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10月出版新書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海德格尔文集: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416064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陈嘉映 王庆节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12135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16-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10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儿童发展与心理治疗
《 儿童发展与心理治疗 》

售價:HK$ 347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初步
《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初步 》

售價:HK$ 230
北京城史记 明代卷
《 北京城史记 明代卷 》

售價:HK$ 704
懂得:影响你一生的DISC识人术(修订版)
《 懂得:影响你一生的DISC识人术(修订版) 》

售價:HK$ 347
ROS 2机器人操作系统与Gazebo机器人仿真(微课视频版)
《 ROS 2机器人操作系统与Gazebo机器人仿真(微课视频版) 》

售價:HK$ 454
JOLT效应:攻克客户的犹豫不决
《 JOLT效应:攻克客户的犹豫不决 》

售價:HK$ 403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英文版·第8版)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英文版·第8版) 》

售價:HK$ 704
是药非药 : 原来本草这么有趣
《 是药非药 : 原来本草这么有趣 》

售價:HK$ 301

編輯推薦: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成名作,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作品,且其影响力不局限于哲学领域,还扩展到文学、政治学、社会学、艺术等领域。
內容簡介: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關於作者: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译者简介:
陈嘉映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庆节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目錄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导论 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本书的方法及构架
〔第一部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的视野〕
第一篇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第一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务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构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四章 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本身
第六章 操心——此在的存在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第一章 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存在
第二章 一种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见证,决心
第三章 此在的本真整体能在与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第四章 时间性与日常性
第五章 时间性与历史性
第六章 时间性以及作为流俗时间概念源头的时间内状态
附 作者手写的部分边注
附录一 一些重要译名的讨论
附录二 德—汉语词对照表
附录三 汉—德语词对照表
附录四 人名索引
內容試閱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熊伟先生在60年代初曾译出本书的一些重要文节,第四、六、九、十四、二十六、二十七、三十八、四十、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五、七十四诸节,收入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的《存在主义哲学》一书中。全书的翻译工作始于1981年,至1984年年底基本译就。所根据的先是1960年的第九版,后是1979年的第十五版(Max Niemeyer出版社,图宾根)。翻译中还经常参考John Macquarrie和Edward Robinson的英译本,并从英译本选用了几条脚注。熊伟、刘全华、王炜、杜小真及美国学者Joseph Kockelmans都曾为这个译本提供中肯的意见。
经过甘阳、赵越胜等友人和三联书店的共同努力,在熊伟、贺麟、王玖兴、王太庆、杨一之、周辅成等老先生的支持下,译本198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存在与时间》思想深奥,颇多费解之处,而且文字极为艰涩。书中术语不少是海德格尔生造的,有些虽是传统的哲学概念,却被赋予不同以往的意义,此外,书中的概念之间盘根错节,又往往利用语义上或字形上的关联来做文字游戏,凡此种种,都增加了翻译的困难。若译得太“硬”,由于中文没有冠词、词尾、大小写等手段,势必使文句无法读通;若译得太“活”,一个术语依上下文便宜译作不同的中文词,译文虽会流畅些,读者却又无法知道好几个译名其实对应的是同一个德文概念。我们的方针是尽量使重要译名一一对应,宁调整句型,不调整译名,这和海德格尔极重视术语概念的关联是相适配的。
我们对几组最重要的译名做了些讨论,以“一些重要译名的讨论”为题收在书后作为附录一。我建议读者在研读正文之前先读一读这个附录。值得单独列出来讨论的概念很多,我只能选出这么几组做较充分的讨论,并通过这种讨论表明我选择译名的一般原则。我们借中译注讨论了另一些译名,以及只在局部出现的一些文字游戏。另有些文字游戏,我们只在正文里标出德文原文词,读者可以看出这里有个文字游戏就行了,不再另行加注说明。关于译名,读者还可查阅附录二“德一汉语词对照表”和附录三“汉-德语词对照表”。
1987年出版的这个译本,译文不尽如人意,排版印刷方面的讹误尤多。翌年,台湾桂冠出版社要出版繁体字版,我借此机会做了一些修订。此后十年间,我对此书理解和研究多少有点儿长进,对重要的译名也反复考虑,译本东一处西一处不断修改着。去年,三联书店有意再版此书,于是我重新校读,做成这个修订本。这个本子在译文上稍有改进,总的说来比初版好读些;改动了不少译名,多数改动在附录二“德-汉语词对照表”中注明;删去了大段的拉丁文引文和希腊文引文,因为这些引文对译本的一般读者没有什么用处;附录一“一些重要译名的讨论”完全重写;删去了附录二“海德格尔生平和重要著作”,因为现在已有其他中文书刊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资料;删去了不大要紧的附录五“拉丁文-中文语词对照表”、附录六“希腊文-中文语词对照表”。缩减了附录二和附录三的篇幅,主要包括全书不断使用的术语以及在本书中用法很特别的语词。
修订译文过程中,曾向学界同仁多方请教,倪梁康、靳希平、张祥龙曾在繁忙的学术工作中拨冗逐条列出他们对某些译名和译文的修改意见,王炜、王庆节、孙周兴、陈小文、张灿辉、刘国英也曾贡献意见。当今学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望而兴叹,所幸者中国之大,还容得三二迂腐詹詹雕虫。此书印行之后,译者仍盼望细心的读者提出批评,俾再出新版时可进一步改善。
本书脚注分为原注、中译注、英译注,尽行标明。脚注中凡有“本书第×页”字样者,均指德文原书页码,见中译本边码。正文中的[]用来标明a.有必要标明的德文、拉丁文、希腊文原文,有时是为了使读者看到原文两三个语词的字面联系;b.原书中希腊文拉丁文的中译;c.少量增添以补足语气的文字。
翻译不能代替对原著的研究,这个译本所希望的,是使一般读者了解此书,并为专家研究原著提供参考。附记
趁《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又要重印,我又做了少量修订。这些修订主要受益于张湛、杨立华、刘梁剑、倪胜诸君在阅读中译本过程中向我提出的建议。他们读书的认真细心让我感动,这些年轻人的帮助让我衷心感激。他们提出的另一些建议我尚在考虑之中,未立即采用。我经常有机会和一些朋友尤其是和孙周兴讨论海德格尔翻译问题,例如,孙周兴建议仍应恢复原书中的希腊文、拉丁文部分,这些建议我也在考虑之中。总之,今后我仍希望得到读者的慷慨指正。不存在人人满意的完善译本,但在学界同仁的帮助下,消灭误译、印刷错误、明显不妥的译法,应当是可能的。

他人的共同此在的展开属于共在;这展开等于说:因为此在的存在是共同存在,所以在此在的存在之领会中已经有对他人的领会。这样的领会和一般的领会一样,都不是一种由认识得出的知识,而是一种源始生存论上的存在方式,唯这种源始的存在方式才使认识与识知成为可能。自我识知以源始地有所领会的共在为基础。此在同他人一道在周围世界中寻视着有所发现有所操劳;按照作为共同存在者而在世的最切近的存在方式来看,自我识知首先就活动在对上述这些被发现被操劳的东西的领会中。有所操持的操劳是从被操劳的东西方面并随着对被操劳的东西的领会而得到领会的。所以,他人首先是在有所操劳的操持中展开的。
但因为操持首先与通常滞留在残缺的方式或者至少是淡漠的方式中,滞留在陌如路人的无所谓中,所以最切近的、本质的自我识认需要自我结识。而如果自我识认竟丧失在矜持、隐秘、乔装这些方式中,那么共处就需要特殊的途径,以求接近他人或者“深入他人背后”。
公开自身或封锁自身都以当时共处的存在方式为根据,而且本身就是共处的方式。但与这种情形一样,明确地操持着开展他人的活动也总是只有从那基本的和他人共在生长出来。这样开展他人,虽说是一种专题的开展,毕竟还不是理论上心理学上的开展。当人们从理论上提出如何领会“别人的心灵生活”这一问题的时候,专题地开展他人的活动很容易成为首先映入眼帘的现象。如此这般从现象上“首先”以领会方式表现出来的共处,同时却被一般地当作“最初”而源始地使向他人存在成为可能的东西,当作“最初”而源始地组建这种存在的东西。于是乎,这种并不很恰当地被称为“移情”的现象就仿佛在存在论上首次搭了一座桥,从首先被给定为茕茕孑立的自己的主体通到首先根本封闭不露的其他主体。
向他人存在从存在论看来却与向现成之物存在有别。这个“其他的”存在者本身就有此在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共他人与向他人的存在中,就有一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联。人们还会说:不过,对各是自己的此在来说,这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联已经发挥其组建作用了,因为每一此在都从它本身而具有存在之领会,从而就是同此在发生关联。于是对他人的存在关联变成了一种投射,把自己对自己本身的存在投射“到一个他人之中”去。他人就是自我的一个复本。
但很容易看出,这种貌似不言而喻的想法立于软弱的基地上。这个论证所需要的前提是:此在向它本身的存在就是向一个他人的存在;而这个前提是靠不住的。只要这个前提还没有被明白地证明为正当的,那么它如何把此在对其本身的关联向他人之为他人开展出来,就始终还是个谜。
向他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不可还原的存在关联。不仅如此,这种关联作为共在已经在存在者状态上随此在的存在而存在着。固然不能否认,以共在为基础的生动贴切的相互认识自身常常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各自在何种程度上领会了自己本身;但这只是说,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在何种程度上使本质性的与他人共在对自己成为透彻可见而无所伪饰;而这只有当此在在世总与他人同在才可能。并不是“移情”才刚组建起共在,倒是“移情”要以共在为基础才可能,并且“移情”之所以避免不开,其原因就在于占统治地位的乃是共在的诸残缺样式。
“移情”正如一般认识一样绝不是源始的生存论现象;但这并不是说,根本没有关乎移情的问题。移情特有的诠释学将不得不显示:此在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存在可能性如何把共处及其自我认识引入歧途,并设置了重重障碍,以致真正的“领会”受到压制而此在却逃避到代用品中去了;它还不得不显示:为了能够正确地领会别人,须把何种积极的生存论条件设为前提。整个分析已经显示:共同存在是在世的生存论组建因素之一。共同此在表明自己具有世内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只消此在存在,它就有了共处的存在方式。共处不能被理解为总计许多现成主体的结果。发现一定数目的“主体”摆在那里,这本身只有通过下述过程才可能:在其共同此在中照面的他人首先只还被作为“数字”对待。这样一个数目只有通过共处与相向的某种特定的存在方式才能被揭示。这种“无所顾惜”的共在把他人作了“计量”,却没有认真把他人“算数”,甚至没打算和他们“打打交道”。
自己的此在正和他人的共同此在一样,首先与通常是从周围世界中所操劳的共同世界来照面的。此在在消散于所操劳的世界之际,也就是说,在同时消散于对他人的共在之际,并不是它本身。那么究竟是谁把存在作为日常共处承担过来了呢?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