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1158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39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969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1980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2739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380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413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技术趋势与危机预言?。这是一部用科幻外衣包裹的现实启示录。作者推演了“算力即一切”时人类社会的困境与希望。当科技巨头掌控算法奇点、制度文明与技术进步错位时,我们熟悉的秩序将如何剧变?答案早已藏在当下每一次数据争夺和算力竞逐中。
◆全球视野与个体力量。月球基地的权力暗战、火星谷地的生死抉择、联合国解体、第三次世界大战,当世界不仅仅是单个国家的战争,而是整个星际空间博弈、人类与AI之战时,每个人将变得极为渺小,却又可能极为强大,每个微观个体都在推动宏观历史的齿轮。
?◆叙事野心与跨界张力?。采用《冰与火之歌》《巨人的陨落》等长篇小说经典叙事方式,十位主人公的视角交织成人类命运的经纬网,以鲜活的任务、微观的个体角度展开一幅故事全景图,我们因此得以看到一场席卷全球的算法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又将如何到来和影响世界。
◆人性善恶的辩证刻画。从全书开篇最后一任联合国秘书长说老人必须要有一双好鞋,到人类女性铁心梅教机器人霍尔学习人类创造的文明与罪恶,再到全球科技巨头谢尔盖被推到权力巅峰却对人类心存愧疚,我们将被更宏大的悲悯感笼罩。全书以辩证手法描述了人性的弱点与美好,让我们在反思的同时心怀希望。
|
內容簡介: |
联合国最后一任秘书长,在通过解散联合国的议案后自杀身亡;美籍华裔空军上尉参谋常飞云去看望即将被押往月球监狱的弟弟常飞宇,却突然接到护送副总统去月球的任务;日本间谍新城乔子为解决财政危机,决心违背老板谢尔盖的命令;执行火星任务的阿瑞斯号遭遇神秘突袭,法国研究员凯瑟琳担心父亲去找谢尔盖;机器人霍尔被派往月球执行刺杀谢尔盖的任务;中国人铁心梅和妹妹铁心兰姐妹正因身负绝世科技算法被人追杀。而作为联合国最后一任秘书长的儿子,俄裔美籍科技巨头谢尔盖的悟空工业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全球科技、经济和政治的命运。十位主人公(包括一个机器人)或为梦想坚持不懈,或因绝境拼死一搏,或只是出于责任和承诺而毅然投入,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将在不远的未来与他人形成必然的交点,而这个交点将点亮人类文明新的火炬……
《AI 启示录》是一部全景式科幻小说。它根据当下人工智能(AI)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担忧情绪,推测和着眼于即将到来的科技史和文明史,从若干不同种族、民族、国籍的人物群像视角,从横跨地球、月球与火星的星际空间,以及大国之间剧烈的碰撞和战争角度,精细地刻画了自2060年起人类社会与AI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
關於作者: |
冰河,作家、AI视觉艺术家。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曾从事多年企业管理、海内外媒体管理业务,目前在北美从事AI影视的制作和出品工作。已出版畅销长篇小说《无家》《狗日的战争》《使徒》等,短篇作品入选《海外华语小说年展2021》《2021海外年度华语小说》《2024年度海外华语小说》。其AI短片作品《地铁故事》《牛魔王历险记》获得独立短片杂志、东京国际短片节、纽约国际短片电影节等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视频号:纽约冰河。
|
目錄:
|
第一章.月球之战001
第二章.深渊115
第三章.红色火星177
第四章.最后的试验245
第五章.奇点313
第六章.悟空时代377
第七章.毁灭475
第八章.觉醒559
第九章.启示651
|
內容試閱:
|
自 序
《AI启示录》最初的创作始于201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那时我还在伦敦工作,周末没事就住到剑桥去。一天晚上,朋友带我来到已经四百多年的老鹰酒吧,要了两杯啤酒坐到角落。他指着满坑满谷的酒客,说那里有好几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然后又指向墙上的黑白照片,说诺奖得主克里克和沃森曾在这里宣告生命的奥秘——你知道DNA双螺旋吗?他们就是在这儿宣布的。
酒吧里的科学家更像凡人,他们举着杯大声喧哗、激烈争论,甚至吵得炸须瞪眼。那一刻,我想,处于人类发展顶峰的科学圣殿,可能也和我们熟知的纸上江湖一样,有着剑宗和气宗的对立,甚至正教与邪教的水火不容,而他们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去的方向更接近人类的未来福祉。
于是我落了笔,一个宏大的故事框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我兴奋地展开了创作,两年后完成了初稿。但是,和我以前完成一部小说时不同的是,我并没有收工的满足感,反倒有无边的忐忑——我完成了一个有趣而绚烂的故事,却似乎没想明白到底要写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写长篇有此感觉,宛如一个兴奋地钻进大山去挖金子的人迷失于荒野,为此深感慌乱。而忽然有一天,看过我这部小说初稿的著名出版人吴又在咖啡厅里问我,你觉得在未来一二十年,人类世界最大的科学事件会是什么?我稍加思索,说大概率是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引力波研究的突破,分子生物工程的飞跃,甚至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突破。他摇了摇头,说这些方面的突破很可能有个前提,那就是一场AI革命的到来,而它意味着一切。
那是北京雾霾肆虐的2017年,世界风起云涌,AI相关的话题从未停止,但能洞见一场革命即将扑面而来的人寥寥无几。在他的建议下,我很快开始重构这部小说,一边补上有关这个方向缺失的知识,一边去更大的世界、更深远的问题中寻找终极的答案。很快我就发现,要想找到这个答案,我必须先搭起一座未来之桥,推演出并不久远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当这场AI风暴席卷世界,加速迭代的科技文明与日渐衰老的制度文明碰撞,会发生怎样的撕裂和巨变?这场AI革命的核心解——一个石破天惊的算法是如何诞生的?在对这种终极力量的争夺中,权力又是如何表现的?当这个算法让超级人工智能成为现实甚至走得更远,我们曾想象过无数种可能的AI意识,到底是用什么方式出现的?而那些在人类命运的枢纽上处于“扳道工”位置的人,他们又会作出怎样的决定?
几个月后,这本书的几万字大纲、情节线、人物线完成,这本书的名字也改为《AI启示录》。
当最为宏大的问题回归到人,一切似乎都能沿着人性找到答案,但这也是此番创作中最令我痴迷和惊讶之处。因为随着情节的推进,众多的主人公都在渐渐偏离我最初的预设,像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样脱离我的控制——如山的压力之下,人性会出现一切可能。他们聪明绝顶、毅力非凡,明明对人类充满了爱,却一个个在AI编年史中血债累累。当一切痛苦、希望和意义都像历史一般消散,冷寂的虚空里只剩下那句终极叩问的回音: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是人类的古老问题,却是AI的第一个问题。
在艰难的创作过程中,我的生活也经历着剧变。疫情期间的欧洲流浪,辗转赴美的重重波折,写作生涯的未有挫折,这一切或都影响着我笔下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感到我和这本书,以及书中的主人公们之间产生了一道纠缠之弦,我造就了他们,而他们也在对我进行重塑。
颇为有趣的是,在我将书稿交给出版社没多久,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冷泉港亚洲的创始人季茂业博士,因为我在用AI生成式工具制作影片,他邀请我去参加冷泉港的艺术节——一大群科学家自己的艺术节,并安排我拜见了96岁的詹姆斯.沃森——曾在剑桥老鹰酒吧里宣布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之一。这位“DNA之父”高大魁梧,如此高龄,仍精神矍铄,眼中精光四射。在和他私下交谈中,我的思绪穿回剑桥的那个夜晚,想起酒吧墙上那张黑白照片,颇感冥冥中的神奇。
有关吗?好像说不清楚;无关吗?但它又像一个有趣的闭环。这番蹊跷的奇遇,就像这本书中的主人公的经历一样让人难以置信。而更有趣的是,这些虚构的人物在我预测的未来世界中的演绎,正在一步步与今天的世道和剧变吻合,若未来他们的故事成了现实,那未必是我写作的成功,而只能说是人类的宿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