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48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658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347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449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347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305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755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403
|
編輯推薦: |
特别附赠:专业播音员原文诵读音频1小时 听懂乱世枭雄的恩怨情仇 闲暇间听解治世能臣的文韬武略
1.深度剖析枭雄的双面人生:本书深入挖掘曹操从沛国小吏到北境霸主的蜕变之路,既展现其横扫群雄、屯田安民、重塑制度的雄才大略,也直面其权谋算计、残酷抉择与道德困境。通过政治、军事、文化的多维视角,还原一个在乱世中怀抱理想却又深陷现实泥沼的复杂灵魂。
2.考据与叙事交融,重启三国烽烟:依托《三国志》《后汉书》等典籍,结合汉末社会图景,以电影式笔法重现官渡火攻、赤壁横槊、渭水断须等经典历史场景。对军事布阵、政治博弈、文学雅集皆作多维解读,使读者仿佛置身许昌宫阙与邺城铜雀台,感受建安风骨与铁血征伐交织的时代脉动。
3.哲思穿透历史,叩问英雄本质:超越传统人物评传,通过曹操“治世能臣”与“乱世奸雄”的双重面相,深入探讨权力伦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个体与洪流的对抗。其既胸怀“天下归心”的抱负,又深陷道德困境的人生轨迹,促使读者反思英雄的定义、历史的吊诡,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异化与坚守。
曹操留给当下的启示:
他不仅留下邺城风骨与建安诗文,更留下一套关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如何平衡的永恒范本
|
內容簡介: |
在风云变幻的三国舞台上,曹操的形象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赞其为千古英豪,凭借卓越的政治、军事与文学才能,荣膺“群雄之冠”;有人则斥其“托名汉相,实乃汉贼”。但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绝非“英雄”或“奸贼”的标签所能简单概括。
曹操既有“东临碣石”的豪迈,又有求贤若渴的真诚。官渡之战,他智谋超群,大破袁绍;赤壁一役,他也曾留下折戟沉沙的遗憾。从陈留起兵的艰难,到逐鹿中原的惊险,再到统一北方的辉煌,曹操一路披荆斩棘,尽显奋斗之姿。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紧扣曹操曲折传奇的人生轨迹,生动展现了三国的血雨腥风,深度剖析曹操在政治上的纵横捭阖和军事上的雄才大略,让读者仿若置身乱世,亲眼见证这位传奇枭雄的独特魅力。
|
關於作者: |
林文力:湖北孝感人,中国传记学会会员,已出版《胡雪岩全传》《巴顿全传》《用意志战胜命运的传奇侍女:苏麻喇姑传》等作品。
|
目錄:
|
第一章 纨绔子弟 命世之才
戚宦之争 大厦将倾宦官之后 身世争议任侠放荡 颇负盛名秉公执法 初露锋芒官拜议郎 直言进谏镇压黄巾 因功受封雷霆手段 立名于世隐居修习 待天下清千古绯闻 子虚乌有
第二章 天翻地覆 汉室倾颓
风波暗涌 洞若观火小题大做 埋下祸根引狼入室 愚不可及宁我负人 人休负我奇谋不用 孤军出走貌合神离 形同散沙吕布反水 董卓暴毙
第三章 奉挟天子 号令诸侯
入主兖州 组建军力南败袁术 东征陶谦变生不测 兖州告急献帝落难 京城大乱奉挟天子 抢占先机招揽贤才 不拘一格推行屯田 足食强兵孙策兴兵 建业江东
第四章 审时度势 用兵如神
轻得易失 南征张绣以敌制敌 东讨袁术水淹下邳 擒杀吕布千虑一失 误放刘备衣带血诏 扑朔迷离
第五章 克平四州 霸业初定
扫除顾虑 剑拔弩张排兵布阵 层层阻击官渡会战 胜败有由活用兵法 攻陷冀州消灭袁氏 据有幽并北征乌桓 绥靖塞北
第六章 赤壁大败 三分势成
宿命之敌 孙刘兴起除掉孔融 兵锋南指兵不血刃 入主荆州轻敌失策 孙刘联合戏剧反转 赤壁梦断吴军北上 江陵失守合肥告急 重整旗鼓刘备崛起 南下受阻周瑜殒命 鲁肃继任
第七章 先镇西北 后下淮南
师出无名 假虞伐虢结营渭南 离间韩马平定关中 回军邺城击退马超 剿灭宋建对峙濡须 神机妙算
第八章 挥师西进 角力汉中
西南险塞 必争之地无礼积祸 刘备获益转败为胜 攻克汉中曹刘会战 争夺汉中求神问卜 无稽之谈
第九章 剪除异己 进位魏王
自导自演 国中之国天命在我 我为文王
第十章 风云再起 荆州扰攘
水淹七军 庞德战死精妙布局 联吴抗蜀从善如流 出奇制胜关羽被杀 张飞遇害 枭雄陨落 遗命琐细
第十一章 治国有方 恩威并举
施行仁政 德泽中原乱世重典 法制严苛
第十二章 邺下集团 建安风骨
吟咏性情 记述时事散文清峻 通脱有力建安七子 文质彬彬
第十三章 曹氏家族 英杰济济
经时济世的曹丕出口成章的曹植勇冠三军的曹彰英年早逝的曹昂和曹冲才智过人的魏明帝曹叡
|
內容試閱:
|
序 言
曹操,一个连统一大业都没完成的“失败皇帝”,为何会被后人津津乐道,千年不休呢?
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南阳名士许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周瑜骂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既爱才如命又嗜杀成性,既胸襟宽广又猜忌多疑,兵法高强、见识卓越又思虑不周、得意忘形。性格如此复杂的人,实在罕有。
《三国演义》在抹黑他的同时也宣传了他,仅仅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足以让人们牢牢记住曹操这个人。然而,演义终归是演义,况且出于“拥刘反曹”而描画出来的一个“脸谱化”了的曹操形象,也不再能够迎合读者的期望。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善与恶,人都是复杂的、多变的。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产生的这种差别,吸引着人们去阅读曹操,了解曹操。
曹操生于桓帝永寿元年(155年),其时,东汉王朝已经建立了130年,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外戚、宦官互相倾轧,国家日渐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曹操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曾协助外戚梁冀拥立汉桓帝,因功封赏,拥有很大的权势。如此说来,曹操的出身似乎有些不光彩,但这样的家庭背景,也使他拥有了更多接触权力中心的机会。
年少时的曹操,飞鹰走狗,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曹操的叔父看他整天不务正业,经常向曹嵩汇报曹操的劣迹。不料曹操略施小计,成功地让叔父在曹嵩跟前失了信,从此更加肆无忌惮。 曹操的谲诈、狡猾,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
尽管此时还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但桥玄看出了他的潜能,认为天下大乱,只有曹操能救民于水火,还把自己的妻小托付给他;又推荐曹操去寻求许劭的评价,以提高他在社会上的声望,于是就有了许劭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0岁的时候,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北区的治安。
曹操上任之后,非常高调,积极作为,棒杀了大宦官蹇硕的叔父,由此一鸣惊人。被任命为议郎后,他又积极进谏。黄巾乱起时,他主动请缨,协助皇甫嵩镇压叛乱,因功被封任济南相。 后又以雷霆手段铲除宦官、革除淫祀,民心大悦,但他也因为侵犯了权贵的利益,被调任为东郡太守。心灰意冷之下,曹操辞官返乡,打算暂时隐居,等待天下清平,再出来做官。这个时候,曹操已经31岁了。
东汉王朝虽然衰朽腐烂,但曹操此时仍然只是想做一个治世的能臣。然而,身处末世,个人没有安享太平的权利,要么被洪流裹挟,淹没其中;要么激流勇进,再寻生机。
曹操隐居20年的计划没有实现,很快又回到了风暴中心。
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曹操34岁,被任命为典军校尉,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次年,大将军何进想借助妹妹何太后里应外合,尽诛宦官,但遭到何太后的阻拦。何进没了主意,袁绍劝他征召外兵来解决这个问题,曹操认为这样不妥,但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何进召董卓进京,可他还没等到时机动手,却被宦官抢了先。
何进死了,董卓领兵进京,废帝重立,为非作歹,搞得京城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董卓拜曹操为骁骑校尉,意图拉拢曹操,但曹操不想为虎作伥,于是更名改姓,逃离洛阳。
同年十二月,曹操来到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留镇),散尽家财,聚合义兵,讨伐董卓。一个月后,关东诸侯也纷纷起兵,但是这些人惧怕董卓兵强,不敢轻举妄动,一味地迁延时日。曹操积极谋划讨卓之计,慷慨陈词,劝说众人协力并进。但关东诸侯无动于衷,他们貌合神离,各自心怀鬼胎,都不想消耗自己的兵力。曹操只得孤军出走,准备独自讨伐董卓。
一开始,曹操并不打算直接与董卓的军队正面相抗,计划寻找险地,伺机而动,但不巧在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市西南)与董卓部将徐荣狭路相逢。双方实力悬殊,曹操大败,但是因为他所率之军勇猛力战,倒给了徐荣不小的震慑。徐荣担心曹操之后有重兵埋伏,不敢轻易向盟军的驻地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发动攻势,选择了撤兵。
曹操兵败之后并不气馁,他回到家乡,重整旗鼓,动员曹氏、夏侯氏的人参军作战。把部队安置好之后,他专门去了酸枣。当时的诸侯却是“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作为盟主的袁绍,这时候想的竟是重新拥立一个皇帝,拉曹操入伙。曹操认为这个计划非常荒谬,扔下一句“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便甩袖离去。
不久,诸侯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讨董联盟随之瓦解。
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及次年,曹操率领军队平定并收编了攻打魏郡、东郡的黑山军,接着又平定了在兖州(今属山东济宁市)作乱的黄巾军;在陈宫、鲍信的帮助下,他入主兖州,收编青州兵。
实力大大增强后,曹操加入了军阀大战,先击破袁术,进而东征陶谦。曹操在徐州以为父报仇为名,大肆屠城,这一暴行引起了巨大恐慌,其部下人人自危,原先迎立曹操为兖州牧的陈宫,策反了曹操的旧友张邈,拥戴吕布袭取了兖州。
曹操失掉兖州后,头脑瞬间清醒,他重整军队,攻讨吕布。
虽然战事艰难,但他最终还是兵出奇策,打败了吕布。
在曹操平定各处起义军、参与军阀混战的同时,董卓被吕布杀死,其部将李傕、郭汜等又开始兴风作浪,长安一片混乱。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人的协助下东归,但洛阳的宫室已被董卓烧掉,汉献帝过得十分凄惨。
于是,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今河南许昌市东)。
曹操的这一决策,使他在混战之中居于有利位置,许多效忠于汉室、有才德的人逐渐聚集到曹操周边,为他所用。而后,曹操开始在许都屯田,以强兵足食。
接下来,曹操开始南征张绣、东讨袁术、再讨吕布,在这一系列行动中,曹操展示了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和非凡的军事才能。曹操第一次征讨张绣,因为太过顺利而得意忘形,结果张绣投降后又反叛,曹操被张绣出其不意地打败,痛失长子曹昂,折了大将典韦。经过一番曲折,曹操终于平定了张绣,并且接受其投降。曹操的气度、胸襟绝非寻常。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这场战役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着实让曹操苦恼了很久,但他还是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拥有的政治优势和人格魅力,以及对老友的了解,打败了不能采纳善言、屡屡失策的袁绍。
而后,曹操又依次平定了青、冀、幽、并四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成功阻止了袁氏残余势力的东山再起。扫除北方之患后,曹操挥师南下,进讨荆州。迫于他的声威,荆州不战而降,然而曹操再次变得狂妄起来,忽视了孙、刘联盟的可能,没有抓住时机讨伐刘备,又在对战之时掉以轻心,对黄盖的诈降之计毫无察觉。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而归,而原本找不到立足之地的刘备则在这次战争中实现了大回血。
至此,天下三分之势已成。
在曹操最为得意的时候,他的强敌应运而生。
遭遇挫折之后的曹操,头脑再次冷静下来,于建安十六年(211年)举兵西征韩遂、马超。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没有让孙权在东部战线占到便宜,提前制定锦囊妙计,挫败了东吴意图北上的锐气。而他离间韩、马的妙计,可谓精彩绝伦。
平定关中之后,曹操再次将兵锋指向孙权。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与孙权对峙于濡须(今安徽巢湖市东南),因欣赏孙权之胆略,曹操忍不住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下无功,曹操转而举兵西进,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占据汉中。他没有采纳司马懿等人趁热打铁的建议,放弃征讨近在眼前的益州,给了刘备喘息的机会。刘备在解决了与孙权的纷争之后,立即进兵汉中。曹军难与相抗,曹操无奈之下传令“鸡肋”撤军,放弃汉中。
此后,曹操加速扩充自己的实力。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他晋爵魏王,享用天子的礼仪。 有人劝他即天子位,曹操笑言“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矣”,要效仿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一,自己不僭越称帝,而让后继者完成统一大业。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荆州搅起了风波,向曹军发起进攻,凭借天时,水淹七军,围困曹仁,周边叛曹的势力纷纷归附关羽,襄樊的情势十分危急。曹操这次吸取教训,联合孙权打败了关羽。经此一役,三国的疆域基本确定。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终年66岁。临死前,他下了一道遗令,但交代的大多是家长里短的细微小事。
这里只简略描述曹操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历史是无比丰富和详细的,读者只有通过进一步阅读,去了解更多的实情,去体悟其间隐藏的奥秘。
曹操的性情和才略,以及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相交融,如同一幅徐徐铺展开的历史长卷,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窥见人性和历史的复杂与幽微。
本书兼采正史与演义,虚实并存,雅俗共赏。读者可从中了解曹操本人的复杂与真实,翻阅汉末三国激烈动荡、雄浑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品味历史的同时对现实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及感悟。
第一章 纨绔子弟,命世之才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朝末年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东汉帝国走向分崩离析之际,一批枭雄、英雄横空出世,他们参与并见证了东汉帝国的崩塌。生死浮沉,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曹操也不例外!
一、戚宦之争,大厦将倾
大汉王朝自高祖皇帝刘邦建国以来,前后历时数百年。西汉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励精图治,首开盛世;紧接着汉武帝刘彻雄才伟略,挥师北伐,大破匈奴,自此内外安定,天下承平。汉武帝执政时期乃是西汉王朝的全盛时期,但盛极而衰,自武帝以后,一代不如一代。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幸得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力挽狂澜于既倒——刘秀作为中兴之主,颇有作为,用武力平定了天下,打败了王莽,建立了东汉王朝;在和平时期他也是一位能君和仁君,陆续出台了一些惠民政策,宽刑省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整饬吏治,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事必躬亲。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大汉王朝重新焕发了活力,经济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
历代封建王朝固有的弊病就是家天下。所谓富不过三代,每个家族都不可能长盛不衰,帝王之家对于子孙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无疑是最高的,因为一旦遇上一个败家子继承了皇位,整个王朝和国家就岌岌可危了。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真正的贤明之君不多,暴君、昏君和庸君倒是不少,东汉王朝也不例外。开国皇帝刘秀死后不到半个世纪,他的后代就开始败坏祖上留下来的基业了。由于国家的最高元首——皇帝无视民瘼、骄奢淫逸,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官员自然是纷纷效仿,歪风邪气一旦刮起来是很难收得住的。于是,一股遏制不住的贪腐之风很快便吹遍了神州大地,东汉王朝的各级官吏无视老百姓的死活,各种盘剥政策层出不穷,使最底层的人民苦不堪言。
东汉王朝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朝廷乌烟瘴气,社会矛盾极其尖锐,以至于后世的很多史学家认为东汉王朝亡于宦官之手。宦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太监,东汉末期的太监为何会有那么大的能量呢?
据史书记载:汉章帝驾崩后,不到十岁的汉和帝继位。由于皇帝年龄太小,无法治国理政,于是皇帝的母亲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提拔了一大批窦氏官员,时有窦太后的亲属窦宪专权,其父子兄弟皆并列朝中,享受高官厚禄。数年后,汉和帝渐渐长大成人,理所当然要亲政,无奈窦氏一族把持朝政,嚣张跋扈,全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面对这种臣强主弱的局面,汉和帝身边的宦官、中常侍郑众等人看不下去了,在汉和帝的授意下,他们秘密联络朝中的忠义之臣,设计诛杀了窦氏一族。
汉和帝夺回朝政大权后,大赏功臣,宦官郑众被加封为大长秋大长秋: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宜,为皇后近侍官首领,多由宦官充任。恩宠有加。汉和帝亲政后还赋予了宦官更多、更大的权力,东汉时期宦官擅权自此开始,太监们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汉和帝之后,经汉殇帝、汉安帝两朝,到汉顺帝年间,外戚梁商和梁冀父子先后为大将军,权倾朝野,宦官们的权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汉顺帝是一位玩平衡之术的高手,他巧妙利用宦官和外戚之间的矛盾,既重用宦官,也不疏远外戚,着力谋求朝中两大势力之间的平衡。当时身居高位的宦官和外戚们也看穿了汉顺帝的帝王之术,外戚梁冀试图缓和自己与宦官势力之间的矛盾,宦官们也有意向大将军梁冀妥协,于是,朝中两大势力在某种程度上和解了。梁冀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适当起用了一些宦官的家属子弟,让他们到地方上去做官;宦官们也对梁冀“投桃报李”。
据说曹操的祖父曹腾当时与梁冀关系密切,私交很好。汉顺帝驾崩后,汉冲帝夭亡,汉质帝继位时年仅八岁,少不更事,经常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责骂大将军梁冀。梁冀怒不可遏,不久便派人将小皇帝毒死了。汉质帝死后,文武百官议立新君,朝臣皆认为当时的清河王刘蒜刘蒜:东汉宗室、诸侯王。因为与外戚梁冀和宦官不和,无缘继承皇帝之位。但朝中诸多大臣为其鸣不平,私自发动政变,结果败露被杀。刘蒜受到牵连,自杀而死。文韬武略、仁义素著,堪继大统。梁冀犹豫不决,曹操的祖父曹腾向梁冀进言道:“清河王贤明,大将军秉政多年,过失不少,一旦明君继位,难免会对大将军秋后算账,到时轻则罢官,重则性命不保,不如迎立刘志(也就是后来的汉桓帝),可保无虞。”梁冀对曹腾的建议深以为然,遂力排众议,迎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
汉桓帝继位后,梁冀权势日盛。汉桓帝虽然昏庸,但也不甘心一直做个傀儡皇帝。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和宦官单超等人合谋发动政变,杀死专权跋扈的大将军梁冀及其党羽。梁冀倒台后,宦官再次擅权,诛杀梁冀有功的宦官单超等五人皆封侯,时人称之为“五侯”。汉桓帝执政时期,政风败坏,宦官单超等“五侯”专权肆虐,其家属子弟皆被安置到地方上担任重要职务。面对这样的政治风气,贤良之士纷纷辞官归隐,而奸佞之徒则趁势而起,祸国殃民。“五侯”相继去世后,宦官新贵侯览和张让被皇帝授予了更大的权力,朝中的文武百官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及至汉桓帝驾崩,汉灵帝继位,大臣窦武和陈蕃图谋消灭宦官势力。事情败露后,宦官王甫等先发制人,诛杀了窦武和陈蕃。自此以后,宦官在朝中的势力日益猖獗,皇帝在设官立制上也确立了他们的地位。灵帝年间,宦官张让和赵忠等十名太监并列朝中,号称“十常侍”。汉灵帝向群臣调侃说:“张常侍是朕的父亲,赵常侍是朕的母亲。”不仅如此,汉灵帝还加封宦官赵忠为车骑将军(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汉时,车骑将军主要掌管征伐平叛,有战事时乃拜官出征,事后便罢官。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唐朝之后废除。蹇硕为上军校尉。进一步让宦官集团掌握兵权。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借机诛杀了上军校尉蹇硕。何进的部将袁绍、袁术兄弟劝何进杀掉所有宦官,革除汉章帝以来的弊政,一时之间,宦官集团人人自危。对于是否全部诛杀宦官,大将军何进征求自己的妹妹何太后的意见,何太后因为宦官曾经有恩于她,不忍心置宦官于死地。就在何进迟疑不决时,宦官们矫诏宣何进入宫,何进不知是计,只身入宫,不料宫内伏兵四起,何进就这样被宦官给诛杀了。
听说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的消息后,袁绍、袁术兄弟领兵攻打内廷,尽杀宦官2000余人。宦官的势力被消灭了,但内乱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并州牧董卓进京勤王,他到洛阳后就给在京的文武百官来了一个下马威——他不顾朝臣的激烈反对,废掉刚刚登基不久的小皇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自此,九州扰攘,华夏神州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浩劫之中。
东汉王朝,宦官和外戚交相执政,时间长达百余年。在宦官专权后期,宦官集团为了打击反对他们的士族知识分子,竟然野蛮下令禁锢党人,不允许他们入朝为官,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也在东汉末年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催生了大量的隐士,很多有才能的士族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于是隐居起来,蛰伏待机。宦官集团这种极端的举措激起了当时士族知识分子的极大愤慨,也在政治上孤立了自己,使得政敌变得空前团结起来,以至于袁绍、袁术尽诛宦官时,天下之人无不称快。
这一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爪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豪强地主疯狂地兼并土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始终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小农经济也一直是中国的主体经济。但是,每逢乱世便会产生大量的流民,他们被无情抛掷于土地之外,转眼之间便变为流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随之爆发。中平元年(184年),大规模的黄巾军起义爆发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放下农具拿起武器,与朝廷分庭抗礼。汉灵帝大惊,急忙下诏命各地的州郡地方官募兵自守。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但各州郡的地方官的权力却得到了增强,他们拥兵自重,为以后的军阀割据和群雄纷争埋下了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