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幸福教室的密码:一位优秀班主任的行走与思考
》
售價:HK$
306

《
牙齿磨损 第3版
》
售價:HK$
1520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HK$
653

《
汉服怎么做
》
售價:HK$
500

《
大模型时代:虚拟人的崛起与未来
》
售價:HK$
459

《
大话芯片:读懂芯片原理、周期、产业链与技术趋势
》
售價:HK$
454

《
世界观: 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2024最新版】
》
售價:HK$
658

《
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 南强儿童哲学丛书 曹剑波、黄睿主编 案例教程 高校教师用书
》
售價:HK$
306
|
編輯推薦: |
(1)历史图像稀缺性:收录3200余幅1840—1949年间的江南民俗影像,填补近代风俗史视觉素材空白,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图像史料。
(2)多维互证方法:独创“图像 文献 竹枝词”三重考据体系,通过老照片、民俗画与民间诗词的交叉印证,还原市井生活的真实细节。
(3)民俗分类系统性: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分卷编纂,清晰呈现江南民俗的完整谱系与流变脉络。
(4)学术创新性:突破文字叙事的局限,以动态视角解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社会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5)大众传播价值:泛黄影像与朗朗上口的竹枝词结合,兼具学术严谨与可读性,适合文化从业者普及推广或普通读者直观了解江南文脉。
(6)跨学科研究价值:融合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跨领域分析框架,适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作为参考工具书。
(7)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影像与文献的立体记录,抢救性保存濒临消失的江南传统习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8)装帧设计亮点:整套书圆脊精
|
內容簡介: |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十卷本系统收录近代江南民俗影像3200余幅,涵盖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全书以“图像 文献 文学”互证方法,为地域民俗研究提供新范式。是融民俗史、社会史、视觉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
《江南风俗图录 ·第10卷· 春祈秋报》
本卷“春祈秋报”是《江南风俗图录》的第10卷。以数百帧珍贵史料影像与手绘图谱为载体,从民俗文化学与宗教人类学的双重视角,解析江南民间生活信仰的文化脉络。聚焦江南民众日常供奉的土地庙斑驳砖雕、彩绘壁画,通过历史影像的纪实视角,展现信仰空间中“天人合一”的建筑智慧与“善恶有报”的教化内涵。结合田野调查中采集的一手资料,系统梳理从太湖流域的龙神崇拜、蚕桑产区的嫘祖祭祀,到宗族社会的祖先追思等演进谱系,揭示民间生活信仰与农耕节律、商业活动互动关系,在土地庙的袅袅青烟间体悟“靠天吃饭”的生存智慧,全面领略江南民间生活信仰如何将自然敬畏、宗族情感与世俗祈愿熔铸为独特的文化特质,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
|
關於作者: |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
目錄:
|
江南风俗图录·第10卷·春祈秋报(目录)
概述
第一章 江南禅宗与民间生活图景021
姑苏城外寒山寺——江南禅寺... 023
海上神山涌普陀——海天佛国... 026
儿童竞插地藏香——地藏王诞... 029
沧浪石上观生死——观音崇拜... 034
无数裙钗去赛神——香客踪影... 038
神像庄严立庙寮——佛道神像... 042
行云流水一孤僧——人间佛教... 045
僧寺残钟独掩关——僧侣剪影... 049
独坐黄昏谁是伴——尼姑素描... 053
第二章 道教文化与传统民俗传承057
道人闲坐讲经处——道教宫观... 059
一琴一剑一杯茶——道士群像... 062
生恩万姓戴城隍——城隍信仰... 065
月老将缘一线牵——月老神话... 069
北门学士江南归——文昌宫阁... 073
万化参差谁信道——修行炼养... 076
云磨雨洗天如碧——崇尚青色... 080
欲将心事付瑶琴——弘道抚琴... 083
道士仙风飘袂影——仙风道骨... 087
第三章 外来宗教与民众世俗生活091
十字高悬映碧天——教堂矗立... 093
村头忽现异邦影——乡村传教... 096
天方矩矱人称颂——江南回教... 100
以儒释教融乡俗——传教士们... 104
异域慈心修女行——修女嬷嬷... 108
育得慧心知感恩——孤儿院所... 111
看开放下悟千般——善男信女... 115
乱道耶稣救世功——礼拜社交... 118
咸慕西师精教育——教会办学... 121
第四章 实用而多元的自然崇拜125
天地神灵扶庙社——天地神祇... 127
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崇拜... 130
不知江月待何人——月亮崇拜... 134
香火终年佑四邻——土地社神... 137
水神庙外江水流——水神信仰... 141
只待新雷第一声——风雨雷电... 145
送君一盏油灯挂——火神灶神... 149
飞来峰前山万重——山神崇拜... 152
信众纷纷拜圣徒——泛神信仰... 156
第五章 尊重原创的人文先祖崇拜159
谁念艰难起帝功——祭祀农祖... 161
家家缫茧火窗前——蚕神祭祀... 164
滚滚财源济众生——文武财神... 168
供奉奎星阁上虔——文庙祭孔... 172
堂堂庙祀美髯公——关帝信仰... 176
神妃来往海云中——妈祖信仰... 180
功业千秋万代铭——行业始祖... 184
何须再待海龙王——治水英雄... 188
桃李满门闻道早——名贤崇拜... 191
第六章 动植物神灵信仰与崇拜195
遥看只雁度云端——鸟类崇拜... 197
雄黄红蘸高粱酒——瑞兽信仰... 200
劳苦犹怀舐犊情——生肖信俗... 204
素贞得道上千年——蛇精成神... 207
巧将糯米为龙凤——龙凤信仰... 210
聊与共温冷榻耳——狐仙信俗... 214
绿波红树得秋多——树神膜拜... 218
花朝十二赛花神——花神信仰... 221
千磨万击还坚劲——竹子信仰... 225
第七章 民间生活中的趋利避害229
祖灵堂前香火旺——家堂神灵... 231
愿得年年被神福——福禄寿喜... 234
吉凶难测意彷徨——吉凶占卜... 238
财神元宝用纸糊——焚烧锡箔... 241
不问苍生问鬼神——驱鬼祛邪... 245
红妆多少烧香女——烧香拜佛... 248
瑞气盈门百事兴——吉祥灵物... 252
最是人间留不住——长命富贵... 255
孰与制天而用之——禳解之法... 258
|
內容試閱:
|
《江南风俗图录》 总序
仲富兰
拙作10卷本的《江南风俗图录》,有幸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由编纂和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运用图片与竹枝词结合的方式来梳理与叙述江南风俗文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值此本书推向市场之际,我结合“图录”编撰,谈几点感想,也可以算是感悟,向广大读者与学者通人请教。
中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目前世界上罕有的从古到今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或治世精英歌功颂德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真正关注民众生活层面的著述略显不足。四十多年前,欣逢改革开放,这种现象有了改变,民俗出版物多了起来,有的也成为热点,可喜可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进步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精神意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在帝王将相、王侯贵族之下。
我将这套书命名为《江南风俗图录》,而不叫《江南民俗图录》,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学理考量。“民俗”与“风俗”虽同属文化研究范畴,却存在显著学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内涵与研究范畴两个维度上。从概念内涵来看,“民俗”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总和,涵盖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领域,强调文化传承性与集体性;而“风俗”则侧重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与社会行为,更突出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
在研究范畴方面,“民俗”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旨在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风俗”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具象,聚焦于具体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民俗”常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表述,如“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学理论”;而“风俗”则多应用于日常生活,用以描述地域特色中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人情。
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采用“风俗”命名,意在通过以3 200余幅老旧真实影像,聚焦江南地区的生活行为、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等具象文化表现,以直观视角展现江南独特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同时,“风俗”一词更能凸显江南传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精准传达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脉络,使读者得以领略江南风土人情的鲜活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在做“民俗文化学导论”时,用的是“民俗”;而当今做“江南风俗图录”则用的是“风俗”,特此先做一个说明。
风俗与人类的历史始终相伴。从时间上看,风俗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昔日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繁华都市,风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民俗文化的特性既是物质的、可度量的,又是精神的、不可度量的,这种精神与物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连接,决定了它既承载着物质性,又表现为非物质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被我们这里炒得滚烫的“非遗”,其实就与中国人说的“民俗文化”相重叠。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历代先民创造并至今存活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结晶。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在拙作《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里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兹不赘言。
这套10卷本《江南风俗图录》就是在我提出的“民俗文化论”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它论述范围的边界:时间上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空间上则以学界公认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今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为基本框架,兼及其他。尽管叙述范围不完全受此束缚,但大体上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而尤以变化最为显著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
江南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六朝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清的苏州。鸦片战争之前,江南诸多城市先后开始对外通商。上海和江南城市之间一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江南是上海的母体,苏州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先声,这种联系是很密切的。通商之后,第一个因素,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面向辽阔的大海,背靠环太湖流域的纵深腹地,从海上来的西方列强当然首选上海。第二个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杭州的摧残甚烈,在清军与太平军绞杀的过程中,苏州就受到重创。而开埠后的上海因为有列强的干预,受战火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种态势就使得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大江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财富流一股脑儿涌向上海,从1843年开埠到1863年,大约20年的时间,上海坐稳了江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坊间戏说的“大苏州”与“小上海”的角色转化,是真切发生的事实。第三个因素,上海具有完善的江河海陆交通网,江南水系、长江航运和内外海运,构成了上海颇具独特性的交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1843年以后就奠定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天。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认识江南,当然不能脱离区域景观和环境特征,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唯此才会有饭稻羹鱼,才可能产生精工和细作等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自古以来,江南地域,特别是吴方言区的民众,可以说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这无论对于民俗文化的显性形态还是隐性特质,乃至描摹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以下略,详见随套书附赠的“别册”或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