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清代悼亡诗论集

書城自編碼: 416177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古诗词
作者: 王燕飞,余茹兰,程洁等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40313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全球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2025)
《 全球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2025) 》

售價:HK$ 1520
投资的心法:从传统文化视角看清投资中的规律
《 投资的心法:从传统文化视角看清投资中的规律 》

售價:HK$ 352
如何使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和教师能做些什么(基于科学原理,培养孩子阅读水平与内在动机)
《 如何使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和教师能做些什么(基于科学原理,培养孩子阅读水平与内在动机) 》

售價:HK$ 255
博物馆学辞典  博物馆学核心工具书,权威专家联合编纂,理论与实践的指南!
《 博物馆学辞典 博物馆学核心工具书,权威专家联合编纂,理论与实践的指南! 》

售價:HK$ 1255
战时的博弈:教宗庇护十二世、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秘史(理想国译丛075)
《 战时的博弈:教宗庇护十二世、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秘史(理想国译丛075) 》

售價:HK$ 755
明亡清兴 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 明亡清兴 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

售價:HK$ 347
北大版康德三大批判
《 北大版康德三大批判 》

售價:HK$ 1428
建安 统一北方之战(201—207)
《 建安 统一北方之战(201—207) 》

售價:HK$ 250

編輯推薦:
本书作为 首 部系统研究清代悼亡诗的专著,以时间为轴,深入剖析明末至近现代悼亡诗的发展脉络与艺术特色。书中不仅关注男性诗人,更聚焦女性创作群体,揭示悼亡诗在形式、内容与意象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本书材料扎实、见解独到,是清代诗歌研究领域的重要推进,极具学术价值与开拓意义。
內容簡介:
本书是第一部对清代悼亡诗研究的著作。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四章:明末清初悼亡诗研究、清中期悼亡诗研究、清晚期悼亡诗研究、近现代悼亡诗研究。清代是悼亡诗发展的辉煌时期,不仅出现了众多诗作,而且悼亡诗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在悼亡诗作者上,除了男性作者,女性悼亡诗人、诗作增多;在悼亡诗形式上,大型组诗增多;在悼亡诗内容上,悼亡诗的自注较多;在悼亡诗的具体写作上,较多生僻的典故出现,意象更加丰富。总之,清代悼亡诗呈现出与前代不一样的特点和价值,在悼亡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选取明末到近现代创作悼亡诗较多的诗人,对其进行相关考证,具体分析其悼亡诗的内容和特色,以点带面,以期推动清代悼亡诗和清代诗歌的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錄
目录

第一章?明末清初悼亡诗研究 //?001
第一节 叶绍袁的悼亡诗 //?001
第二节 李盘的悼亡诗 //?013
第三节 王彦泓的悼亡诗 //?028
第四节 李因的悼亡诗 //?043
第五节 尤侗的悼亡诗 //?055
第二章?清中期悼亡诗研究 //?070
第一节 杨鸾的悼亡诗 //?070
第二节 吴骞的悼亡诗 //?083
第三节 李调元的悼亡诗 //?099
第四节 杨于果的悼亡诗 //?114
第五节 舒梦兰的悼亡诗 //?126
第六节 英和的悼亡诗 //?140
第三章?清晚期悼亡诗研究 //?159
第一节 陈偕灿的悼亡诗 //?159
第二节 季兰韵的悼亡诗 //?174
第三节 李振钧的悼亡诗 //?186
第四节 况澄的悼亡诗 //?198
第四章?近现代悼亡诗研究 //?210
第一节 俞樾的悼亡诗 //?210
第二节 安维峻的悼亡诗 //?227
第三节 方韵仙的悼亡诗 //?238
第四节 吴虞的悼亡诗 //?253
参考文献 //?268
后 记 //?278
內容試閱
自?序

2014年7月,我入职西华大学,年底即开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我当时已经博士毕业,撰写了20多万字的学位论文,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但真正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我还是一头雾水,如履薄冰。所以,当和学生讨论选题没有结果时,我拿出了自己研究的课题,让学生来写。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这些学生积累有限,加上研究的是具有集大成之誉的杜诗和数量众多的杜诗学文献,学生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后来,通过对全系毕业论文题目的调查,我发现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中,有些是教材上成为定论的一些话题,有些是别人写了很多次的题目,当然也有少数比较新颖的题目。如何才能让本科生写出符合自己水平、较有特色、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论文,而不是“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这个问题一直萦绕脑海,我也时常思考解决的办法,并不断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接下来的一两年,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我首先和他们聊天,了解学生的籍贯以及他们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然后引导学生从家乡的历史名人入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或古典文献学的相关知识,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应该说,这样做还是具有一定效果的,不仅让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曾经有不少学生答辩完以后,兴奋且自豪地告诉我,写了论文才知道,家乡有这么多教材上没提到却对当地文化有贡献的“老乡”。
促使我关注悼亡诗的研究是在2016年。当时我评阅一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她写的是元稹悼亡诗中感情的真伪问题。元稹的悼亡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为了更好地评阅论文,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其中有厦门大学胡旭先生的《悼亡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该书通过对众多古代典籍的整理与归纳,梳理出从先秦到晚清的悼亡诗发展线索,并对相关重要诗人的悼亡诗进行个案研究。细读全书,收获颇丰,但同时也觉得中国古代的典籍浩如烟海,文中也有很多遗漏之处:比如清初著名作家尤侗共创作出132首悼亡诗词,然而《悼亡诗史》却只字未提;又如杨鸾、安维峻等人也创作有数量可观的悼亡诗,文中亦未涉及;再如一些著名女诗人薄少君、季兰韵等,在丈夫去世后,写有大量悼念亡夫的诗歌,应该说,这也属于悼亡诗的范畴。所以,我在平时的阅读中留意搜集有关悼亡诗的资料,并在学生没有明确选题的情况下给他们一些可供选择的题目。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7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马燕同学身上。她选我作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但因为考研是教育学方向,当其他同学已经确定了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她还一筹莫展。她找到我,与我讨论选题事宜,于是我就建议她以“尤侗的悼亡诗”为研究对象写一篇论文,重点参考胡旭的《悼亡诗史》及相关论文。过完年刚开学,马燕就交上了论文初稿。我第一遍批阅时就觉得眼前一亮,通过论文的撰写可以看出她很用功,也较有悟性。等她修改、答辩完,我将论文润色后进行投稿,这就是我们联名发表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上的《论尤侗的悼亡诗》。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我查到华东师范大学徐坤老师的《尤侗年谱长编》(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3年版),但买不到。于是我很冒昧地给徐老师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示想要一本书。没想到她马上回信,并很快将她的大著寄给我。徐坤老师这种“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在这里,我要再次郑重地感谢徐老师!
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能够发表,这件事情无疑给了我信心,更给了我指导毕业论文的思路。于是,每年我都将搜集到的悼亡诗资料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参考《悼亡诗史》和《论尤侗的悼亡诗》的写作模式。因为大部分悼亡诗都是前人没有关注或关注较少的,所以这部分研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有些悼亡诗作者的诗文集未经整理,当习惯了阅读现代文本的学生面对这些相对“原始”的文本时,他们需要将诗文集翻阅一遍,整理出相关资料,然后标点断句、考证分析、诗歌鉴赏、总结归纳。经过这种文献学和古代文学方面的双重训练,学生资料搜集、论文写作的水平大大提高。我指导的论文小组被学生命名为“悼亡诗研究小组”,他们论文的查重率大部分不到1%,且在答辩过程中较为顺利通过。
这样操作了几年,形成了30多篇研究悼亡诗的论文,涉及时代则从唐代到清代,其中以清代居多。我从中选出清代的19篇,将其分为四个时期,由此窥见清代悼亡诗创作的盛况,也希望在《悼亡诗史》的基础上,推动清代悼亡诗的进一步研究。
胡旭先生在《悼亡诗史·序》中指出了悼亡诗的定义,总结出悼亡诗的六种写作模式及三种审美特征。这的确很精当,但也有遗漏。比如明代嘉靖以来,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女性写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众多闺阁作家创作的“悼夫诗”。有学者提出采用“悼夫诗”的概念,那么是否有必要在“悼亡诗”之外另立“悼夫诗”这一概念?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又如,从性别角度说,女性写作的悼亡诗和男性作家的创作会不会有所不同?闺阁作家是继承男性的悼亡诗创作传统还是有一定性别意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再如,明清以来,悼亡组诗大盛,动辄上百首,这种现象也值得关注。另外,悼亡诗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创作模式上也有创新和突破,明代的集句悼亡,晚清俞樾以咏物写悼亡,就是极好的例子。总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这些都体现在书中,此处不再赘述。
《礼记·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xiào xué)半。’其此之谓乎!”《礼记正义》解释道:“上‘学’为教,音敩,下‘学’者,为习也,谓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2页)通过这几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我不仅发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了自己。
当然,收在本书中的论文还显得比较稚嫩,有些地方可能还存有争议。对诗歌的赏析,看似简单,其实需要一定的积累和功力,但我的学生们不惧艰难,迎难而上,肯下功夫,这种精神值得表扬。之所以出版这本小书,一方面是对我这几年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意义是,为学生留下一段独特的学术成长印记。这本书作为教学相长的成果,算是我们师生共同学习的一种纪念吧。
是为序。
? ? 王燕飞
2020年元旦初稿于无所住居
2025年2月28日修改于锦水居




明末清初悼亡诗研究
第一节 叶绍袁的悼亡诗
叶绍袁(1589—1648),字仲韶,号粟庵,又号天寥道人,吴江(今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工部主事,因不耐吏职,以母老告归。明亡后,隐遁为僧。著有《叶天廖四种》《秦斋怨》等,他还将妻女的作品汇编成《午梦堂集》。叶绍袁一生经历了妻子、儿女相继离世的人间惨剧,创作了大量悼亡诗。这些悼亡诗哀感顽艳,表达了他失去亲人的深悲巨痛。目前学术界对叶绍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甲行日注》,而对其悼亡诗的研究尚未展开。因此,本节以叶绍袁的悼亡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悼亡诗的内容和特色,填补叶绍袁悼亡诗研究的空白,以促进对叶绍袁及其诗文的进一步研究。
一、叶绍袁的家庭婚姻状况
吴江叶氏和沈氏都是名门望族,在明清两代累世通婚,由此吴江叶氏和沈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链,而这种联姻则是由叶绍袁和沈宜修开始的[1]。
叶绍袁的妻子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是著名戏曲家沈璟的侄女,聪颖好学,才智过人,尤其擅长诗词,著有《鹂吹集》。叶、沈二人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成婚,婚后生活美满幸福,互相诗词唱和,并育有十三个子女五女八男。在夫妻两人进步的文学观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下[2],子女都能诗会文,颇具风采,正如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所道:“宛君与三女相与题花赋草,镂月裁云。中庭之咏,不逊谢家;娇女之篇,有逾左氏。于是诸姑伯姊,后先娣姒,靡不屏刀尺而事篇章,弃组纴而工子墨。松陵之上,汾湖之滨,闺房之秀代兴,彤管之诒交作矣。”[3]可谓是“令晖、道蕴萃于一门”[4]。沈宜修在失去其女儿叶纨纨、叶小鸾,儿子叶世偁以及婆母冯氏后,由于悲痛过度,卒于崇祯八年(1635),年四十六岁。
关于其子女情况,除四女失载外,其余子女都有记载,具体如下:
长女叶纨纨(1610—1632),字昭齐,工书法,尤精小楷。后因三妹叶小鸾逝世,悲痛而卒,时年二十三岁。
次女叶小纨(1613—1657),字蕙绸,沈璟孙媳。姊妹夭亡后,她作《鸳鸯梦》杂剧以祭奠,又著有诗集《存余草》,诗风淡雅。卒年四十五岁。
长子叶世佺(1614—1658),字云期。二十一岁与弟世傛同补邑诸生。清军南下,避乱山中,诸弟疾病,陪视就医,爱弟如子。卒年四十五岁,工诗。
三女叶小鸾(1616—1632),字琼章,又字瑶期。因家贫,由舅父沈自征、舅母张倩倩抚养,舅母卒后,返回家中。小鸾自小聪慧过人,三四岁便能朗诵诗词,十三岁就能填词赋诗。然而在婚前五日,突染疾病而逝,卒年十七岁。
次子叶世偁(1618—1635),字声期,长于诗篇,著有《百旻草》。十八岁时,与父一起应试,忽然呕血而卒。
三子叶世傛(1619—1640),字威期,法名灵护,著有诗集《灵护集》。
四子叶世侗(1620—1656),字开期。
五子叶世儋(1624—1643),字遐期,又字书期。
五女叶小繁(1626—?),字千璎,又字香期,工诗。
六子叶世倌(1627—1703),后改名夑,字星期,号已畦,晚年居住在横山,又称横山先生。著名文论家,著有《原诗》《已畦集》《已畦锁语》等。
七子叶世倕(1629—1655),字工期,一字弓期,二十七岁因误食毒菌而卒。
八子叶世儴(1631—1635),五岁卒。
二、叶绍袁悼亡诗创作概况
悼亡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认为《诗·唐风·葛生》是悼亡诗的发轫之作,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专门悼念妻子,从此“悼亡”成为追悼亡妻的专称。到了唐代,悼亡诗的创作又进一步发展,元稹在悼亡诗中突出了赞美亡妻的主题[5]。据胡旭《悼亡诗史》:悼亡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亡诗是指悼念亲人、朋友的诗,而狭义的悼亡诗则是“悼念已经去世的妻妾”。[6]
叶绍袁的一生,经历了妻子、儿女的相继离世,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由此叶绍袁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来纪念妻子、儿女。这些诗主要收集在《午梦堂集》中的《秦斋怨》和《彤奁续些》下卷中,其广义悼亡诗的创作情况详见表1-1:[7]



表1-1 叶绍袁广义悼亡诗创作情况





《秦斋怨》

《代答十章内人并未及见诗成妇死摧怆如何再用前韵为悼亡之哭十首》

妻子

10

《楚中周元孚悼董安人少玉诗云爱子可知还继母思妻况复是贫家亡妻而贫哀莫甚焉感念斯言怆怀不尽仍用前韵再赓十章》

妻子

10

《再续七言绝句一百首》

妻子
女儿

100

《乙亥除夕和白香山韵六首哭先慈兼悼诸亡六首》

母亲
妻子

6

《丙子孟春再悼内人十首》

妻子

10

《秦斋怨》

《乙亥春日哭亡偁七言绝句十首》

儿子

10

《亡偁百日夜大风雨候禅侣不至》

儿子

1

《寒夜旅泊梦亡偁》

儿子

1

《春尽云归无聊更甚再次前韵为送春之作十首》

妻子

10

《九月之五日内人又焉服除矣在赓前韵聊侑奠觞十首》

妻子

10

《内人再期仍次前韵十首》

妻子

10

《戊寅九月三期撤座哀悼更不能已已再续前韵十章》

妻子
儿女

10

《戊寅清明感念亡偁并悼内人》

妻子
儿子

1

《重午后一日悼内》

妻子

1

《水龙吟 内人有此调二阕丙子除夕和韵作之二首》

妻子

2

《又 癸酉雨中悼亡女附此二首》

女儿

2

《彤奁续些》

《壬申除夕三首》

女儿

3

《清明再哭》

女儿

1

《梦亡琼》

女儿

1

《昭齐二周夜泊昆山作》

女儿

1

《癸酉除夕纪梦》

女儿

1

《甲戌元日大雨思亡女》

女儿

1

《癸酉初夏感悼二女》

女儿

1

《七夕悼二女和内人韵作四首》

女儿

4

《春日思二女》

女儿

1

《夜坐同内人忆二亡女》

女儿

1

《秋日风雨凄然志悼》

女儿

1

《甲戌元日次内人韵》

女儿

1


《三月清明前二日初八琼章帨日也》

女儿

1

《看牡丹花有感》

女儿

1

《甲戌午日次内人韵适昆山张倩使至》

女儿

1

《夏至对雨为痛二亡女三首》

女儿

3

《晚起忆亡女》

女儿

1

《对雨忆亡女》

女儿

1

总计

219



据表1-1可见,叶绍袁为亡妻和已故子女所作悼亡诗共计219首,其中63首悼念亡妻,39首痛悼子女,此外还有117首是共同悼念母亲、妻子和儿女。从创作数量上来说,叶绍袁悼念亡妻的诗最多。从悼亡诗写作时间上来看,大多创作于亲人相继离世之后的几年间。另外,叶绍袁一般也会在特殊的天气和节日作诗悼念,如雨天、清明节等,而且常以组诗的方式抒发心中的伤痛。
三、叶绍袁悼亡诗的内容
狭义的悼亡诗主要指的是悼念亡妻的诗作,叶绍袁写给亡妻的诗作有63篇,数量较多,因此着重展开讨论。叶绍袁的悼亡诗,按照内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表达失去妻子的痛苦之情。1635年,沈宜修因儿女、婆母的相继离世,加之自身病痛的折磨,最终与世长辞。沈宜修无疑是叶绍袁心中“德”“才”兼备的女子,是一位极其完美的妻子。叶绍袁在《亡室沈安人传》中说沈宜修“性好洁,床屏几幌,不得留纤矣”,初婚时的床帓“寒暑不易,色旧而洁整如新”。为了不影响丈夫读书,沈宜修遵从婆婆的要求,放弃了诗歌创作,一心一意地操持好家务。不仅如此,沈宜修“待人慈恕,持己平易,下御婢仆,必为霁容善语,即有纰缪,悉洞原其情之所在,故无撄和之怒,亦无非理之遣”。即使在自身家庭生活也很困难的时候,“人有求而必应”,她也绝不会吝于帮助他人。
沈宜修与叶绍袁既是夫妻,也是彼此的知己。叶绍袁为了科举考试,时常作策论之类的文章,他每次都会将文章拿给沈宜修批评指正。当叶绍袁考场失意时,沈宜修常常鼓励他、宽慰他,让他重拾信心。所以,妻子的离世无疑是给了叶绍袁最沉重的一击,“追思绣帐香篝夜,碎尽肝肠也只虚”,这是妻子离世时叶绍袁心境的真实写照。在沈宜修因病去世时,叶绍袁写有《代答十章内人并未及见诗成妇死摧怆如何再用前韵为悼亡之哭十首》(后文简称《再用前韵为悼亡之哭十首》),其一云:
悲秋无奈庾郎贫,况复西风殒病身。白日三麾成往事,青田一去不归人。横钗隐失綦巾妇,炜管仙增翠翟臣。哭向高旻何处是,愁岚万叠裂开新。
这首诗写诗人家境贫困导致妻子因病去世,回首往昔,如今都成过眼云烟。诗人悲痛欲绝,对苍天大哭,心中的愁绪层层叠叠,无法排遣。诗中多处运用了典故,“庾郎贫”的“庾郎”是南朝齐庾杲之,“庾郎贫”的典故出自《南史·庾杲之传》:“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菹、韭、生韭杂菜。”[8]叶绍袁借“庾郎贫”的典故表明其家中困境,而妻子也因病而亡,可谓是雪上加霜。“青田一去不归人”,唐代王勃《上武侍极启》云:“驰魂雾谷,忻逢紫岫之英;驿思霞丘,伫接青田之响。”[9]这里的青田指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委婉地表达了妻子的去世。“綦巾”是对妻子的谦称,出自《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10]
沈宜修去世的第二年,叶绍袁“清晨独步,昏夜孤眠”,创作了《丙子孟春再悼内人十首》,其一云:
春来又送一年贫,君去谁怜我孑身。旧迹几曾殊昔日,遗容久不作生人。闲将偈证西天佛,闷借西赓北面臣。剪彩燃灯时俗事,小庭荒草未知新。
这首诗开篇点明时间是春天。春天本应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然而在诗人眼中,春天的到来只是又送走了一年的贫苦生活,此为实写生活境况。“谁怜”二字,以反问的形式强化了这种孤独无助感,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凄苦。颈联应用了“西天佛”与“北面臣”两个意象,但两句中的“闲”与“闷”字非常巧妙,结构相似的形容词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境,将诗人辗转反侧、孤独寂寥的思绪表达了出来。忆起妻子在世的岁月,诗人所承受的心痛就远不止诗中所言了,所以诗文最后一句看似平淡的陈述句,却包含了意犹未尽的深情。
诗人也经常通过描写自身的孤独、贫困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在悼念亡妻的时候,除了展示自己内心的感伤之情外,还将妻子的离世与自己的不幸经历结合起来,在哀悼亡妻的同时,也对自身命运的坎坷多舛发出悲叹,与恭钊的悼亡诗内容相似,在悼人的同时也借诗自悼[11]。《再用前韵为悼亡之哭十首》其八云:
音容宛在已非生,犹挂流苏素雪轻。只有断鸿知我苦,暂将明月彷君清。罗衣袖袅思荀癖,纤手脂香忆管城。翻到银光笺上句,彩云飞散仅传名。
这首诗写诗人思念妻子时觉得妻子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但他内心还是非常清楚妻子已经去世了,这种理性与感性的交织,让人深切体会到诗人在面对妻子离世这一残酷现实时,内心所遭受的巨大痛苦。沈氏本是诗人的知己,以前常常为其排忧解难,如今,知己已逝,没有人可以了解他心中的苦楚,也没有人可以陪伴他度过孤独的时光,诗人只能将天空中悬挂的明月当作妻子,以慰相思,排解孤寂之苦。尽管如此,也还是难以抑制对妻子的思念,于是诗人找出妻子曾经写下的诗句,想以此安慰自己,却恍然发现如今这人世间只留下了妻子的名字,再也没有这个人了。“已非生”“仅传名”都表达了诗人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妻子已不在人世,可也正是这份清醒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悲痛,“只有断鸿知我苦”则直接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孤独与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首诗,也可以从叶绍袁的其他悼亡诗中感受到他悼人亦自悼的情感,如《内人再期仍次前韵十首》,其八云:
家贫蒿隐仅存生,内助无人怨不轻。徽缺断琴余宛转,墨干枯砚独凄清。悲秋血坠红于叶,落月魂归黑作城。吴氏只今谁是侣,禅心空慕少文名。
叶绍袁本出身于富庶人家,家中祖产丰厚,但他并不善于打理家财,家中事务多由沈宜修打理,才使得家庭兴旺。而且叶绍袁是一个不善经营的文人,不追名求利,只安心于文学创作,所以在沈宜修去世后,家境式微,正如诗中描写的那样,家中贫困,仅能糊口,也没有人可以操持家务。妻子的去世犹如“徽缺断琴”“墨干枯砚”,使诗人的生活缺少了很重要的那一部分,显得十分凄凉。如今的贫困与凄凉和妻子在世时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更加深刻。
第二,通过描写子女来怀念亡妻。夫妻二人共同孕育了十三个子女,然而子女们近半先后过世,给诗人的打击非常大,妻子沈宜修也因过分悲痛而逝世。诗人通过写诗来怀念子女时,更带有怀念妻子的情感色彩。子女是夫妻感情的结晶,诗人对妻子的爱在悼念儿女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在妻子去世的第三年的清明,叶绍袁为悼念亡妻和次子世偁,作有《戊寅清明感念亡偁并悼内人》:
芳菲时候半沾襟,此日潸然更不禁。愁里清明重对酒,雨中寒食细伤心。苍烟古木迷离锁,残鬓春风寂历深。举目漫嗟人事改,杏花零落又侵寻。
诗人首句运用了“芳菲”的意象,更通过复韵加重了开篇一句的语气。此时妻子沈宜修已经过世三年,按理说诗人的伤心应被时间抚平了许多,但清明寒食的“细伤心”读来更让人心如刀绞。失去爱妻的伤痛如同长流的细水,与岁月一起慢慢地割在诗人的心头。抒发心中之情后,诗人用极为常见的意象勾画出一幅“极其萧索”的图画来,“古木”之上迷离着“苍烟”,“残鬓”斑白已不复青春,诗人只能在时光蹉跎中接受亲人已经离去的痛苦,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在本诗中,诗人并不是单独悼念亡妻的,而是在悼念叶世偁时想起“人事改”,叶世偁与沈宜修同一年去世,诗人此刻所承受的伤痛是加倍的。
在妻子去世时,家里最小的儿子叶世儴年仅五岁,叶绍袁在照顾幼子的时候,亦不禁想到妻子,《再用前韵为悼亡之哭十首》其十云:
丝鬓情多悼未休,曲终湘瑟九嶷秋。缘悭独渍鸳衾泪,命薄真成凰穴愁。楚国无香魂不返,汉宫有草梦还悠。黄童昨夜新啼哭,刓尽枯心喷血浮。
这首诗的前三句主要营造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失去妻子的哀痛之情和对妻子“命薄”的感叹。通过“黄童昨夜新啼哭”一句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妻子的离世,诗人不得不独自照顾五岁的幼子,孩子的啼哭可能是因为思念母亲,或是父亲照顾孩子时的笨拙导致的,此句通过描写孩子的不适应表达了诗人自身的不适应,表达了诗人的悲痛与无奈。
第三,借助景物描写来怀念亡妻。其中以乐景写哀情是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如《丙子孟春再悼内人十首》其二云:
蝴蝶寻香早乱飞,春光何必到蓬扉。花香欲笑人谁在,日色初迟事已非。寂寞倍因新岁月,凄凉原是旧分违。栏杆立尽浑无语,潦倒如僧一衲帏。
春天的时候,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诗人看到这幅热闹的景象,不禁感叹这春光何必到自己门前。这“花香”和“日色”都不能让诗人开心,因为妻子不在自己身边,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在新的年岁里,诗人只感到了寂寞与凄凉。“丙子孟春”即公元1636年,此时诗人经历了妻儿子女相继离世的深悲巨痛,家境也日渐衰微,“潦倒如僧一衲帏”,诗人就像僧人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这首诗开篇就写了春天蝴蝶乱飞的热闹景象,乐景哀情,后面主要描写了自己的孤苦、凄凉,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除了这首诗外,《丙子孟春再悼内人十首》其四的表达方式也是相似的:
满目葳蕤悄悄予,数间空屋一人居。清歌有泪杨恽瑟,社树无心柳毅书。摘尽相思俱是蔓,落残夜合不如樗。新来花鸟谁为主,白日青春处处虚。
开篇也是写春天万物复苏,“满目葳蕤”,勃勃生机,与此相反的是“数间空屋一人居”,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也如春日里的藤蔓一样,相互纠缠,两者相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杨恽瑟”“柳毅书”则用典故来表达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综观叶绍袁悼亡诗的内容,诗人主要在春日、清明、夏至以及周年的时候触景伤情,以景开篇,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以及失去亲人的悲痛。这些诗都哀怨凄婉,感人肺腑。
第四,通过描写妻子的遗物来悼念亡妻。在睹物思情的怆然之下,诗人灵感更多,所写之诗的韵味也更强。如《楚中周元孚悼董安人少玉诗云爱子可知还继母思妻况复是贫家亡妻而贫哀莫甚焉感念斯言怆怀不尽仍用前韵再赓十章》(后文简称《仍用前韵再赓十章》)其二云:
明光一操稚朝飞,九月梨花雪映扉。检点尘奁梳栉是,徘徊荒榻枕衾非。青闺梵叶香初歇,白日淮仙愿已违。未访营陵海上客,但嗟潘岳伫空帏。
这首诗中作者因妻子的遗物而生发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看着亡妻的“尘奁”“梳栉”,诗人只能在孤榻前徘徊,物是人非的愁丝难以斩断。诗人想到营陵有位道人可以让人与死去的人相见,自己却从未拜访过,只能感叹自己就像潘岳一样站在空荡的帷帐边思念亡妻。这首诗用“营陵海上客”和“潘岳”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满腔的离恨。
除了写妻子生前用品这类遗物外,诗人在整理妻子的诗作时也会展现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如《再续七言绝句一百首》其三云:
博山销缕画屏虚,云笈香留艾席书。检尽残笺数行泪,遗文应奏女相如。
这首诗写诗人在整理妻子的遗作时,睹物思人,悲伤难抑,更是将妻子比作女相如,可见在诗人看来,妻子的诗文造诣是极高的,所以看到妻子遗作时,一方面是思念妻子,另一方面也是对妻子才学的惋惜。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