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235

《
卧榻之侧:赵匡胤、李煜和他们的时代
》
售價:HK$
408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367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551

《
怪诞行为学·漫画版——战胜拖延症
》
售價:HK$
194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857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653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418
|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印度经典文献的记载为视角来探讨动物伦理这一新兴学术领域。作者以其数十年从事印度学研究的深厚学术功底,跳出动物伦理学研究框架中普遍运用的正义视角、道德视角及权利视角,另辟蹊径,采纳达摩(dharma)、瑜伽(yoga)、巴克提(bhakti)等印度经典中俯拾皆是的术语所代表的不同层级和维度来将印度经典与动物伦理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业已出版的译著中,目前还未见到这种独具匠心的研究进路。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动物伦理学和印度瑜伽哲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独特学术著作,从自然领域、人类领域、神性领域对印度人与牛之间的关系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作者以牛类关怀为切入点,以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为依据,呈现人类尤其印度人对待牛的态度,阐述牛类关怀与关怀伦理学的关系,展望了牛类关怀的未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印度文化的特色。对中国读者了解印度文化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国印度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互联网媒体一向关注道德伦理问题,尤其是对待陌生人、对待动物的态度的道德层面。本书必将吸引动物保护主义者、社会伦理学爱好者及精英观点持有者的广泛共鸣,适当的网络营销必将带动起话题效应。
|
| 內容簡介: |
|
这是一部动物伦理学和印度瑜伽哲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独特学术著作,作者以牛类关怀为切入点,在综述印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牛类关怀领域的调查,呈现人类由古至今如何对待牛这类动物,并进一步阐述牛类关怀与关怀伦理学的关系,为牛这一物种展望一个充满关怀的未来。同时,通过分析人类关心、保护牛类的成功案例,将印度经典与动物伦理学完美结合,进而传播人类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实现历史经典与动物保护、博物学的结合。
|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肯尼斯·R.华培(Kenneth R. Valpey),中文名为甘立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牛津大学印度学及动物伦理学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梵文学者。研究方向为梵文、印度学、经典翻译、中印文化比较研究等。
译者简介
李玉伟,中印思想文化史研习者。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部。
|
| 目錄:
|
第一章 导言\\001
术语与拼写\\010
第二章 宇宙之牛的释放\\011
第一节 《梨俱吠陀》:牛的多重含义\\014
第二节 《奥义书》:牛与更高知识的习得\\023
第三节 《摩诃婆罗多》:与牛一道追求达磨\\026
第四节 《薄伽梵往世书》:巴克提世界中的牛\\032
…………
第三章 牛:有争议的领域\\056
第一节 现代印度对牛类的关怀\\061
第二节 古代典籍与现代争议\\080
小结与反思\\103
第四章 牛类关怀领域的调查与概述\\110
第一节 受庇护与未受庇护的牛\\112
第二节 尊敬与关怀的经济学\\120
第三节 作为附加值的牛产品\\129
第四节 公牛护理与暴力问题\\140
…………
第五章 牛类关怀与关怀伦理学\\168
第一节 达磨与动物伦理\\169
第二节 从达磨到瑜伽\\179
第三节 从瑜伽到巴克提\\184
第四节 巴克提范式中的崇敬\\189
…………
第六章 “这些牛不会丢失”:为牛展望一个充满关怀的未来\\212
第一节 预期性社群\\214
第二节 离世之牛的灵魂\\227
第三节 当牛类保护行动变得适得其反\\235
第四节 三种品性下的牛类保护\\239
…………
第七章 结论与反刍\\249
译后记\\259
|
| 內容試閱:
|
中文版自序
现代生活,若以“文化短视”描述其特色,或许是恰如其分的。放眼全球,各个角落,人类思维模式皆呈现出一种普遍的倾向。个体也好,集体也罢,人们均以眼下需求和短期结果为出发点,几乎未能关照人类同胞与其他物种的长远福祉。随着科技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愈来愈深地联系在一起,人类本性具有的那种虑及他者的能力——不论是自身以外的其他人类同胞,还是人类的后代子孙,甚至是非人类动物,那一份本该将其全然拥入心坎,温暖他们、爱抚他们的情怀,正在渐行渐远。
同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和印度有着共同的元素,即延续几千年的古老文化和智慧传统。当我们试图解决现代生活面临的种种挑战之时,不妨回归这两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从中学习,开拓视野。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享有这个星球,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这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然而,作为其中一个物种,人类习惯以主人自居,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所探查的动物之上。于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加速破坏环境,而无法顾及地球的福祉。当今,那种虑及与我们共处同一时空的他者福祉的能力,那份关爱他者的情怀,似乎已不再被重视,更何谈为了世界未来的利益有所担当?如何应对
这一反常现象?我们最好还是谦卑一些,诚敬地回眸古代文化与智慧传统,以寻求指导。
正是因为中国与印度都有着深邃的古老智慧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才让我产生了与中国读者分享我所领悟的印度传统的想法。如何关爱环境,尤其是动物?而动物中,对牛的尊敬与关怀何以成为人类文化特别是印度文化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对牛的尊敬与关怀何以与人类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对牛的尊敬与关怀何以成为人类福祉不可或缺的元素?我欣然承认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不过根据我的理解,特别是我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而我们追求的恰是对这种自然运行规律的敏锐洞察,以达到阴阳平衡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与印度文化对自然的认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我发现,中国道家思想中的阴阳学说与印度数论哲学中的三种品性理论之间存在有趣的类比。
或许有人会疑惑,对于书中探讨的印度牛类关怀这一特定主题,中国读者是否感兴趣。实际上,本书的写作缘起恰恰在于认识到孕育于印度文化母体中的牛类关怀对整个世界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牛奶和牛肉的最大消费国之一,由此在动物伦理标准方面颇受关注。幸好与此相伴而生的是,近年来中国动物保护组织不断兴起。鉴于此,本书中文版旨在为那些对动物保护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古代印度传统中的动物保护思想及案例,以资借鉴。不仅如此,正是由于牛类保护实践在印度传统中如此重要,不可或缺,因此本书将吸引所有希望理解印度文化复杂结构的读者,使其认识到在印度复杂的文化架构中,牛类保护占有必不可少的一席之地。
因缘和合,促成此事。非常感恩有机会将这本书带给中国读者。特别感谢李玉伟博士专心致志且用心良苦的翻译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将本书译成中文并非一桩易事。感谢中国人民大学耿会武教授协助翻译。同时,也感谢徐达斯先生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建议。还要衷心感谢中国美术学院的闻中教授,是他善意而有力地推动了本书的出版进程。真诚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是他们的辛勤工作才使本书最终出版面世。
甘立夫
2024年6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