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厌女的历史

書城自編碼: 415943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Adeline Gargam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49096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0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1760
中国折纸动画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347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352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407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408
蝉鸣震耳欲聋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352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347
边际利润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352

編輯推薦:
她是女巫,是泼妇,是妖魔,是“天生软弱”。
两千年来,她不断被命名,被定义,被贬低。
当恐惧披上秩序的外衣,厌女就成了文明默认的一部分。

全景式、跨学科追索两千年西方文明中的“厌女”
柯倩婷 × 刘文瑾 × 王晴佳 × 周雯静 联袂推荐

★ 跨越两千年,追踪“厌女观念”的源起与演变
从希腊神话到宗教传统:潘多拉、美杜莎、夏娃为何总被描绘为“灾厄之源”?女性的身体为何始终被定义为“不洁”与“危险”?
从古典哲学到现代医学: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弗洛伊德如何以哲学和科学之名,制造女性的道德缺陷?
从法律制度到日常语言:中世纪法律为何不承认女性的责任能力?为何至今“女强人”“女博士”仍常被视为“例外”或“问题”?

★ 跳脱控诉,直指文明的系统性偏见
厌女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一套延续千年的文化机制,它被宗教认定、被科学包装、被语言继承,并持续作用至今。
本书横跨哲学、文学、宗教、医学、法学多个领域,以大量一手文献与史料,追索厌女思想这一根本问题。从源头解构厌女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固化,帮助我们看清“厌女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被“打造”出来的。

★ 历史
內容簡介:
女巫、泼妇、女妖、“女子本弱”……
从神话到宗教,从法律到医学,从日常语言到学术经典,厌女情结以看不见的方式潜伏在每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被宗教阐释、被科学定义、被法律确认。
本书回溯两千年西方文明进程,探索污名化词汇与刻板印象如何在历史中形成。法国历史学者阿德琳·加尔冈与贝尔特朗·朗松运用了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宏观的跨学科视角,揭示厌女并非亘古不变的“人性”,而是权力与知识共谋的产物。
本书这不仅是一本学术可靠的通识读物,也是一部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性别、权力与文化关系的冷静之作,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打破这种历史遗留的束缚,走向性别平等的未来。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贝特朗·朗松(Bertrand Lan?on),罗马历史学教授,研究晚期古代历史,他撰写过十多本书及多篇文章。
阿德琳·加尔冈(Adeline Gargam),法国文学博士,撰写过多篇文章和多本书,研究女性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与形象。
译者简介
周凝,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17世纪法国思想史,代表性成果为论文《论十七世纪法国的身体隐喻政治:从帕斯卡尔到博絮埃》《细嗅文明》等。
目錄
目录:
第二版序言??
长时段中的女性歧视??
Ⅰ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中的邪恶女性??
Ⅱ 都是夏娃的错??
Ⅲ 科学论述的迷思:软弱的性别??
Ⅳ 子宫或性器官:贪婪游走,专断且多虑??
Ⅴ 数百年间大量的嘲讽??
Ⅵ 基因中的兽性??
Ⅶ 被法律认证的厌女症??
Ⅷ 长期的文化驱逐??
Ⅸ 19、20世纪厌女的神话与现实??
Ⅹ 揭开厌女症的面具??
对歧视的考古??
参考文献??
注?释
內容試閱
译者序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性别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美国反堕胎法案凸显出生育权与生命权的无尽张力,国内家暴案、杀妻案也曾引起广泛关注。身处女权主义风暴中心,贝特朗·朗松与阿德琳·加尔冈于2012年出版的《厌女的历史》畅销法国,并在2020年再版。贝特朗·朗松是西布列塔尼大学的讲师,一直进行古罗马史领域相关研究,尤其关注古罗马晚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形态。另一位作者阿德琳·加尔冈是出生于1980年的年轻学者,研究领域为18世纪的女性地位和法国文学,著有《法国启蒙文学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合法性的征服(1690—1804)》。两个研究不同时间段、不同领域的作者合著的这部《厌女的历史》,展现了厌女思想在布罗代尔所说的“长时段”中的全球化进程和文化演变。
厌女偏见可溯源到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这两大西方思想源头。在奥林匹斯山的传说里,蛇发的复仇三女神、人首鸟身的女妖哈耳庇厄、旋涡边的斯库拉、海妖塞壬……这些女妖要么手段残暴,要么恶贯满盈。在基督教的《圣经·创世记》中,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男人亚当,又用男人的肋骨创造了第一位女性夏娃。不料夏娃受蛇的诱惑而偷食禁果,从而沦为蛇的同谋,为人类原罪论奠定了基础。但神话中的恶女往往并非天生邪恶,而是因遭受了某种不公而走向极端与复仇。例如三位复仇女神攻击的往往是违反宇宙秩序、破坏人类社会、扰乱家庭伦理、犯下谋杀罪之人。若能有人净化她们的罪孽,她们就会改变名字和地位,成为欧墨尼得斯——仁慈女神。《圣经》所写的人类之母夏娃也未必就意味着天生卑下,毕竟她是基督教故事中唯一拥有上帝造人之能力的生物。1964年耶路撒冷圣经学院的《圣经》译本,十分直白地提出夏娃之所以接触禁忌之树,是因为“渴望获得智慧”,而非出于贪念。
这些传说中的女性之所以留下阴邪罪恶的形象,是因为后世的文艺作品、宗教典籍及各科论文对她们的负面形象进行反复书写、渲染甚至误读。公元2世纪第一位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写道:“一位基督徒须非礼勿视,不近女色,因为女人的温柔乡会乱人心智。”他还教导女性遮挡容貌、不要梳洗打扮,因为涂脂抹粉会诱导人们关注肉体,“消亡始于美貌,灵魂屈于贪婪”。教父神学的代表人圣奥古斯丁因此说,正是因为原罪,作为夏娃后代的女性总会被不遗余力地妖魔化。正是这种妖魔化缔造了中世纪猎巫运动背后黑暗的理论支撑——魔鬼学。即便是16世纪提出国家主权论的睿智法学家让·博丹也未能免俗,成了魔鬼学的忠实信徒。德鲁埃德·莫佩尔蒂在《两性间的危险交易》(1714)中重谈教父争论和中世纪魔鬼学,表示女人是魔鬼的助理。一想到女性与撒旦结盟,他内心的恐慌与隐忧也就被激发了出来。他想象她已经和撒旦签订契约,一起密谋毁灭男性。
从理论文本到现实社会,女性从退场到现身,经历了异常漫长而艰难的时段。宗教注释、历史典籍、医学文献直到后来的机械论和脑科学,始终强调女性性别的缺陷。17世纪至19世纪众多雕版画和讽刺画都将女知识分子作为讽刺主题,诸多“莫里哀”们都乐此不疲地嘲笑 “女才子”,“向那些以知识、创造力和出版物而著称的女性投以敌意”。1723年,共济会的官方法规文本,安德森《宪章》第三条批准了女性不得入会的禁令。直到1774年,共济会法国大东方社才吸收了第一位女会士。即便门槛如此之高,入会的精英女性也只能在男性的监督下才得以进行活动。在法国,直到19世纪末,女性仍无权进入大学学习,就算到了大学向女性敞开大门之时, 她们接受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都有别于男性。基督教故事中的夏娃被上帝所创造,而现实中的“夏娃”形象则是由历史书写成的。如今,随着女性不断进入曾经的“禁区”,她们已在政治、体育和艺术等领域崭露头角。西方“厌女思想”越来越像是男性守旧主义的顽症,充满倒退性和政治不正确。这无疑是西方女权主义者在一次次浪潮中争取权益的结果,是不可否认的成功。
《厌女的历史》从历时性出发,运用各类文献进行史实考据、数据统计与理论整合,最终呈现出欧洲厌女想象被不断建构并塑造成事实的过程。西塞罗曾写到,如果女性被赋予自由,奴隶们很快就会要求获得自由,然后是狗,然后是马和驴。这类讽刺语言背后所折射的不仅仅是性别问题,还有文明化进程中人们对秩序颠覆的原始恐惧。换言之,性别问题的本质是权力问题,性别差异的本质是权力分配的不均。当话语霸权作用于失语者群体,对后者的文化规训方可保证前者话语权力乃至政治权力的稳定。正如中世纪猎巫运动不仅剿灭了那些孤寡的女性,也针对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失权男性;又如现当代某些商业广告物化女性的现象,同样也发生在男性身上,从而使得厌女情结的讨论得以超越性别,以一种崭新的、更为隐蔽的方式在全新的领域蔓延,揭露出竞争社会和商品市场对人性的瓦解。真正的文明不仅是对强者的歌颂,也应是对弱者的保护;真正的盛世不仅有当权者的荣耀,也有失权者的安宁。
这部著作不仅呈现了法国数十年来对性别文化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具备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当下,性别相关的恶性案件频出,私密空间中的伤害与正当防卫的定性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现将该书引进中国,既能丰富国内对于法国相关宗教神话、史书法典和人文知识的认知,也可为当下的性别讨论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在此,感谢刘晖研究员对该书的推荐,以及吴岳添老师对部分翻译的指点。同时也感谢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工作,以及外审专家老师们对我提出的诸多指正。本书由法文原版译出,但由于书中的宗教典故、神话和医学术语较为晦涩,引用的古希腊文和拉丁文颇有难度,因此译文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学界前辈、友人和读者们批评指正。

周凝
于扬州大学
2025年2月11日

时间更迭中的定数和变数
无论从言语、社会还是文化角度,厌女情结都不仅在男性心理生根,它有时甚至成了女性心中的事实。性别失衡十分明显。对男人的蔑视,即“厌男情结”(misandrie)确实存在,但退一步看,这更像是对那些被中伤女性的一点点悲叹——部分还带着调侃意味。这个词作为厌女情结的反义词,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却很少被使用。这个词本身便带有一种非官方的、胡编乱造的意味,仿佛只代表着某种偶然现象。厌女情结则完全不一样,它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不仅规模庞大,还明目张胆,普遍而持久地深植于过去的陈规陋习之中。它的目的性似乎也很明确,那就是为厌世的人们提供一点临时镇痛剂。从词汇角度看,无论是男人的爱还是女人的爱,都很难用希腊的恋男情结(androphilie)和恋女情结(philogynie)这样的虚构术语来表述。将男性和女性不加区分地归为人类是仁慈的,如果一旦要做出一些区分,带有蔑视的词汇便一定会“脱颖而出”。而在这一点上,“厌女情结”很明显完胜“厌男情结”。“厌男”这个词很少被提及,早被淹没在厌世情绪的汪洋大海中。
极不匹配的地方在于,蔑视女性的行为看上去比蔑视男性的行为更明显,表现得也更充分。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它们大量出现在神话传说、历史记载、史诗、讽刺文学、箴言警句、哲学医学论著里。在中世纪魔鬼学和法学论文、滑稽剧和寓言,包括随后出现的语言词典和箴言录里,厌女词汇随处可见。同样,大量谚语、短语就和那些力求一语成谶的格言般引人共鸣、遥相呼应,奏起了蔑视女性的主旋律。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已经有些书册在传播严重的厌女偏见,例如公元1世纪尤维纳利斯的《讽刺诗》第六首、8世纪马博德的诗歌《论恶女》、17世纪奥利维耶所著的《女性缺陷与罪状字母表》或路易·科克莱的《坏女人》。它们将所有错误和缺陷桩桩件件地数落出来,并将其归结到女性身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肖像集,从中世纪到近代,赋予女性以魔鬼特质,指认她们为女巫,认为她们寓意着死亡和女性七宗罪。
即便12世纪的宫廷爱情由于破天荒地褒奖女性而显得独树一帜,也无法阻止已牢牢扎根一千余年的厌女思想于中世纪之后继续留存。即便这种观点显得有些许可疑、引人非议,倒也可以算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特征。这种“集体无意识”意味深远,甚至有时会由女性自己和某些女性支持者拼凑而成,再得以流传。
厌女万花筒如此丰富和多变,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嫉妒、卑鄙、欺骗、不忠、愤怒和庸庸碌碌……这些形容词相加,描绘了一幅相当消极的百年女性图鉴。自古以来,神话就将女性与张牙舞爪的残忍怪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的文本展现着她们的脆弱和缺点:矛盾且愚昧、骄纵且啰唆、强势且霸道、酗酒且贪吃、淫荡且恶毒。女人要么太弱,要么太强,仿佛没有折中点,也没有所谓的平衡状态,总之,她过犹不及。但也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那些所谓的批评反反复复、阴晴不定,夸张地将厌女偏见同生物循环或行星运转周期扯到一块。如此说来,厌女症是否就是将极端化表现与女性强行相关联并以此诋毁女性的呢?我们的主旨就是通过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的文本和图像,探索厌女思想的各个方面及诸多影响,从而拒绝厌女的魅影。

但是,厌恶女性的想法出自何处呢?它虽源于男性蔑视及其性别优越感,但也离不开恐惧、骄傲和嫉妒。这反映出男性定义女性、用批判的眼光塑造女性,并勾勒出了大量的刻板印象。因此,厌恶女性的想法实际上源于男性的懦弱和自大。这类想法如此之多,又如此根深蒂固,究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毫无疑问,这是通过不遗余力地贬低和打压女性来强化男人在女人面前的优越感。事实上,直到19世纪,观念史长河里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类性别化(sexuation)过程中所产生的秩序和等级,此时此刻尚未触及对另一种性别的恐惧。这类成见如此古老和强大,以至于女权主义者不得不变得好战与骁勇,以此打破这不平衡的秩序。就像在古罗马一样,今天的厌女思想从根本上来讲难道不是男性焦虑的反映吗?可以说他们是因为面对一个神秘的、让人捉摸不透的异性而烦心,但他们不也有可能是因为西方旧石器时代严苛的等级制度而心烦意乱吗?厌女思想的根源是对男性力量减弱或丧失的原始恐惧,毕竟这力量一度被看作男性气质的体现。
综上所述,厌女思想被接受并且传播,对它绝不能仅囿于共时性研究。它在几个世纪以来历经变迁,很明显已经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了。引用大名鼎鼎的布罗代尔的话,厌女思想处在“长时段”当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