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解团队管理
》
售價:HK$
403

《
学术写作的50个刻意练习:告别低质低效,实现高质高产(第三版)
》
售價:HK$
403

《
斯塔夫里阿诺斯作品全5册(全球通史+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
》
售價:HK$
1754

《
对财富说是:升级版
》
售價:HK$
347

《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893

《
礼尚往来中国式社交艺术 为人处世社交沟通艺术技巧方法回话的技术职场应酬大全书
》
售價:HK$
301

《
【喷绘刷边版】竹久梦二:画与诗
》
售價:HK$
296

《
古代中国内陆新版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古代四川盆地 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 汗青堂丛书083
》
售價:HK$
500
|
| 編輯推薦: |
本书基于作者常年在北大开设的“西方美术史”公选课讲稿,进一步整理、补充、修订而成,文字优美,图片精美,既是普通大众了解西方艺术和欣赏美术杰作的指南书,也是专业学生理解西方艺术史的重要参考书。
从大众入门到专业进阶,北大名师的西方美术史指南,修订升级
|
| 內容簡介: |
萧伯纳曾说:“你用镜子看到自己的脸,但是,你用艺术看见了自己的灵魂。” 本书以柔美的笔触将西方艺术的精神精细平易地展现开来:体量惊人的古希腊建筑、优雅精绝的古希腊雕塑、辉煌高妙的文艺复兴、雍容典雅的古典主义、百变奇绚的现代艺术……没有深涩的学院析理,只有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世界被打开。 此次修订,不仅增补了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与部分艺术家代表作的精妙赏析,而且替换和加配了部分作品的优质图片,使画面呈现更为细腻生动,内容更为丰盈完善。
|
| 關於作者: |
|
丁宁,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最高研究基金、德国ZKM研究基金、美国盖蒂研究院研究基金、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研究资助、美国泰拉基金会(欧洲)客座讲授项目,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维》《艺术的深度》《美术心理学》《美术鉴赏》《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视远惟明:感悟最美的艺术》《图像无言:阐释艺术的意蕴》等。主要译著有《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毕沙罗传——光荣的深处》《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解码西方名画》《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肯尼迪夫人与达?芬奇的相遇》《中国园林:历史、艺术与建筑》等。
|
| 目錄:
|
第2版序言 / Ⅰ 第1版序言 / Ⅲ
第一章 绪 论
艺术何为 /002 形体创造 /008 色彩魅力 /012 线条流韵 /015 从视觉艺术到视觉文化 /018
第二章 爱琴和古希腊美术的魅力
爱琴美术一瞥 /024 古希腊建筑艺术 /030 古希腊雕刻艺术 /034 古希腊绘画艺术 /048
第三章 伊特鲁里亚和古罗马美术的气度
伊特鲁里亚艺术一瞥 /054 古罗马建筑艺术 /058 古罗马雕刻艺术 /062 古罗马绘画艺术 /074
第四章 中世纪美术的皈依
拜占庭艺术 /081 罗马式艺术 /091 哥特式艺术 /097
第五章 佛罗伦萨画派的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掠影之一
乔托的觉醒 /108 马萨乔的启示 /117 多纳泰洛的探索 /121 波提切利的韵味 /126
第六章 大师的华彩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掠影之二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纯正” /135 米开朗琪罗的“激越” /143 拉斐尔的“优雅” /157
第七章 威尼斯画派的绚丽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掠影之三
贝里尼的开创 /170 乔尔乔内的建树 /176 提香的追求 /181 委罗内塞的快乐戏剧 /190 丁托列托的视角 /195
第八章 北方的气质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掠影之四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200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217 法国文艺复兴美术 /228 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 /230 英国文艺复兴美术 /234
第九章 巴洛克的力度
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 /239 西班牙的巴洛克艺术 /259 法国的巴洛克绘画 /264 北欧的巴洛克绘画 /274
第十章 罗可可的情调
华托的优雅和伤感 /286 布歇的风韵和影响 /293 弗拉戈纳尔的情调和活力 /300 罗可可时期的夏尔丹 /305 意大利的罗可可艺术 /309
第十一章 新古典主义的圭臬
新古典主义的旗手—大卫及其创作 /316 新古典主义的中坚—安格尔及其创作 /330
第十二章 浪漫主义的风采
浪漫主义先驱—戈雅 /342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 /347 法国浪漫主义雕塑 /356 德国浪漫主义绘画 /360 英国浪漫主义绘画 /363
第十三章 写实主义的菁华
法国写实绘画 /379 英国写实绘画 /390 俄罗斯巡回画派 /401
第十四章 印象主义的光影
法国的印象主义艺术家 /413 法国以外的印象主义艺术家 /438 后印象主义的追求 /445 新印象主义的尝试 /457
第十五章 现代主义的新意
立体主义与毕加索 /465 野兽派和马蒂斯 /475 表现主义和蒙克 /484 维也纳分离派和克里姆特 /488 未来派艺术一瞥 /495 抽象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 /498 达达主义的破坏 /505 巴黎画派和莫迪里阿尼 /511 超写实主义和达利 /515 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 /521
插图目录 /531 参考书目 /558 后记 /560
|
| 內容試閱:
|
第2版序言
《西方美术史》第一版面世迄今已将近十年,其间重印了多次。于是,编辑就提醒我,到了该修订的时候了。 我自己曾陆续收到过不少读者的反馈,他们对本书的喜爱之情与诸种建议,令我真心感动和感激。读者的倾力支持是任何作者都会特别看重的,而修订正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首先是文本部分。除了文辞上的某些修正之外,还有一些补写的内容。譬如,有不少读者颇喜爱本书封面上的沃特豪斯的画作《玫瑰待放直须折》,可是,在第一版的书里却并没有任何的篇幅与之相对应。其中的原因是,封面是在书稿完成后才构思出来的。所以,此次也就特意补充了对此名画的解读文字。当然,相应地也就有了沃特豪斯的专节。至于一些新的研究结论,修订中也酌情予以体现了。 其次是图版部分。任何一本美术史的著作都会对其中的图版的选定倍加斟酌的。而且,随着有些收藏展览场所的开放或其中的摄影条件的明显改善,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并替代掉原本不太理想的图版就有了可能。这次替换的图版量是相当可观的。细心的读者当会有更胜一筹的图文品读体会。当然,如果读者在阅读之后(或阅读期间)再有亲临特定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现场目睹艺术原作的机会,那是再理想不过的美好体验了。 其实,本书的修订过程也让我一而再地思考西方美术史的意义或价值。长达3年之久的新冠疫情曾一度让任何国际旅行都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等到2023年下半年,我才有机会应邀去意大利米兰的布雷拉美术学院讲学,也得以重访著名的布雷拉绘画馆。令自己多少有点惊讶的是,那些十多年前就曾细细观摩过的画作,竟又如若初见,都那么的生动而又鲜活—经典艺术的魅力真正是常新不衰!而且,我还第一次知道,该绘画馆其实还配套了一个特殊的后花园。绘画馆里陈列的画作中有什么植物,在后花园里就可寻觅到同样的品种。辨析与比对花园里的花草与画中的相应描绘,不仅有类似“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乐趣,而且,也会让观众对作品中的独特“花语”产生一种真切而又更为难忘的人文体悟,毕竟多了一种画里画外相呼应的丰富意味是颇耐人寻味的。在布雷拉绘画馆中重温经典艺术所获得的认知与心动,令我进一步相信,有艺术相伴的生活不只是五彩缤纷,而且还有无可替代的慰藉。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萧伯纳曾经写过的名言:“你用镜子看到自己的脸,但是,你用艺术看见了自己的灵魂。”这句颇可思究的话出自作家的系列名剧《回到玛土撒拉》(Back to Methuselah)中的第5部戏《所能想到的:公元31920年》的最后一部分。萧伯纳纵然将思绪延续到了如此遥远的未来,也依然不忘艺术之于人的内心世界的那种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艺术乃人的精神世界的宁馨儿。 愿展读《西方美术史》成为我们向美而行的心灵之旅的一部分。 谨记。
2024年5月26日深夜于北京寓所
第1版序言
我觉得,要把握并享受全人类创造的一流文化成果,就不能不体认精彩的西方美术史,否则,我们获得的印象就一定是不完整的。我们渴望看世界,不只是领略别样的生活存在形式(物质世界,还能深入异质的文化创造领域(精神世界。这种“深入”常常是启迪绵绵而又意趣盎然的,同时,可以从中见证参与者或分享者的文化养成和艺术品位的水涨船高。 这里不妨提及法国天才作家普鲁斯特。他在其长篇小说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津津乐道所钟爱的艺术,涉及的西方画家达一百多位,著名作品206幅,风格既有文艺复兴时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又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等,而时间跨度则从14世纪一直贯穿到20世纪,真正是洞开了一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天地,世上恐怕鲜有作家可与其争锋矣。正是这位饱览了西方艺术精品的作家曾如此颇有心得地说过:
只有通过艺术,我们才能走出自我,了解到别人在这个世界—一个与我们不同的世界里看到了什么,倘若没有艺术,那么,这个世界中的风景就如同会在月亮上出现的景致一样,我们是一无所知的。由于有了艺术,我们才不只看到我们自身的世界,而是看到了多重的世界,而且,有多少位敢于标新立异的艺术家,我们就能拥有多少个世界,它们的差异性超过了那些在无限空间中运行的世界间的区别,尽管其光源—无论是伦勃朗,还是维米尔—已熄灭了数个世纪,却依然向我们传送着特别的光芒。
在酝酿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想着如何在愿意亲近艺术的读者心中开启一个类似的散发着“特别的光芒”的世界,因为透过这一独特的世界,不仅可以看到一种我们自身在时空中无法亲历的“风景”,而且会潜移默化地获致一种艺术地看待自己面对大千万物的角度。更为重要的是,引领我们的是西方的那些擅长标新立异的艺术家,他们的灵魂之作或许会极大地升扬我们内心中潜伏着的想象能量和创造悸动。因而,如果我们面对伟大的杰作有所感触甚或心潮澎湃的话,那么,我们距离那些创造精灵的迷人境界就已然不远,颇像德国文豪歌德感慨过的那样:“到罗马去,变成另一个人”在这里“罗马”就是一条由古代伟大的创造所汇成的艺术长河,沐浴其中,人的心灵理当被洗涤与滋养,另一个格调与趣味不俗的人也就可能呼之欲出了。当然,所谓的“罗马”只是西方美术史中的一个闪亮点而已。从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殿、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巴黎圣母院、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贝尼尼的《阿波罗和达弗涅、华托的《发舟西苔岛、安格尔的《泉、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米勒的《晚祷、莫奈的《睡莲、梵高的《向日葵,一直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无一不是令人怦然心动而且可能终身铭记的宁馨儿,我们能够从中一次次地获得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这应该属于人生的莫大幸福了。 那些无数次地迷倒过众生的杰作正是堪称经典的美术作品,构成了一个个独特而又动情的世界。所谓“经典(classical)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经典”就是一种值得期待并能够一次次地被验证的品质。我们不仅可以在风格迥异的西方艺术家的视觉果实中心情激动地再认波诡云谲的历史情境,而且能够体认或重温来自内心深处的律动,甚至感受形式本身的璀璨多姿。事实上,越是经典的,就越可能是迷人的;而越是频频地亲近经典,就越可能更多地体会到晚唐诗人司空图所言的“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的美妙境地。 在尽可能博观约取的前提下,我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有意将艺术家和作品作为书中叙述的重点,所以没有太多地去谈艺术以外的东西。当然,了解艺术家并非易事,尤其是遥远年代的艺术家更是如此。好在艺术品常常就是艺术家心迹的物化,我们从作品切入,也能不同程度地体验到艺术家的真实意向。因而,书中有关作品本身的讯息,譬如年代、媒介材料、尺寸和收藏情况等,都有翔实的交代,目的就在于让读者增强对原作重要性的充分意识,也方便他们在将来可能的条件下亲临博物馆或美术馆凝视原作。同时,本书也较为注重吸取现有的西方美术史研究成果,条分缕析了许多作品的内在含义。其次,书中所选的作品大多与历史人文知识背景相关,这样可以让读者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印证对艺术品的认知,从而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例如,我有意将大量篇幅留给了自己偏爱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相形之下,不少内容只能略而不谈了。当然,本书没有谈到的部分并非不重要。如果本书的读者在被激发起对西方美术史的兴趣后想了解得更多,那正是本书的最终意图。我甚至相信,对于艺术的兴趣从来是不会有止境的。再次,我在有关的章节里,尽量清晰地梳理艺术语言发展的主线,目的是便于读者在了解了艺术品的主题、意义之后,还能兴味盎然地探究艺术形式的微言大义以及变化的脉络。在我看来,如果对西方美术的兴趣可以落实到语言、风格之类的问题上,那么,我们离个中三昧才越来越近。 书中涉及的绝大多数作品,我以前在欧美的不同博物馆中曾有幸观摩,有些还不止看过一遍,而每一次看,都有些许新的体会。确实,回忆在原作前的真切感受,令人情不自禁要感慨伟大艺术品的无限魅力。相信越来越多的读者也会有相似乃尔的反应。 是为序。
2014年7月28日记于英国约克
后记
1993—1994年,我被公派出国并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有幸在离伦敦不算远的埃塞克斯大学美术史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那段时间的研修积累,后来大都体现在《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一书中。记得当时除了读书从未那么尽兴过以外,就是时不时地去伦敦参观各种博物馆和美术馆,尤其是与导师迈克尔·波德罗(Michael Podro)教授和约翰·纳什(John Nash)高级讲师等人一同与系里的研究生们去巴黎访学,在卢浮宫博物馆里观摩和讨论大家感兴趣的名画,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因为以前在未大量地亲睹艺术原作时,自己的研究兴趣多少偏向于纯理论,无意中是与鲜活而又多样的艺术品有些隔膜的。在英国做研究期间,强烈地意识到了观摩原作的那种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同时也逐渐发现,大多数的艺术史研究文本亦有缺乏理论识见、流于材料堆积的弊病。如何将艺术史变成一种既有明晰逻辑,又有生动有致的艺术品的深入阐释的文本,成了自己时常思考的问题。 2000年,我调至北大执教,除了开设艺术心理学、媒体文化学、艺术哲学之类的专业课程以外,心里开始琢磨是否可以开一门西方美术史的大课:一方面,可以让那些学问趋于淹博的学子接近不可方物的艺术品,探究其中说不尽、道不完的美妙意蕴;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那些只有零碎的艺术知识的同学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美术史框架,从而在进入任何西方博物馆或美术馆时有一种如同回家的感觉,也就是有一种相对完备的“前理解”。这本《西方美术史》就是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我深知,美术史既是美的荟萃之处,是让心灵进入的一种如同暴风雨后的港湾的地方,同时,它也仿佛是聚光灯下的大舞台,无论是场上的人与物,还是变幻的背景等,都无不联系着特定的时代、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诸多方面,也就是最具人文性的所在。德国文人库尔特·图霍尔斯基(Kurt Tucholsky)所谓的“一图胜千言”(Ein Bild sagt mehr als 1000 Worte)大抵点透了伟大图像的本质。 当然,我由衷地希望这本书的读者不仅会拓宽视野、提升趣味,而且还会热情地爱上真正的艺术—那是终身的浪漫!
丁宁 2023年5月8日记于北京寓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