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春秋》微言比义:《公羊》《谷梁》异同评(当代经学研究文丛)丨通志堂

書城自編碼: 416181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史应勇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598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75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449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356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434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398

編輯推薦:
详细比勘《公羊》《谷梁》解经异同,一窥圣人微言大义的不同诠解
旁征博引,多方辨证,发秦汉经学之微
內容簡介:
《春秋》三传,《左传》属经古文学,《公羊》《谷梁》虽同属经今文学,但也有相当的不同。两家《春秋》学究竟有怎样的解经差异,一直是经学研究中需要完成的课题。
本书从《春秋》242年史事、16000余字的经文记录中,在逐条清理和分析《公羊》《谷梁》二书本文、何休《公羊解诂》徐彦《公羊疏》、范宁《谷梁集解》杨士勋《谷梁疏》以及清代主要的《公羊》《谷梁》学著作的基础上,整合、归纳、提炼出113个个案,具体对比分析这两家《春秋》学在解经方法论、观念取向等多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从而使得对于传统所谓《公羊》兼传大义与微言、《谷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谷梁》意深,《公羊》辞辨”等论断有了具体的展现和新的理解。通过这种比对,使得我们不仅对于二《传》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如何理解《春秋》本身所蕴含的义理也可以拾级而上,获得新的阐发。
關於作者:
史应勇,复旦大学史学博士,现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经学研究,著有《郑玄通学及郑王之争研究》《尚书郑王比义发微》《毛诗郑王比义发微》《礼记郑王比义发微》等。兼任《新经学》集刊常务编委。
目錄
序虞萬里1
導言
凡例
一孔子作《春秋》之目的
二關於《春秋》撰作緣起和起止
三關於隱、桓二公之君位合法性問題
四關於隱公與邾婁儀父首盟
五關於“鄭伯克段于鄢”
六關於“惠公仲子之賵”與“僖公成風之襚”
七關於祭氏二人來魯
八關於大夫日卒不日卒之義例
九關於魯國無侅之事
一〇關於隱二年“紀履緰來逆女”
一一關於隱二年“夫人子氏薨”
一二關於天子之大夫“尹氏卒”
一三關於隱公“觀魚於棠”
一四關於“考仲子之宫”
一五關於宋人圍長葛
一六關於隱七年“滕侯卒”
一七關於隱七年“戎伐凡伯”事
一八關於鄭、魯之“歸邴”“假許田”事
一九關於隱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
二〇關於隱公之“薨”及經文不書“正月”
二一關於桓公篇經文有“王”無“王”與“即位”之書法
二二關於桓二年宋華督弑君及孔父事
二三關於桓二年紀侯來朝
二四關於桓五年“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二五關於桓五年“大雩。螽”
二六關於桓六年秋“大閲”
二七關於桓六年“蔡人殺陳佗”
二八關於桓六年“子同生”
二九關於桓十一年鄭公子忽、公子突君位之爭
三〇關於桓十三年“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
三一關於桓十四年魯“御廩災。乙亥,嘗”
三二關於文姜殺夫與莊公“念母”之事
三三關於齊滅紀之事
三四關於魯滅盛(郕)
三五關於莊九年齊子糾與公子小白事
三六關於莊十一年“宋大水”
三七關於莊十二年叔姬歸酅
三八關於莊十二年宋萬弑宋湣公及仇牧事
三九關於莊十八年日食
四〇關於莊十九年鲁公子結“要”盟
四一關於莊二十二年“正月,肆大眚”
四二關於莊二十七年“公子友如陳”事
四三關於莊二十八年“大無麥、禾”
四四關於齊桓公伐山戎事
四五關於魯季友殺公子牙、慶父殺子般之事
四六關於閔二年“齊高子來盟”
四七關於齊桓公三事
四八關於僖元年魯莊公夫人哀姜“薨於夷”
四九關於僖元年魯季友帥師“敗莒師”事
五〇關於僖三年季友“如齊莅盟”
五一關於僖六年“伐鄭,圍新城”事
五二關於僖七年鄭殺申侯事
五三關於僖八年“禘於大廟”事
五四關於晉里克弑君事
五五關於宋襄公之事
五六關於僖二十年魯“西宫災”
五七關於“宋殺其大夫”事
五八關於僖二十七年“圍宋”經稱“楚人”
五九關於僖二十八年晉文公與魯、楚、衛、曹、宋、周王之事
六〇關於僖三十年冬“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六一關於僖三十一年魯郊事
六二關於文二年歷四時“不雨”
六三關於文三年“雨螽于宋”
六四關於鲁文公夫人“婦姜”事
六五關於文十一年魯叔孫得臣敗狄事
六六關於文十四年“晉人納捷菑於邾”
六七關於文十六年夏“公四不視朔”
六八關於文十六年冬“宋人弑其君杵臼”
六九關於陳靈公、夏徵舒、楚莊王之事
七〇關於晉、楚邲之戰
七一關於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
七二關於宣十五年“王札子殺召伯、毛伯”
七三關於宣十五年“蝝生”
七四關於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災”
七五關於成二年齊、晉鞌之戰
七六關於成三年“新宫災”
七七關於三次天子使人來“錫命”
七八關於周室之两“出”
七九關於僖十五年、成十六年两“晦”
八〇關於曹成公被執及其“歸自京師”
八一關於成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事
八二關於宋魚石奔楚及諸侯聯軍圍彭城事
八三關於襄三年雞澤之會
八四關於襄五年“繒世子巫如晉”
八五關於襄九年魯襄“不致”
八六關於襄十年“盜殺鄭公子斐、公子發、公孫輒”
八七關於衛甯喜及鱄之事
八八關於襄二十七年“盟于宋”
八九關於襄三十年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事
九〇關於襄三十年澶淵之會
九一關於魯昭公二年“至河乃復”
九二關於昭三年“北燕伯款出奔齊”
九三關於楚滅陳、蔡及陳、蔡復國事
九四關於昭九年“陳火”
九五關於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九六關於昭十三年楚靈王被弑及公子棄疾殺公子比事
九七關於昭十三年“葬蔡靈公”
九八關於昭十四年莒國事
九九關於昭十七年、十八年彗星見與四國災
一〇〇關於昭十七年吴、楚長岸之戰
一〇一關於昭二十年“曹公孫會自夢出奔宋”
一〇二關於蔡侯東國與蔡侯朱事
一〇三關於王子猛、王子朝之亂
一〇四關於昭二十七年“邾快來奔”
一〇五關於昭三十一年邾黑肱來奔
一〇六關於定二年魯“雉門及兩觀災”事
一〇七關於宋景公弟辰出奔及叛事
一〇八關於定十四年“天王使石尚來歸脤”
一〇九關於定十五年“邾子來奔喪”
一一〇關於幾次“鼷鼠食郊牛”事件
一一一關於哀六年“齊陳乞弑其君荼”
一一二關於鄭、宋互“取”對方之師
一一三關於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
主要徵引文獻
內容試閱
虞萬里
實齋創“六經皆史”之説,定盦又益以小宗諸子支孽之史,金毓黼本錢曉徵之意,直斷《尚書》《春秋》爲史,其他諸經諸子不得與焉。經、史定義,各家認識固可不同,但孔子既筆削《魯春秋》以成今《春秋》,其辭約而其指博,進退諸侯而據魯親周,雖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而天下亂臣賊子則深懼不已,儼然使魯史之《春秋》成爲治世之大經。七十子各憑口授遞相闡發,以成五家之《傳》,而偏於史實之《左氏》外,專釋其微言而存者僅有《公》《穀》兩家。二《傳》既欲發《春秋》之微旨,則其脱離“史”學而成爲“經”學,已是昭然之事實。
三《傳》異同得失之評,始自賈、馬。賈逵有《春秋三家訓詁》,馬融有《三傳異同説》,惜兩書早佚,不知逵、融之評斷爲何。楊士勛嘗疏《穀梁注》,而亦有《春秋公穀考異》,陸善經有《春秋三傳注》,馮伉有《三傳異同》,至陸淳綜合談助、趙匡之説,“考三家得失,彌縫漏闕”,著《纂例》十卷,實亦前有所承。宋人對《春秋》之闡發已形成一體系性學問,《春秋》書法也成爲一種專門議題,明石光霽之《春秋書法鉤玄》即其代表。清初吴陳琰嘗云:“《春秋》,魯史也,而實經也。左氏、公羊氏、穀梁氏,釋經者也,故名傳也。傳以釋經,而三家互有異同,何也?蓋孔子作《春秋》,筆削一出自己斷,親炙如游、夏,不能贊一辭,何惑乎?傳聞者之互有異同也。有異同,斯有得失矣。或謂孔子當定、哀間,多微詞,復秘不以教人,故諸弟子言人人殊;或謂《公》《穀》自云得之子夏,左氏得之親見,故紀事尤詳。愚竊謂孔子未嘗秘《春秋》,特知者寡耳。三家親見與傳聞不可知,大抵三《傳》始皆口授,自學者著爲竹帛,遞相傅會,迺愈多異辭。”(《春秋三傳異同考》)其説與漢末荀悦“一源十流,天水違行”相切。吴氏之後,李富孫重在異文,經義非所關心。黄永年雖涉異同,所取隨意,篇幅亦少。晚清廖平撰成《春秋三傳折中》,乃可稱爲評述三《傳》之著。弟子季邦俊序其書云:“三《傳》同係一源,必於不同之中以求同,斯爲可貴。”“先生治《經》四十餘年,嘗謂六經有大小天人之分,而三《傳》無彼此是非之異,宏綱巨領,靡或不同;文字偶殊,不關典要。”廖書先列經,下依次列《左傳》《公羊》《穀梁》之文,最後殿以“評曰”,求三《傳》義旨各通於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傅隸樸承廖氏餘緒而異其塗轍,著《春秋三傳比義》一書,“以傳發經之微,以經正傳之謬;於三《傳》之得失,有可比較者,則比較其得失以爲斷,其或僅有一傳,無可比較者,亦必參伍其事義以爲斷”,旨在斷三《傳》之是非,所謂“總期於比較中得其正確的解釋,能有涓滴之助於微言大義之領略”。他如李崇遠碩士論文《春秋三傳傳禮異同考要》,主於三《傳》引禮用禮之比較;簡逸光博士論文《〈公羊傳〉〈穀梁傳〉比較研究》,重在討論二《傳》之傳承、字數、卷數和有傳無傳,揭示其問答形式、解經方法之異同,皆屬三《傳》比較之支與流裔。諸如此類,雖形式、要旨不同,洵屬解經之著,而非史學之作。
本書作者應勇兄研討鄭學數十年,於鄭玄“《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經”之説特感興趣,思欲一探究竟。經長期精研覃思,發現《左氏》與《公》《穀》之立足點與整體方法論多有差異,義理難有可比性,故選取《公羊傳》和《穀梁傳》爲對象,進行比勘,必要時方參證《左傳》。其具體方法與廖、傅有所不同,先貫穿經文,選取二《傳》中對其詮釋有差别的一百十三事案例,悉心比勘,找尋二《傳》在立場、褒貶、書法、解經方法等各方面之差異。
書雖比較《公》《穀》,參證《左傳》,然具體比義詮解,多方徵引,不拘一隅。常例先列《春秋》經文,若《史記》和《左傳》有更清晰之歷史場景記録,則引列在前,既便於瞭解史實,亦便於分析異同是非。而後舉《穀梁》傳文,參引范甯、鍾文烝、廖平等説;舉《公羊》傳文,參引何休、徐彦等説。其他則旁稽典籍,各隨所需,四部之書,恣意爲用。最後作出二《傳》或同或異之判辭。
全書條目,簡單者不足千言,而複雜需旁徵博引、多方辨證者,則不設所限,如第二十九條“關於桓十一年鄭公子忽、公子突君位之爭”有六千多字,第九十七條“關於昭十三年楚靈王被弑及公子棄疾殺公子比事”有八千多字,實皆已可獨立成文。即作者所判文字,也是無話則短,三言兩語;有話則長,竟達二千言。
中國古代左史右史,記事記言,何者該記,何者不該記,各有義例,自古而然。《魯春秋》有例,自無疑義。唯《魯春秋》被筆削後,寓有孔子微旨隱意和褒貶之辭,亦無疑義。既然當年高足如游、夏猶不能贊辭,則何者爲《魯春秋》原例原義,何者是夫子筆削所賦予之孔例孔義,後世實難釐然判分。於是七十子、八家各憑所聞所臆,匯成五家《三傳》之説。其或同或異、或歧或悖之見,皆經學之價值判斷,而與史學之事實非有必然之聯繫。蓋《春秋》學之核心在於是非褒貶、價值判斷,最終落實到經世濟民、社會倫理之人文關懷。
作者之所以選擇此題,並願以十年時間作如此細微分析論證,主要是如其所説,“對那些不借助文獻分析就對漢代的經學問題作大膽論説”之現象“頗不以爲然”。作者這種“頗不以爲然”正我所深以爲然。但我對作者生處不僅“不借助文獻”就“大膽論説”,而且還競相高論以兑换職稱風氣下的遭際,卻“頗不以爲然”,且如鯁在喉不得不一吐爲快。
曾記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開之初,經濟學成爲熱門,無數學子競相報考經濟學,爲了謀求“金錢”利身的出路,根本不知二十世紀初用“經濟”對譯Economy,含有“經世濟民”和“經邦濟世”的意涵。隨之國學熱興起,門門學科唯恐不被“綁架”,人人自稱都在研究國學,以致國學的邊界像漣漪一樣蕩漾開來,爲邊界而吵嚷一陣,最後仍無法界定,終以不了了之。冷門絶學課題指南一出現,又有很多學術含量不高,可研究但並不急需研究之課題,自我認定、自冠其名爲“冷門”、爲“絶學”提出申報。冷門未必是絶學,絶學亦未必冷門,現下真正的冷門絶學如甲骨、簡牘已被炒熱,成爲小衆的“顯學”。古典學風靡後,被理解爲一切與古代相關的學問,都是古典學。經學也不例外,四部演爲七科,十三經被分隸到文史哲,方恨經學“下嫁”而被消解,旋又攜帶“外家”一起復活“回門”,瞬間成了所“經”之處皆成“學”,似乎人人都在研究經學。但畢竟經學有經學的對象和方法論,文史哲有文史哲的視角和研究法,切入點不同,其性質亦自有差異。我並無意也無能力對上述現象作出評判——因爲要嚴謹地劃分學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祗是想勾勒一幅近半個世紀來“風從虎,雲從龍”、“風起雲湧”的追風、跟風的“瘋景”畫。如果要將之歸納爲一種“學”,不妨可稱爲“靠學”——不是靠自己所學,而是靠在時代“顯學”上的學。這樣的比喻,並非帶有貶義。因爲你也靠,我也靠,客觀上推動了這門學科的發展。這種風勢或走向的利弊,或許利弊相生,或許還没等出現利弊就就轉向或消亡了。
發這些不合時宜的言論,是想表明,在接連不斷的趨新附熱、榮聲求利風潮下,總還有一撥人守候在自己的“舊土地”上默默耕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渾不知今夕何夕,應勇兄就是這樣一位學者。他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碩士畢業,後來又讀博、作博後,學歷不可謂不高;師從斯維至、朱維錚教授,亦可謂師出名門;著有《鄭玄通學及鄭王之爭研究》《尚書鄭王比義發微》《毛詩鄭王比義發微》《禮記鄭王比義發微》,以及本書《〈春秋〉微言比義:〈公羊〉〈穀梁〉異同評》,著作不可謂不豐。所著又皆在經學體系、經學構架下的研究與詮釋。比義鄭王,是漢魏經學史不可繞越的難題;抉發《春秋》《公》《穀》微言大義,更是秦漢經學的發軔起點。相比時下若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的“經學著作”,我認爲此書可謂是經學範疇内的著作。這樣的書,難寫,難讀,難賣,不會有多少人青顧,更使人鬱悶的是,作者花精力寫成,花經費出版,還頂不上評價體系中的C刊,當然也就進入不了職稱評定的流程。
橘移淮北,味變枳酸;運交華蓋,數比李廣。此也一是非,彼也一是非,處彼時之是,在今日則非,移此地疑非,生他方或是。人生很難自由選擇歷史節點和生存環境,但我認爲,應勇兄應該堅定勇敢地走自己的路,繼續默默地在純經學的土地上耕耘,這四本《比義》,足以發秦漢經學之微,雖然不比時下頂刊級别的論文可以欣然搖曳地去兑换職稱,但它的含金量,卻要比教授重得多。或許將來相當一部分兑换教授的所謂頂刊論文歸於湮滅時,人們還能發現這本《〈春秋〉微言比義》的經學著作仍然存放在書架上。
二○二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榆枋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