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蝶之恋 博物画中的蝴蝶 复古艺术馆14
》
售價:HK$
704

《
运载千秋:中国大运河传
》
售價:HK$
449

《
史记里的谜:司马迁未言明的历史真相(发现一个比《史记》记载更加精彩的古代中国。读懂《史记》的好帮手)
》
售價:HK$
347

《
磨合:近代镇江的全球化之旅 精装 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398

《
一纸风流:诗词中的快意江湖
》
售價:HK$
296

《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18册
》
售價:HK$
7064

《
逆时侦查组:凶手何时来访(白敬亭、文咏珊主演悬疑剧《不眠日》原著;5次单日循环中侦查与反侦察的对抗!
》
售價:HK$
305

《
约翰·济慈的颂歌(大雅品牌文德勒诗歌课系列)
》
售價:HK$
407
|
編輯推薦: |
1.英国知名神经科学家、牛津大学医院神经科医生费伊·贝格蒂十年临床经验总结,你想知道的手机上瘾科普,都在这一本书里了!手机玩多了,脑力会不会流失?戒不掉手机,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吗?屏幕上的蓝光,是不是在影响睡眠?放下手机后,注意力无法集中怎么办?什么是大脑的低电量模式?什么是二八法则、五分钟原则?
2.一份适合普通人的手机管理指南。拒绝极端的戒断方式,无需多大的意志力也能做到!最容易的方法永远是最科学的方法,用科学战胜科技,夺回生活的掌控权!
3.手机上瘾是大脑疲惫的警告!一份及时有料的大脑健康报告,生动图解大脑成瘾背后的机制与状态。你可以拒绝手机,却无法拒绝大脑的疲惫,请松松大脑,让脑子“吃点好的”!
|
內容簡介: |
英国神经科医生、神经科学家费伊·贝格蒂揭示了使用手机习惯背后的科学原理。她既剖析了人们的主动选择,也解读了自动行为模式,同时澄清了关于“手机上瘾”的常见误区:“意志力薄弱”、完美主义心态、拖延症、“假休息”、脑力流失……
《手机上瘾》并未推荐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极端的手机戒断方案,而是提供一套简单、实用、科学的管理技巧,帮你建立符合自己生活节奏的使用习惯,让你能够恢复脑力、活力与松弛力。
|
關於作者: |
[英]费伊·贝格蒂 Faye Begeti
剑桥大学医学博士,牛津大学医院神经科执业医师、神经科学家。在神经内科接诊患者,同时继续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她在Instagram开设了科普账号@the_brain_doctor,获得了超过13.5万人的关注。
陈天然
自由译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译有《好的英语》《拯救猫头鹰》等。
|
目錄:
|
引? 言
第一部分? 基础工作
第一章? 你的手机真的让人上瘾吗?
第二章? 指挥中心和自动驾驶仪
第三章? 指挥中心的电量
第一部分实践指南? 基础工具箱
第二部分? 习惯拼图
第四章? 解构习惯
第五章? 提醒
第六章? 微小行动
第七章? 奖励
第八章? 重复
第二部分实践指南? 重新编码自动驾驶仪 142
第三部分? 释放你大脑的潜能
第九章? 专注力
实践指南:专注力
第十章? 睡眠
实践指南:睡眠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
实践指南:心理健康
第十二章? 社交媒体
实践指南:社交媒体
第十三章? 未来
实践指南:未来
写在最后
致? 谢
注? 释
|
內容試閱:
|
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将阐明我们的手机使用习惯是如何养成的,背后有怎样的原因,以及我们可以如何改变这些习惯。本书包含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工作。首先,我会聊一聊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手机让人上瘾,虽然科学研究其实并不认为手机具有成瘾性。我们不应被恐惧驱使着做出反应,而是要深入了解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实际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什么难以自控。我会介绍大脑的机制由哪些关键部分构成,并讨论备受追捧的“意志力品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部分内容旨在帮你深入地转变自己的心态,让无助的你获得力量。在第一部分的结尾,我会介绍一些基本策略,帮助你彻底革新应对困难的方式。
第二部分:习惯拼图。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养成习惯背后复杂的科学原理。我将向你介绍我的独特方法论——“习惯拼图”(The Habit Puzzle)。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每一块拼图都关系着习惯是如何建立、如何嵌入我们的大脑的,这套方法论还特别关注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普遍养成了如今的数字习惯。在这一部分告一段落后,我会在结尾给出一份详细的实践指南,它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策略,帮助你重塑手机的使用习惯。
第三部分:释放你大脑的潜能。在最后这部分,我将深入探究专注力、睡眠、心理健康和社交媒体这四个具体领域,审视它们与手机使用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它们与数字世界的关联。有了前两部分的知识,你就可以识别自己的痛点,解决那些困扰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能协助你批判性地审视科技带来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改善方法,从而释放你的全部潜力。在本书的结尾我希望告诉你如何为今后做准备,帮助你在面对未来的数字挑战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认知健康并改善认知水平。
本书主要关注的是我们与智能手机的关系。虽然不良习惯通常与智能手机有关——因为手机是最私人、普及化程度最高的设备——但书中讨论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数字产品。除了“使用手机”,我在书中还提到了“网络世界”“数字世界”“虚拟世界”,所以本书的讨论并不局限于与手机有关的数字习惯,而是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包括智能手机以外的平板、电脑,以及它们通往的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平台在内,都是本书会论及的对象。
本书基于实证,所以你会看到我引用科学研究的结论,但有一点我想澄清一下。人们可能会认为科学是不容置疑的,科学是终极答案,但作为一个做过大量研究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科学研究中也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有时某项研究可能呈现出一些结果,但进一步的研究却无法复现它。这就让人怀疑,一开始的发现靠得住吗,难道是碰巧吗?不妨这样想:如果做个实验,抛硬币 100 次,那么 100 次当中有多少次是正面朝上,多少次是反面朝上,每次实验的结果可能都不一样。按理来说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是一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 50 次正面和 50 次反面(其实,这种结果出现的概率不到 8%)。每项研究都存在偶然性,当然,研究人类远比抛硬币复杂,牵扯到的因素也多得多。
有时,科学家们的研究结论出入很大,甚至彼此针锋相对。这种时候,对数据的解读就更困难了,因为还要考虑到不同研究的设计情况:参与试验的是什么样的人,试验是如何进行、何时进行的。除此之外,随着更多证据浮出水面,对数据的理解也会不断演变。因此,研究结果与其说是确切答案,不如说更像一团乱麻,我们作为科学家,正致力于把它们给捋清楚。我会运用毕生所学的医学和科学知识,尽量清晰准确地为你解读这些研究结果。我会试着向你解释大脑中正在发生的复杂进程,力求准确,并避免过分简单化。同时,我的讲解不会涉及琐碎的细节,对于科学上存在争议的地方,我也会搁置处理。这些对于科学家来说喜闻乐见的东西,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帮助。
阅读本书时,还请牢记:大脑在接触到新知识时,可能会有种茅塞顿开之感,涌出一股想要做些什么的动力。为了充分利用这股力量,我在书中穿插了实践环节,提供了一些工具和小技巧,帮你养成健康的数字习惯。我必须强调,一定要尽快开始改变,不必等到把书读完才行动。改变大脑中的神经连接,所需时间比人们想象中的更长(从几周到几年不等)。所以,不要等着未来出现一个完美的时间点才开始做,尽早行动才能把走神和拖延的习惯甩在身后。
一般来说,不用等到万事俱备才做出改变,即便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感觉,也可以开始行动。大脑会骗人,让我们误以为未来的自己才是那个超级英雄——我们总会这么想,等到以后更合适的机会再说吧。我每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今天的碗明天再洗吧,明天就有力气啦,但事实一再证明,第二天我依然会忙得脚不沾地,没力气洗碗。所以,请一边读这本书一边跟着做,用实际行动去改善你的手机使用习惯,这会让未来的你受益匪浅。这是一项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资,你会获得数倍的回报。
每个人的生活——包括使用手机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没有哪个方法是所有人都通用的。在面对不同的患者时,就算他们的诊断结果相同,我也会给出不一样的临床建议。大脑被遗传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千姿百态的生活经历所塑造,因此我不认同“这种疗法在一个人身上见效了,就会在所有人身上都见效”的思路。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搬出一个刻板、僵化的计划表,要求所有读者都必须一丝不苟地一步步跟着做,我希望它是一套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工具,能让读者根据自身情况和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地发挥作用。就像家里的工具箱一样,你可以根据情况来决定拿出什么工具、暂时放下什么工具。如果墙上有个洞要补,恐怕暂时就用不到锤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需要锤子。工具箱里应该常备锤子,就像你应该经常翻翻这本书。人与电子设备的关系是需要长期维护的,而我为你提供的,就是在手机时代培养良好数字习惯的工具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