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352

《
保险代理人职业精进之道(新时代·管理新思维)
》
售價:HK$
403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857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301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500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403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296

《
北境之王:“白刃”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
售價:HK$
551
|
| 編輯推薦: |
巴国春秋——揭开远古巴人的神秘面纱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巴人以其神秘和骁勇善战的形象,书写了一段段传奇的历史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史中,巴人始终笼罩着神秘色彩 正是他们,开启了重庆历史的重要篇章 以清江流域的考古发现为锚点,追寻巴人“虚无缥缈”的足迹 在“赤穴”与“黑穴”传说中,探索图腾信仰的文明密码 在巫山之间,寻访巴楚相争、秦灭六国的遗迹 跟随文字触摸香炉石陶器的余温,会真切感受到: 巴人从未远去,他们就在我们脚下,以另一种形式活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 白九江倾力撰写——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资深考古专家,长期致力于三峡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本书是他多年田野考古与学术研究的结晶,带你走进神秘的古巴国。 百幅一线考古实拍图片,首次公开大量珍贵文物与遗址照片,以实物见证历史,让你亲临考古现场,感受巴文化的厚重与真实。 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既有严谨的史料梳理与考古支撑,又以通俗流畅的笔触讲述巴人起源、兴衰与文化传承,是一部真正“看得懂、读得进”的大众历史科普佳作。 深入解读重庆地区的前世今生,从巴国故地到现代山城,梳理三千年文明脉络,是了解重庆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的必读之作
|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介绍先秦时期巴人、巴国文化的大众历史著作,书写了巴国跌宕起伏的史诗。 本书探讨了巴人的起源,挖掘了史料文献中廪君巴人的故事,以考古发现为实物支撑,认为廪君巴人从清江流域时代开始,沿长江西行,最终建立了强大的巴国。巴人与楚人的关系尤为复杂,时而联盟,时而对抗,然而,随着秦国的崛起和统一战争的爆发,巴国最终被秦所灭,其历史也随之终结。 但是,巴人的文化——图腾崇拜、巫术活动、歌舞艺术,仍如璀璨明星,闪耀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之中。
|
| 關於作者: |
白九江,考古学家,1974年出生。四川省华蓥市人,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专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院长,文博研究馆员。 白九江深耕西南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数十年,长期从事三峡考古、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巫山大溪遗址等30项田野考古项目,撰写考古报告40余篇,独著、合作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各类研究论文50余篇,曾两次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
|
| 目錄:
|
自序
第一章 巴人之源
起源神话
清江的发现
香炉石的答案
空穴来风
第二章 图腾故事
“巴”的秘密
巴蛇吞象
谁创造了文明
出走的部落
大一统的图腾
第三章 巫风烈烈
极乐世界
国王与巫师
巫风烈烈
占卜、祭祀与人牲
第四章 巴国春秋
巴国迷踪
烽火巴国
西行的脚步
楚风西渐
迷失的王朝
第五章 神秘文化
兵戈巴人
渡魂之舟
神秘的图符
巴渝歌舞
|
| 內容試閱:
|
巴文化乃重庆文化之根脉所系。在中国多元一体文明与中华民族的演进历程中,巴文化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徐中舒、蒙文通、邓少琴、童恩正、任乃强、董其祥等老一辈文史与文物工作者,为巴史与巴文化研究筑牢根基,那是巴文化探索的黄金时代,孕育了一大批值得后学反复研读的皇皇论著。宋治民、孙华、段渝、杨铭、管维良等学者接力耕耘,将巴文化研究推向纵深,尤其结合考古新发现推出一批力作,使巴文化研究从文献主导转向史物互证的新境地。 近年,笔者亦潜心于巴文化考索,结集而成《文献?文物?文明:巴文化考古探索》。学术研究是巴文化传承的基石,亦是其他转化工作的前提,但笔者在长期学术实践中深切感到,学术研究在普及历史文化、回应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仍存显著隔阂。特别是巴文化这类专精而小众的领域,一篇论文、一部专著能得数百人潜心品读已属幸事,其社会影响力更是晨星寥落。 科学普及与学术研究同等重要,于历史文化领域尤甚。自然科学借由转化为社会所需之产品,直接或间接实现知识普惠;而历史文化若不主动走向大众、转化成果(如化作影视佳作),便难入大众视野,学术研究亦失却了时代价值。当下巴文化领域,除零星偶发的单点普及外,系统化的科普著作寥寥无几。此等境况的成因,既关乎学界对科普的轻忽,亦与社会关注度不足相关。 近二十年前,笔者应重庆出版社之邀,撰成《巴人寻根 —— 巴人、巴国与巴文化》《巴盐与盐巴:三峡古代盐业》两本小书。拙著问世后,于当时受部分读者青睐,很快就售罄。忆及所在单位曾购近千册,亦很快被索领一空。笔者当时愿撰此书,一则认为历史考古的科普与研究本是并重,专业构建的知识体系若不能化作大众可读之文,学术意义便失却大半;二则深知通俗之作亦是文化传承的要途,唯有将成果熔铸为社会共有的历史记忆,让世人知所来、明所去,涵养区域社会的共同文化语境,使历史共识与认同一脉相承,方能让学术研究彰显时代价值,让悠远历史之光映照更远的未来。 2004 年,重庆出版社有意重刊这两部拙作。此次再版,一者易名为《巴国春秋》《巴与盐》;二者增补近年收集或绘制的新图;三者调整版式。两书责编屡次嘱我修订内容,然笔者既担巫山大溪、丰都玉溪坪两部考古报告的编撰,日常冗务又耗去多半光阴,终未能抽暇润色。此外,《巴国春秋》部分内容与现今学术见解已有部分出入,若要修改,全书恐伤筋动骨。作为学术探索途中的科普读物,笔者以为保留原貌为佳,若读者欲深究巴文化,可参阅前述相关学术专著。 笔者对《巴与盐》的见解无大变动,而《巴国春秋》有几处需稍作补充。其一,巴人起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山海经》载巴人 “始祖” 世系,至 后照“始为巴人”,《后汉书》巴务相则当为廪君巴人之 “始君”,与此书观点略异。其二,早期巴文明方面。近年笔者曾撰文论证汉中城固、洋县一带为商代巴人政治中心,此说学界多有认同,书中未及详述。其三,巴人支系,笔者近年提出可分两大支:板楯蛮活跃于嘉陵江流域与渝西长江流域,廪君蛮活动在三峡、鄂西南及湘西北,二者物质文化主体相近,亦有细微分野,书中未详论,甚至有含混之处。其四,巴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关联,本书观点属阶段性认识,随着新考古发现与测年成果公布,应做局部修正。但总体而言,四川盆地东部以尖底、圜底陶器为特征的考古文化西传,促成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转型;进入十二桥文化后,三星堆城址的贵族与神职人员才大规模引入并铸造青铜器,遗址内 8 个商代晚期铜器埋藏坑(祭祀坑)即属此时。相应地,巴文化在这一阶段乃至更早,当为城洋铜器群的缔造者。当然,书中待修订补充之处尚多,不一一枚举,唯盼有心读者循此脉络深入探究,此书权作引玉之砖。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