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售價:HK$
319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398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218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449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500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245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704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296
|
| 編輯推薦: |
|
以历史纵深和理论厚度重构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复杂语境中,该书既是对盲目反传统的清算,也是对肤浅文化保守主义的超越。
|
| 內容簡介: |
|
《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汇集了陈来教授1988—2000年间撰写的十六篇文章,聚焦儒学价值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回望百年文化论战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得失。作者指出,从新文化运动的“东西古今之争”到八十年代的“传统—现代之争”,核心追问始终是: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洪流中,我们是否还需要“传统”?又该怎样安置“传统”?围绕此问,激进派与温和派针锋相对:一方彻底否定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方则主张有鉴别地继承。本书即在这“反传统”与“反—反传统”的张力中展开,试图纾解近代以来的传统—现代紧张,论证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仍具现代意义,并系统批判全盘反传统的文化观。
|
| 關於作者: |
|
《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汇集了陈来教授1988—2000年间撰写的十六篇文章,聚焦儒学价值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回望百年文化论战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得失。作者指出,从新文化运动的“东西古今之争”到八十年代的“传统—现代之争”,核心追问始终是: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洪流中,我们是否还需要“传统”?又该怎样安置“传统”?围绕此问,激进派与温和派针锋相对:一方彻底否定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方则主张有鉴别地继承。本书即在这“反传统”与“反—反传统”的张力中展开,试图纾解近代以来的传统—现代紧张,论证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仍具现代意义,并系统批判全盘反传统的文化观。
|
| 目錄:
|
目录 序言人文主义的视界
第一章 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 一冲击与回应 二传统与现代 三儒学发展的理与势 四多元文化结构中的儒学及其定位
第二章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 ——“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 一引言:超越“五四”的历史任务 二激进功利主义 三文化保守主义 四东西古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五新与旧:传统与现代 六文化决定论与实业决定论 七知性的否定与理性的否定
第三章 “五四”思潮与现代性 一文化自觉 二文化启蒙 三儒家批判 四历史评价 五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 六模拟与创生 七价值整合与价值分离 八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第四章 20世纪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 一“五四”时代的文化激进主义 二“文革”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 三“后文革时代”的文化激进主义 四文化与政治的角色冲突
第五章 现代中国文化与儒学的困境 一 二 三 四
第六章 梁漱溟早期的东西文化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七章 冯友兰文化观的建立与发展 一文化与哲学 二从东西到古今 三类型与个体 四现代化与民族化 五文化论说中的“体”与“用”
第八章 新理学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 一工业化与近代性 二作为共相的现代性 三实存观照下的个体性与纵贯分析下的道德性 四现代性与合理性的检讨 五结语
第九章 儒家思想与现代东亚世界 一传统和现代性 二以和为用 三以仁为体
第十章 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化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化 二文化的解释与制度的解释 三产生与同化 四世俗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
第十一章 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东亚传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二章 困境意识与相互依赖 一 二 三
第十三章 梁漱溟与马克斯·韦伯的中国文化观 一中国文化的特征 二伦理本位与集团本位 三职业分途与阶级对立 四社会进步与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 五理性与文化的早熟 六韦伯的中国文化观 七梁漱溟与韦伯中国文化观之比较 八余论:关于民族品性与生活取向
第十四章 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 一经典与权威 二圣人与道统 三价值与传统
第十五章 90年代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 ——“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问题 一“国学”的概念 二文化变迁中的“国学”符号 三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 四“国学”与21世纪中国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与地位 一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二吸收西方文化以推之,弘扬中国文化以挽之 三文化的功能与价值
跋语 世纪之交话传统 第二版后记
|
| 內容試閱:
|
|
以历史纵深和理论厚度重构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复杂语境中,该书既是对盲目反传统的清算,也是对肤浅文化保守主义的超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