中筑牢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古文,正是粮脉传承的重要载体。那些散落在古籍里的粮事叙述,不仅是稼穑劳作的实录,更是中华文明应对生存挑战的精神源泉。当我们通过深悟古文,并且能在实践中不断从“政在养民”的古训中汲取民本思想,从“九年之蓄”的祖规中树牢危机意识时,优秀传统文化便在现实土壤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本书立足古文、观照当下的初心所在。
本书从古文视角研究解读粮食文化,精选40则纵跨先秦至明清的古文片段,涵盖了经、史、子、集等不同类别,分设四个章节阐释粮食文化的多元内涵。
第一章“民以食为天”精选的10则古文片段,是从《史记》“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的论断出发,系统展现粮食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石作用。《尚书·益稷》记载大禹与后稷为实现“烝民乃粒”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勾勒出早期以农求生、以粮安邦的智慧;《尚书·大禹谟》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将粮食供给纳入德政体系;《礼记·月令》对“农事备收”的记载,展现了周代粮食仓储的制度性规范;《论语·颜渊》中孔子弟子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言论,揭示了“藏富于民”的民本内核;《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乐岁终身饱”的民生理想、《管子·牧民》中“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物质基础论”,将粮食安全与社会文明关联;《墨子·七患》以“馑、旱、凶、匮、饥”的分级标准,凸显农耕社会对粮食危机的认知水平;《国语·周语上》强调“夫民之大事在农”,将农业视为祭祀、繁衍、财用的本源;《商君书·农战》把粮食生产与军事战略结合,形成“农战合一”的治国方略;《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赵充国“万人留田”的屯田政策,将粮食安全延伸至边疆治理,展现了宏观视野下的粮食战略。
农业生产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古人在与土地的长期互动中形成了“尽地力之教”的认识与方法。本书第二章收录的古文片段,展现了先民以人力统筹天时、地利等自然要素,进而发展农业的精妙智慧。《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将农具发明视为社会进步的标志;《荀子·王制》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失时”的农时观,与《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中“为之者人,生之者地,养之者天”的“三才”理论,构建了“顺天应人”的耕作哲学;“躬耕帝籍”的礼仪传统在《吕氏春秋·孟春纪》中可见一斑,彰显了君王的重农意识与示范作用;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有“入粟拜爵”的政策设计,通过将粮食与爵位、刑罚挂钩,激发民间生产积极性;王符《潜夫论·爱日》中“日力建功”的论述,强调劳动时间对农业产出的决定性作用;李安世《均田疏》中“均量土地”的主张、苏绰“六条诏书”中“劝课有方”的吏治要求,将生产激励落实到土地分配与官员考核中;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涉务》中对“几涉入仓”的描述,通过耕种、薅锄、簸扬等工序道尽了粮食生产的艰辛;徐光启在《广群芳谱·甘藷疏序》中记载了研究推广甘薯的过程,展现了农作物传播对粮食安全的突破性意义。
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和调控制度的先进性、完备性,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典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智慧在第三章“储积备乏绝”中得到系统呈现。《礼记·王制》提出“九年之蓄”的标准,构建起古代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管子·轻重乙》中对“粟重而万物轻”的价格规律认知,催生了“重粟之价”的市场调节政策;《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记载的“蒸粟灭吴”典故,强调了粮食在邦交博弈中的关键作用,从反面印证了种源安全的重要性;《史记·货殖列传》记录了计然通过市场调节平衡供需的“平粜齐物”思想,极具现代价值;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出“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警示,将储备上升至国家命脉高度;《隋书·长孙平传》记载的“义仓”制度,通过“民间每秋家出粟麦”的模式,实现了基层备荒储备;唐代“互市交易”的开放政策、宋代吕祖谦的备荒分级理论、明代高拱主张的“海运漕运并运”物流体系、清代乾?“留心筹划”的丰稔期储备策略,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粮食流通的全面图景。
粮食分配体现着一个文明的价值底色。“仁者爱人”的理念为古代粮食治理奠定了民生基调,体现在第四章“节用而爱人”中。《尚书·无逸》告诫“君子所其无逸”,要求执政者体察“稼穑之艰难”,避免奢靡浪费;《尚书·酒诰》中“惟土物爱”的训诫,将珍惜粮食与道德修养挂钩;《礼记·大学》提出“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财富创造原则,至今仍具启示意义;《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系统介绍了散利、薄征、缓刑等“荒政十二法”救灾措施,体现“聚万民”的人文关怀;《淮南子·诠言训》中“节欲省事”的治国逻辑,将“勿夺农时”措施与“反性去载”的哲学思想相连;《晋书·陶侃列传》记载陶侃“执鞭戏稻”的典故,彰显官吏对粮食的敬畏;还有齐武帝“申至秋登”的赋税延迟政策、唐太宗“躬务俭约”的君王劝农感召,均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而李参“青苗钱”的制度创新、朱棣“必罪不宥”的禁奢令,则通过政策与法治手段,确保粮食资源的合理分配。
对于本书节选的40则古文片段,我们既注重史实叙述的真实性,也兼顾政论阐发与文学表达的代表性,力求在字里行间还原古代粮安天下、食为政首的实践智慧。当我们拂去古文献上的历史尘埃时,会发现先人面对的粮食挑战——从自然灾荒到市场波动,从生产效率到分配公平,从乱中救急到长远谋划——与当下我们要应对的重大问题何其相似!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的今天,传统粮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重农传统、节粮美德、忧患意识、调控理念、劝农之道、创新之法、储备规划、救荒举措等,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粮农治理体系,使粮食文化的千年脉络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愿本书能成为一扇窗口,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粮安天下”的万钧重量,携手探索粮食历史,守护文明未来;传承千年粮心,汲取前行力量——展现时代新人在现代强国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生财有大道,人人向往之。
《大学》中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古代创造财富的规律,其蕴含的经济思想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深层思考。
“生之者众”强调扩大生产规模。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中,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此主张一方面强调增加人口数量,引导百姓归于农田,齐心协力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不断扩大农业产出。另一方面,也强调通过优化社会分工提升整体效率。士人维护礼法秩序,农民从事耕作,工匠制造工具,商人流通物资。四者分工协作,形成稳定的生产循环,使更多百姓成为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只有充分调动各行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社会总产出的最大化。
“食之者寡”则侧重约束消费群体的过度消耗。在农业社会中,如果脱离生产的官僚阶层、军队等群体规模过大,就会导致财富分配失衡。尤其是执政阶层的奢侈浪费或冗余开支会直接侵蚀社会积累的财富,因此需要严加防范。官府的精简高效与权力阶层的自我约束,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使社会剩余得以留存。这种积累不仅为日常运转提供保障,更是应对灾害、战争等突发风险的物质基础。通过控制消耗规模,使财富的分配趋向合理,社会的抗风险能力就能随之增强。
“为之者疾”要求生产活动保持高效与勤勉。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勤劳就是增加产出的不二法则。农民抢抓农时深耕细作,工匠反复锤炼手艺,商人加快货物流通,每个行业都通过专注与勤勉提升劳动效率,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这种效率不仅体现在个人努力中,更依赖生产体系的整体协调——从春耕秋收的辛勤劳作到作坊工序的紧密衔接,都在推动财富的持续增长。而“用之者舒”则强调消费必须与生产节奏相适应。财富的使用需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避免因过度消耗导致储备枯竭。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此显现:高效生产为消费提供物质基础,适度消费为再生产积累资本,二者动态平衡才能维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运转。这种既追求短期效率又注重长期稳定的思维,展现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