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653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352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1616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254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357

《
3秒下单文案:4步成交法则
》
售價:HK$
305

《
中式园林的秩序(文津图书奖得主朱良志教授的园林美学新作,在园林里读懂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
售價:HK$
449

《
魏晋之变:门阀政治与中古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塑
》
售價:HK$
449
|
| 編輯推薦: |
全景呈现,脉络清晰:
本书以历年诺贝尔化学奖为脉络,书写了化学桂冠的百年史诗。透过300多幅手绘漫画与珍贵诺奖照片,范托夫、居里夫人、鲍林、古迪纳夫等195位诺奖得主的划时代成就跃然纸上。
科学深度,人文温度:
在分子结构与人类文明之间,铺展化学演进的瑰丽画卷。作者带我们轻松“打卡”化学键、分子机器、冷冻电镜、AI预测蛋白结构,也讲述了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外的轶闻趣事、人生悲欢。
洞察趋势,启迪思考:
本书描绘了化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融合图景,展现了化学学科的范式跃迁。无论是憧憬科学的青少年,还是拓宽视野的成年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汲取知识、灵感与力量。
|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3S绿色硫化学”开创者姜雪峰教授与科学史研究者朱晶教授,带我们聚焦科学桂冠之一——诺贝尔化学奖,透过300余幅生动的手绘漫画与科学家照片,详述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内涵,描绘了195位诺奖得主在实验室内外的轶闻趣事与人生悲欢。
在一个个科学故事中,作者呈现了化学如何诠释世界,又如何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模样:稀有气体点亮了霓虹都市,合成氨技术养活了全球半数人口,锂电池驱动着绿色能源革命,分子马达开启了未来材料……而每一项划时代成就背后的偶然与必然,书中都给出了答案。
同时,本书展现了科学家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居里夫人于悲痛中坚持镭的提炼,97岁的古迪纳夫以“人生永不设限”激励世人,“叛逆少女”阿诺德凭借酶定向进化技术摘得桂冠……他们的求索与突破,都成为科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篇章。
翻开本书,让化学桂冠的荣光,伴我们一路前行。
|
| 關於作者: |
姜雪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上海市政协委员(第十三、十四届),上海市青联副主席,上海市青科协副主席。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教育B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术带头人、东方学者及优秀跟踪、五四青年奖章、青年岗位能手。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24),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23),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2024),中国化学会菁青卓越奖(2024),中国均相催化青年奖(2019),上海市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3),上海市未来产业风云奖(2023),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一等奖(2023),上海市科普贡献个人一等奖(2020),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2022),IUPAC元素周期表青年科学家硫元素代言人(2018)。
朱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上海市晨光学者、浦江人才。曾获全国科史哲青年著作奖,上海市申万宏源奖。
|
| 內容試閱:
|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
每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蓝色音乐厅里,金烁烛光与芬芳玫瑰交相辉映,人类智慧的礼赞都会在此上演。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诺贝尔奖始终被誉为科学界的桂冠,以表彰那些“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探索者。而其中的诺贝尔化学奖更如一面棱镜,不断折射出人类对物质世界本质的理解。
从1901年范托夫奠基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开创性研究,到2024年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结构表征与预测领域的突破性应用,这跨越1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史,不仅见证了化学学科从试管反应到数字模拟的范式跃迁,更书写了科学家对物质世界的持续探索与逻辑重构。本书按时间顺序详细梳理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科学贡献(对于同一年份的不同获奖者,本书根据其研究主题等,采取了单独介绍或合并阐述的方式),还原科学家的思想轨迹,并以此为脉络串联起百年化学发展史。与此同时,书中穿插了这些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令读者不仅逐步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还能洞察每位诺奖获得者背后的心路历程,让科学跃动生辉,让科学家真实可触。
居里夫人从沥青铀矿中提炼镭,揭开了放射性元素研究的神秘面纱;桑格测定了胰岛素一级结构,搭建起蛋白质与生命的桥梁;分子机器的诞生,让化学迈入操控微观工程的新纪元。从早期基础化学理论的奠基,到现代前沿领域的革新,一个多世纪以来,诺贝尔化学奖所表彰的科学成就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瞬间。本书不仅描述了化学领域的科学演进,还展示了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揭示了跨学科协作如何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为人类福祉开辟更多新可能。
诺贝尔奖不是真理的终极驿站,而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奥秘征途中留下的深深足迹。当德米特里·门捷列夫绘制元素周期表时,评审委员会认为“这种分类不过是化学教师的玩具”,使其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X射线衍射图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基石,但她的早逝让荣誉与她擦肩而过……因此,镌刻在科学史上的发现与突破,皆源自对科学本质的忠诚,而非对权威的盲从。那些留在实验日志上的每个数据,那些曾被同行视为异想天开的假设,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未竟实验的每个碎片,那些在显微镜下凝结为颠覆认知的发现……都是科学史诗中不可或缺的韵脚。
百年诺奖历史,浩瀚科学星空。望每一位读者能透过本书的字里行间,汲取文明之光,领悟求真之智,体会科学之美,用科学大家的故事与精神拓宽我们的成长之路,点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姜雪峰
2025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