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10月出版新書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当代经学研究文丛)|通志堂

書城自編碼: 416171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邓秉元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6216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广府祠堂装饰艺术之资政大夫祠建筑群
《 广府祠堂装饰艺术之资政大夫祠建筑群 》

售價:HK$ 653
苏格拉底的申辩(罗翔推荐哲学入门读本)
《 苏格拉底的申辩(罗翔推荐哲学入门读本) 》

售價:HK$ 179
广西历史地理研究丛书(第二辑)
《 广西历史地理研究丛书(第二辑) 》

售價:HK$ 2142
DK地球博物大百科
《 DK地球博物大百科 》

售價:HK$ 1367
非洲潜力丛书4 生计之道,为而不争:探究生态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 非洲潜力丛书4 生计之道,为而不争:探究生态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

售價:HK$ 403
钱经 商圣范蠡的财富智慧 跨越千年的“正财阳谋”,普通人逆袭、高净值人群守成的底层逻辑
《 钱经 商圣范蠡的财富智慧 跨越千年的“正财阳谋”,普通人逆袭、高净值人群守成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305
儿童发展与心理治疗
《 儿童发展与心理治疗 》

售價:HK$ 347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初步
《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初步 》

售價:HK$ 230

編輯推薦:
本書從德性與知性兩種思維模式交攝互徧的角度,對於經學在先秦的早期形態及演變作了鞭辟入裏的分析,對於近代以來學術界對經學的誤讀性批判作了有效的澄清,尤其是詳細揭示了“德性思維”這一經學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也重新在先秦經學的發展中對“知性思維”予以肯認,從而凸顯了經學更為圓融的系統。
內容簡介:
本書除導言外分爲三編,上編考察德性思維的圓融形態,同時也是孔門心性自覺的重心所在。前三章皆以陰陽五行觀念為中心。首先是在孔子求仁工夫前提下考察孔門德性論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闡述三達德、五常的形成機制,由此揭示了兩類四種五行說。第二章嘗試在道—德或天—人框架之下揭示天道五行與人道五常(行)之間的對應關係,並經由荀子對思孟五行的批評,揭示雙方思維的差異所在。第三章通過考察通行本《周易》的經典化過程,揭示其背後的經學理據。第四章首先通過禮樂、易學與心性領域的互通,提煉出經學“備物象德”這一根本機制,在此基礎上探討早期經學以周公、孔子為中心的雙核系統,以及孔子之所以為聖人的理據和意義。其次,從思維角度還原同異、本末、動靜、陰陽等德性範疇的基本內涵,藉此呈現經學的具體思維方式。最後,對戰國晚期經學備物論的若干形態作了鳥瞰,這是漢代經學的真正起點。
中編考察在與知性思維相互辯難的過程中,經學在心性結構上的各種變化。第五章以語言及名學為對象,鳥瞰商周以來知性思維滲入經學的歷程及內在機制,在墨辯、名家等學說的映襯下,對孔子、孟子、荀子的語言及名學觀念作了具體考察。第六章以不同的教化目標為中心,分析先秦諸子人性論的基本結構,從德性、知性、材性、可能性的綜合立場全面審視先秦各種人性理論的邊界與意義。
有了對德性圓融理境和現實狀態的理解,方能深入觀察經學“合外內之道”的規模與廣度。第七章以孔曾禮學及思孟心學為中心,討論經學在內聖方面的發展。第八章討論孔門德行科一系在外王領域的開拓,從政治學角度考察內聖外王的具體機制,並分析了儒、墨、道(黃老)、法諸家政治學的具體分野。最後一章從二十世紀流行的漢儒“以經術緣飾吏治”這一論斷切入,揭示歷史學家對漢代經學誤解的原因。同時經荀子禮學上溯,重新探討孔門的文、飾觀念,作為經學“合外內之道”的結穴。
關於作者:
邓秉元,本名邓志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经学、中国经学史、思想史、史学史研究,著有《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2004,增订本2020)《周易义疏》(2011)、《新文化运动百年祭》(2019)、《孟子章句讲疏》(2022)等,主编《新经学》。
目錄
導言1
一、 對中西思維差異的幾種典型理解3
二、 作爲人類理解方式的德性21
三、 德性與知性的歷史變奏36
四、 一體性與公共性:現代語境下的内聖外王45
五、 本書的基本結構57
上编德性論
第一章德性與工夫
——孔門工夫論發微65
弁言65
一、 孔子之求仁67
二、 釋三達德76
三、 五常與易道84
第二章五行觀念之自覺
——思孟五行説新論95
引言95
一、 陰陽五行新解99
二、 天道與人道:德性論的兩個層次106
三、 兩類四種五行觀110
四、 荀子的思孟五行説116
五、 誠意與“聖之思”:思孟五行的内在張力121
第三章由巫史到孔子
——陰陽五行與《周易》文本的經典化127
引言127
一、 不同流派的《周易》觀130
二、 經傳一體性與孔子易的再發現136
三、 文王易的憂患精神143
四、 伏羲易與易學系譜的自我建構151
結語157
第四章備物、象德、盡性與陰陽
——孔門德性論的内在展開159
一、 禮的“備物”觀念163
二、 《樂記》的“象德”思想171
三、 備物、卦德與《周易》之確立183
四、 窮理盡性:孔門的新聖人觀193
五、 德性論的若干基本範疇206
餘論戰國、秦漢的各種備物之學225
中编人性論
第五章知性思維在儒家内部的發展
——早期經學的名辯思想235
一、 名學的兩個淵源238
二、 孔門言語之學250
三、 孟子的齊本、知言與比類264
四、 非相:荀子的辯説觀277
五、 解蔽:荀子的知識論285
六、 荀子的“正名”之學302
第六章人性與教化
——德性、知性、材性與可能性314
一、 人性何以成問題?315
二、 性有善有不善333
三、 戰國初年的幾種新説340
四、 性善説之成立358
五、 材樸與性惡:荀子人性論的疑難370
結語385
下编合外内之道
第七章何以内聖
——孔曾禮學與思孟心學389
一、 三達德:孔門弟子的德性分野392
二、 周禮:“郁郁乎文哉”404
三、 返本、復性與隨時:孔門新禮409
四、 曾子的孝道與禮學424
五、 竹帛《五行》與子思的“靜思”之學434
六、 心性合一:孟子的盡心、養氣與知言451
第八章如何外王
——“絜矩”以“正君”464
一、 絜矩與“直道”467
二、 禮的“施報”觀念473
三、 孟子論道揆、法守482
內容試閱
二〇〇四年以後,我曾經有大約十來年既不撰寫論文,也很少參加學術會議的自由時光。直到二〇一三年因受問永寧教授邀請,參加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合辦的“傳統工夫理論”學術研討會,於是有了本書第一章《德性與工夫》一文。此後因各種交流的機緣,或主動或“被迫”,撰寫了一系列各種形式的文章。雖然關懷的問題大體分幾個方向,但對經學思維的思考,無疑是其中的一條主綫,甚至可以説是其他問題的基礎。不過,本書的基本觀點到底始於何時,似乎已難説清,但至少當二〇〇六年《周易義解》(《周易義疏》的前身)完成之際,已自覺有了眉目。祗是當時需要補的功課太多,關心的問題也頗不少,並未急於在這方面做多少具體的工作。而且當時的主要工作還是放在《周易》與《孟子》上。就我自己多年的體會,經典學習首先是思維的鍛鍊,在嘗試去湊泊古人精神之時,自己的思維也會多少發生變化。以至於在重新參與外界交流之後,自然而然想要對古人的思維方式作一點反思。就此而言,儘管許多文章的撰寫都是出於外因的觸發,但相關文字還是大體有著共同的關懷。
二〇一四年,同事張巍教授以中西古代巫術主題與人合編《法國漢學》,向我約稿,所以撰寫了本書第三章,討論《周易》文本的經典化。當時正值赴英交流,倉促之間,尚未覓得寓所,暫時蟄居在愛丁堡一家名“隱士居”的旅店,文章就是在那裏最後草成的。此後,一五、一九年曾两次参加復旦哲院林宏星(東方朔)教授主持的荀子學術會議,於是有了本文第二章《思孟五行説新論》和第五章《早期經學的名辯思想》。二〇一八年在彭林先生召集的清華大學“第四届禮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的《孔曾禮學探微》,後來成本書第七章的前三節。同年,在當時任教於厦大哲學系的李若暉教授主持的“經學與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以經術緣飾吏治》一文,則是本書的第九章。二〇一九年,同樣是因參加清華大學與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合辦的“第八届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促成了第八章前三節《説“絜矩之道”》一文的撰寫。這都是應該亟感謝的。此外,也多蒙復旦中文系楊乃喬教授(二〇一四)、復旦國關學院洪濤教授(二〇一九)、中央民大哲學系孫寶山教授(二〇一九)不棄,本書第一章、第九章、第五章得以在他們分别主持的經學或哲學會議上再次宣讀。
當上述七篇文字完成的時候,我意識到可以在此基礎上合一書了。但結構尚有欠缺,加之不斷被其他工作打斷,總是下不了畢其功於一役的決心。直到二二三年年初,張鈺翰兄醖釀編輯以“通志堂”名的系列經學叢刊開始啓動,向我約稿,纔硬著頭皮應承下來。儘管難度比預想的要大很多,但還是在原有基礎上補充了本書的第四、第六章,以及第七、第八章的後兩節。可以説,如果没有鈺翰兄的催促,本書的結稿還不知要到何年何月。由於新撰的幾篇篇幅都較長,有的也曾拆分,先後在不同學術會議上宣讀,在此特致謝忱。諸篇草成之後,承蒙楊乃喬先生、張巍教授、郭秀文編審、彭林先生、張濤教授、劉夢溪先生、秦燕春研究員、洪濤教授不棄,亦曾隨緣發表,兹列發表情形如下(有些篇名在收入本書時稍有改動):《德性與工夫——孔門工夫論發微》,收入楊乃喬主編《中國經學詮釋學與西方詮釋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由巫史到孔子:〈周易〉文本的經典化——一種基於經學進路的探討》,收入《法國漢學》第十七輯,陸康、張巍主編《權力與占卜》,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思孟五行説新論》,《學術研究》2018年第8期。
《孔曾禮學探微》,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二十六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説“絜矩之道”》,劉夢溪主編《中國文化》二〇一九年秋季號,總第五十期。
《“以經術緣飾吏治”發微——早期的經學、禮教與政治》,洪濤主編《復旦政治哲學評論》第11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早期儒家的名辯思想——孔子與荀子之間》,《新經學》第五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備物、象德、盡性與陰陽——孔門德性論的内在展開》,《新經學》第十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
《人性與教化——德性、知性、材性與可能性》,《新經學》第十五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
此外,本書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前三節)、第八章(前三節)也曾分别在北大人文高等研究院(二〇二一,綫上)、中山大學哲學系(二〇二四)、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二〇二二,綫上)、人民大學國學院(二〇二三)作過演講,在此要誠摯感謝張衛紅教授、王建寶教授、鄭淑紅教授、楊海文教授、劉志榮教授、劉增光教授、王鑫教授諸兄的邀請和主持。
需要説明的是,本書對已發表的稿件也作了少量的修訂。如第四章第三、四小節便作了次序上的調整,第五章第三節加入有關齊本的討論,第七章第三節加入對顔回復性之學的追述,等等。但總體改動不大。儘管原稿因寫作時代不同,了交待背景,會有少許觀點回顧,但除了第二章有關“四種五行觀”一節與第一章有所重複之外,大體也還在可以容忍的篇幅之内。祗不過第二章已經寫成這樣,假如抽出一節,邏輯上反而會有所跳脱,尚祈讀者原諒。
當然,本書還存在一個不小的遺憾。因此前剛剛出版的《孟子章句講疏》與《周易義疏》都是用淺近的文言寫成,所以第一章寫作之時,依然沿用了這一習慣。但我很快發現,在今天,文言寫作儘管仍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但假如要和首先受西學熏陶的現代學者交流,還是寫白話文好。這也是時下的現實。由此造成的問題是,本書第一章和後面的文字風格差異頗大,未免給閲讀造成不快。這也是希望讀者諸君見諒的。至於書中因水平與工夫不足,所造成的種種錯謬,祗能敬俟有識之士的批評指正。
本書寫作的時代,世界局勢大變,已非“躲進小樓成一統”,便可安然自得。而我自己,也從年未不惑,不知不覺越過了知命之年。這十餘年間,上自親人離世之痛,下至狼跋其胡之憂,中丁時勢變遷之擾,人情冷暖,世途險易,也算甘苦備嚐。既非金剛,無從怒目,卻也不必故作雲淡風輕。所能,所當,一切且付之於天。當然,作一部作品,無論作者如何嘗試作平情而客觀的研究,也都難免與其本人的精神取向有所關聯。對我來説,書中討論的相關問題,至少陪我度過了這段難以言説的歲月。是否能够有益於人呢?這卻非我所知了。
鄧秉元
二〇二五年五月八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