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
》
售價:HK$
403

《
思想帝国:公共外交的起源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公共外交译丛)
》
售價:HK$
408

《
公私同圣的秩序建构:王权视角下皇帝祭祀与祠神敕封的隔绝和整合 尔文智识生活系列
》
售價:HK$
439

《
共生共创:建设师生共同课堂丛书——“三师课堂”案例集萃(第一辑)
》
售價:HK$
347

《
大秦丞相李斯:谋国又谋身的大秦帝国“操盘手”
》
售價:HK$
301

《
民鸣社与清末民初上海演剧研究
》
售價:HK$
245

《
高中历史文献研读教学研究
》
售價:HK$
296

《
刹海
》
售價:HK$
347
|
| 編輯推薦: |
|
长期以来,中国早期铜镜研究多聚焦于本土材料的发掘与类型学分析,虽在分期断代方面成果丰硕,却鲜少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明互动视野中审视。本部著作,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包括六部分内容。在欧亚草原气候变迁、冶金技术交流、人群流动迁移、生活方式转变等文化传播交流的大背景下探讨探究中国早期铜镜的起源发展、演变趋势、传播交流、不同类型铜镜的流行时期及地域、各类铜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流传路径、早期铜镜的时代特征与区域特征、早期铜镜的作用及社会功能等问题,构建早期铜镜发展序列时空框架,勾勒欧亚文化交流大背景下的中国早期铜镜传播演进之路。中国铜镜的本土化使用、装饰及其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是在春秋晚期开始的,战国时期在湖北、湖南、河南等楚国范围大规模使用,并达到用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可以说在这之前都与欧亚草原的更为密切。
|
| 關於作者: |
|
李彦平,1979年出生于河南南阳,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与青铜器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参与编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报告(2022)》《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参与、主持课题10余项,在《华夏考古》《中原文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论文近40篇。
|
| 目錄:
|
绪 论 /1
第一章 世界文明视角的早期铜镜 /24
第一节 古埃及铜镜 /24
第二节 近东地区铜镜 /42
第三节 古希腊铜镜 /49
第四节 伊特鲁里亚铜镜 /57
第五节 欧亚草原铜镜 /62
第二章 中国早期铜镜出土状态及基本资料 /83
第一节 西北地区 /83
第二节 华北地区 /101
第三节 东北地区 / 105
第四节 西南地区 / 109
第五节 华中地区 /110
第三章 中国早期铜镜的类型划分及年代分析 /117
第一节 单钮镜 /117
第二节 多钮镜 /146
第三节 手柄镜 /151
第四节 钮柄镜 /156
第五节 圆饼镜 /162
第四章 欧亚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国早期铜镜 /165
第一节 早期铜镜的分期 /165
第二节 早期铜镜的分区及区域内外的交流互动 /179
第三节 欧亚文化与中国早期铜镜 /195
第五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 208
第一节 中国早期铜镜的起源及流布路线推测 / 208
第二节 早期铜镜使用者所属的国族 / 241
第三节 早期铜镜的功能探讨 / 248
第四节 结语 / 261
主要参考文献 /263
附录1 :单钮镜资料统计表 /272
附录2 :多钮镜资料统计表 /294
附录3 :手柄镜资料统计表 /297
附录4 :钮柄镜资料统计表 /299
附录5 :圆饼镜资料统计表 /302
后 记 /304
|
| 內容試閱:
|
后记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镜皆如此,铜镜映照了数千年的时光流转和生活百态。对铜镜的关注始于读研期间,作为女性对梳妆用具的天然亲近和作为考古学专业学生对文物的关注使我眼中的铜镜并不仅仅是一件梳妆照容的工具,也是映照古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器物,还是一件参与和见证古代社会梳妆历史、手工业发展、艺术审美乃至文明交流的无言史书。翻阅考古报告或在博物馆展 厅,眼光总是不由自主地投向铜镜,观察它们的形制、纹饰,推测其铸造工艺和流程,也时时想象铜镜的使用者,是她淡扫蛾眉,对镜贴花黄,还是他正衣冠,修仪容,立品行。读博期间,突然对早期铜镜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执着,铜镜是 谁发明的,它在哪里产生,谁首先使用它……尽管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答案,未来也很可能找不到答案,但丝毫没有削减我对早期铜镜探究的热情,于是有了“欧亚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国早期铜镜”这一研究主题。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对部分内容做了相应的增补和删减。以欧亚文化交流为背景进行中国早期铜镜的探究,对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我是工作十三年之后又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又是跨专业的学习,薄弱的科研能力有时让我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欧亚视野下的早期文化交流和互动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跨区域的复杂而宏大的国际化学术课题,不仅要求研究者熟悉欧亚大陆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还需要十分熟悉相关的考古发掘成果,能够从出土文物中解读出文化交流的线索。但对早期铜镜探究的执着支撑我克服研究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无论资料搜集途径多么艰难,还是实物考察时面临多少不便,抑或晦涩难懂、需要反复推敲的俄文文献资料,重重障碍都没能阻挡我的探索脚步,坚持完成了这项颇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然才疏学浅,书中难免错误或不足,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从目前成书来看,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探讨分析不太深入,欧亚草原考古资料搜集掌握不够系统和全面,相关文明的理解停留于表面的描述和介绍,尤其是地图审查制度的限制,导致书中几处重要地图未能使用,如欧亚草原地图、中国早期铜镜的分期分区图等,对阅读造成一定不便。但对于我自己而言,在庞杂的资料中梳理主线,建立框架,总结梳理学者在研究中忽视的其他文明铜镜,图文并茂地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探究中国早期铜镜的起源、与境外文明的关系、流布路径等问题,既锻炼了我的学术洞察力,提升了资料分析和整合的能力,也让我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我指导与帮助的师长和朋友们,谆谆教诲和无私支持让我能够不断进步;特别感恩家人长久以来的理解与陪伴,无条件的爱与鼓励给予我前行的动力;同时要诚挚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出版资助,为本书的顺利问世创造了重要条件;还要特别致谢责任编辑和美术设计师的辛勤付出,专业细致的工作让本书得以完美呈现。我将怀着感恩的心继续前进。
李彦平
2025 年7月于北京寓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