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2030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704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1316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130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1469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500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301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3270
|
| 內容簡介: |
|
书稿约20万字,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文字通畅、注释规范,论述严谨,没有政治导向问题。书稿主要研究国际社会关于主权债务问题规范管理的演进与变化,对中国在主权债务问题上的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是指导国际社会处理主权债务问题的重要标准和手段。特别是对于作为新兴债权国的中国来说,对该领域国际规范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自1976年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形成以来,其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国际规范演进的典型案例,涵盖形成、扩散和内化的不同阶段。本文以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及其实践本身为研究对象,将主权债务减免这一政治经济行动融入到国际规范演进理论的分析中。同时,以国际政治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从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演进过程、关键国家在规范演进各阶段的作用和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存在的问题三个维度,对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演进不同阶段的动态过程进行追踪,探讨国际政治经济要素的互动如何塑造规范演进。1976年至1999年是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形成阶段。以发展中国家、宗教团体、非政府组织和少数债权国为主体的规范倡导者们,提出了以直接的债务减免解决国际主权债务问题的新观念。经过其同多数债权国特别是巴黎俱乐部成员的漫长争论,主权债务减免逐渐从一种观念落实到具体的目标、机制和手段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债权国被规范倡导者所说服或基于战略考量采取了更缓和的应对。以1996年“重债穷国计划”和1999年“强化版重债穷国计划”的确立为标志,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正式形成。在1999年后,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先后进入了扩散和内化的阶段。随着冲绳、埃维昂和格伦伊格尔斯三场国际峰会的召开,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接受者、减债额度和适用对象不断扩大。同时,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合法性与制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这一时期,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已经被国际社会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即使是面对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和主权债务问题的冲击,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地位也并没有被动摇。而是继续指导国际社会打造了“为最贫困国家提供暂缓债务偿还的合作倡议”和“债务处理共同框架”等新的债务减免实践。在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演进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四个关键国家,他们对规范的演进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并构成了规范成功演进的前提。英国是规范形成阶段的关键倡导者,日本和美国是规范扩散阶段的关键接受者与关键支持者,而中国则是规范内化阶段的关键参与者。通过在规范演进的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些关键国家成为了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成功演进的必要条件。同时,本文尝试分析了这些关键国家倡导、接受、支持和参与规范的具体动因。与既有规范演进理论所预测的不同,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并不是在债权国的互动下自发和自动演进的。事实上,各国对于规范的态度源自其受各自社会身份观念影响下的成本收益计算而并不是出于单纯的道德感召或规范尊崇,即一种战略性的社会建构。最后,被内化的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并非不存在问题。事实上在其演进的过程中,有一些根本性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并被债权国一侧有意识的进行了忽视。这导致主权债务的减免与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的反复相伴相生,很多接受过债务减免的国家很快就又再次陷入了债务不可持续的困境。此类深层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不完整的规范框架。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框架存在临时化、碎片化和不彻底等特征,特别是始终没有以国际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其二,不发展的可持续性。规范始终强调的都是债务的可持续而不是发展的可持续,目的在于确保债务国尽其所能最大化的偿还外债而不是实现发展。其三,不对称的权力关系。虽然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目的在于解决债务国面临的债务问题,但债务国始终没有被允许参与进这一规范的制定之中,规范的核心制度几乎完全是由债权国一侧设计的。主权债务减免规范中的这些内生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有效性,并为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退化提供了可能。
|
| 關於作者: |
|
王达,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专业为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现任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国家安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国家政治经济学、海外利益安全保护、区域国别学,长期关注国际主权债务问题,并在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
| 目錄:
|
导 论
第一章 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演进与关键国家的作用
第一节 作为国际规范的主权债务减免
第二节 国际规范演进与关键国家作用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演进过程、条件与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形成(1976—1999年)
第一节 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形成的国际背景
第二节 围绕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倡导与争论
第三节 债务减免规范的逐步形成
第四节 英国:规范形成的关键倡导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扩散(1999—2005年)
第一节 债务减免规范的迅速扩散
第二节 日本:规范扩散的关键接受者
第三节 美国:规范扩散的关键支持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内化(2005年至今)
第一节 债务减免规范的稳定内化
第二节 中国:规范内化的关键参与者
第三节 中国参与对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演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演进视角下现行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不完整的规范框架
第二节 不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节 不对称的权力结构
本章小结
结 论
附 录 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演进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 记
|
| 內容試閱:
|
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作为协调主权债务治理的核心制度框架,其规范效力深刻影响着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进轨迹。对于正处于新兴债权国地位的中国而言,系统把握该规范的历史建构逻辑具有特殊战略价值。自1976年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形成以来,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国际规范演进的典型案例,涵盖形成、扩散和内化的不同阶段。本书以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及其实践本身为研究对象,将主权债务减免这一政治经济行动融入国际规范演进理论的分析中,而不是仅着眼于某个国际行为体的债务政策和实践。本书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构建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演进的三维分析模型:通过规范演进的历史脉络梳理、关键国家的角色定位及规范体系的结构性矛盾解析,系统追踪不同阶段的演进动力,进而揭示国际政治经济要素间的互动机制如何驱动规范演进。
首先,1976年至1999年是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形成阶段。以发展中国家、宗教团体、非政府组织和少数债权国为主体的规范倡导者们,提出了以直接的债务减免解决国际主权债务问题的新观念。经过多数债权国,特别是巴黎俱乐部成员的漫长争论,主权债务减免逐渐从一种观念落实到具体的目标、机制和手段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债权国被规范倡导者所说服或基于战略考量采取了更缓和的应对策略。以1996年“重债穷国倡议”和1999年“增强版重债穷国倡议”的确立为标志,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正式形成。1999年后,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先后进入了扩散和内化的阶段。随着在冲绳、埃维昂和格伦伊格尔斯举行的三场“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接受者、减债额度和适用对象不断扩大。同时,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合法性与制度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在这一时期,主权债务减免规范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和主权债务问题的双重冲击性,国际主权债务减免规范的地位依旧稳固,继续引导国际社会创建了《为最贫困国家提供暂缓债务偿还的合作倡议》和《债务处理共同框架》等新的债务减免实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