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全新增订本 带你领略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
》
售價:HK$
235

《
法律解释:来自其他学科和私人文本的视角
》
售價:HK$
449

《
世界戏剧史(第10版)
》
售價:HK$
1520

《
琴道新论 琴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
》
售價:HK$
500

《
从帝国到共和国1299至1938: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
售價:HK$
439

《
儒学、数术与政治 灾异的政治文化史(第二版) 陈侃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重要问题的力作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
》
售價:HK$
500

《
百病食疗科学搭配饮食 对症食疗调养 花小钱防大病 家庭常备书
》
售價:HK$
245

《
大肠肿瘤的前沿诊疗方法
》
售價:HK$
653
|
| 編輯推薦: |
|
一部只探讨哲学问题,不用专业术语、不讲哲学史、不提供现成答案的哲学通识读本。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基于常识,针对15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循循引导与探讨,力求开放式的回应,为读者打开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不经意介绍某些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观点,学习专业思考的方式、方法,训练读者理论论辩的能力。这十五个问题分别是:一问:哲学是什么?二问:如何使我们的思维清楚?三问:什么是真实的存在?四问:世界真的存在吗?五问:真理何以可能?六问:实践到底能做什么?七问:机器能思维吗?八问:我是谁?九问:道德的权威性来自哪里?十问:如何理解自由?十一问:什么是正义?十二问: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十三问:语言为何如此重要?十四问:为什么要回到常识?十五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 關於作者: |
|
陈亚军(1960-),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实用主义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用主义研究”首席专家。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著有《哲学的改造》、《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义——普特南哲学研究》、《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罗蒂哲学研究》、《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叙事的当代转换与效应》、《实用主义:从皮尔士到布兰顿》、《实用主义研究自选集》等。
|
| 目錄:
|
一问:哲学是什么? 二问:如何使我们的思维清楚? 三问:什么是真实的存在? 四问:世界真的存在吗? 五问:真理何以可能? 六问:实践到底能做什么? 七问:机器能思维吗? 八问:我是谁? 九问:道德的权威性来自哪里? 十问:如何理解自由? 十一问:什么是正义? 十二问: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十三问:语言为何如此重要? 十四问:为什么要回到常识? 十五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 內容試閱:
|
自 序
这本小书脱胎于过去几年间陆续完成的15场哲学讲座。在我整理这些讲稿时,教室里的灯光、听众若有所思的神情,都随着文字重新浮现在眼前。这些文字最终能以《哲学十五问》的面貌呈现,首先要感谢那些总在课后围住我继续讨论的年轻人。正是他们让我确信,哲学从未远离普通人的精神生活。每一次与学生们的交流,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对哲学的渴望和疑惑,这让我意识到,哲学的世界丰富而意味深长,但对于许多没有专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常常显得遥不可及。 写这本书的初衷,正是希望能够为那些对哲学感兴趣但又感到无从入手的读者提供一条通向哲学的桥梁。许多学生在接触哲学时,往往会因为复杂的术语和深奥的理论而感到困惑,甚至在入门的阶段就对哲学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情况让我感到惋惜,因为哲学本应是一个充满亲切感和思考乐趣的领域,而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山顶上的宫殿。 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哲学知识传授,而是一次思想的旅程,是一个颇具个人色彩的思考记录。我希望能与读者一同探讨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伴随大家在思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最终得出的结论,而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启发和成长。哲学的魅力,往往就在于它引发的思考,而非简单的答案。“哲学问题就像童年时的万花筒,不需要理解光学原理,转动它就能看见星空。”不知出处的这句话,正是我希望传递的感受。当您翻开这本书时,不妨暂时放下对“正确答案”的执念,允许自己重温孩童般好奇:世界真的存在吗?机器能思维吗?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提这些问题,或许能让我们在技术狂飙中保持某种思想的清醒。 在书中,我会引用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资源。这是因为我的学术训练主要来自西方哲学传统,许多经典的哲学问题和思考方式,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虽然有些引用的出处我能清晰标出,但也有一些思想已经无法追溯其源头,已经化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我或许无法一一交代这些思想的发明者,这不意味着我对他们哪怕有丝毫的不敬,相反,我要向曾经在我思想成长过程中给我哺育的所有先辈们致以十二万分的感谢。 写作之初,我曾立下三条准则:不用专业术语、不讲哲学史、不提供现成答案。现在回顾成书,第三条算是勉强达成,前两条却时有破戒。这种妥协让我深刻体会到哲学表达的困境:思想既要保持锐度,又要让更多人理解,这或许是个永恒的悖论。我并不满意现在的结果,但我尽力了。 希望这本《哲学十五问》能成为你们探索哲学世界的一扇窗,带你们走进思考的乐园。无论你是初次接触哲学的学生,还是对哲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我都希望你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供你进一步思考的扶梯,激发你对哲学的热爱与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