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国教育的记忆与重构
》
售價:HK$
704
《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
售價:HK$
602
《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
售價:HK$
383
《
发明与经济增长
》
售價:HK$
454
《
从奥林匹斯山走来:德意志的考古学与爱希腊主义(1750—1970)
》
售價:HK$
653
《
乱世流离三百年:两晋南北朝十二讲(3版)两晋南北朝历史入门读物,东晋仍为皇权政治时代
》
售價:HK$
500
《
中世纪生活图鉴(保命tips:别被蜗牛追杀,更别惹会爆炸的猫!)
》
售價:HK$
449
《
草原帝国
》
售價:HK$
653
編輯推薦:
《语言是如何被学会的》是一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入门读物。
內容簡介:
全书系统梳理了学界核心理论,探讨了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学习机制、记忆系统、关键期效应及常见困难,并结合词汇、语法、阅读、口语等子领域提供科学的学习策略。作者引用了大量实证研究,融入了教学实验与教学实践案例,为语言学习者与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本书并不要求读者预先具备研究方法或理论背景知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试图为外语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对语言认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指导。
關於作者:
高思畅,语言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在上外完成语言测试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语音习得、语言测试。
目錄 :
1 前 言
5 一、语言学习的机制
5 (一)人人都有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10 (二)语言能力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15 (三)语言能力寄生在记忆能力之上
20 (四)语言是 “学得”的
23 (五)刻意练习:学语言就是学技能
27 (六)“Kotodama”不可思议的灵力
33 (七)无交流,不语言
40 (八)神经元的许诺:儿童母语习得
46 二、为什么学语言困难重重
46 (一)母语的 “原罪”
52 (二)关键期
56 (三)发音的僵化
62 (四)语言能力还会退化吗
64 (五)明确学习目标
68 (六)给语言学习者和教师的实用建议
70 三、绕不开的学单词
70 (一)词汇量是阅读能力的脚手架
75 (二)踏踏实实积累词汇量
78 (三)聚沙成塔
81 (四)“他是个很激进的人”
85 (五)二语词汇在我们脑中的 “历险”
89 (六)“无痛”学单词
94 (七)专门学单词
96 (八)在语境中学词
100 (九)学语块
104 (十)实词优先
107 (十一)根据记忆规律学习单词
110 (十二)以考促学
113 (十三)早期学单词的小技巧
115 (十四)词汇学习线路图
121 (十五)给语言学习者和教师的实用建议
126 四、语法,语言大厦中的水泥
126 (一)“上帝造出的这一棵树”
129 (二)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131 (三)你一生的故事
135 (四)儿童是如何学会语法的
136 (五)语感和语法
141 (六)什么样的语法规则可以学
143 (七)不可学的语法规则
144 (八)语法知识在脑中的变化路径
147 (九)如何学语法
149 (十)基于概念导向的语法学习
154 五、语言能力是本能,阅读不是
154 (一)每个单词都懂,但是连到一起却读不懂
157 (二)二语阅读的 “门槛”和 “天花板”
161 (三)边听边读
163 (四)精读和泛读
166 (五)读什么
169 六、口语产出
169 (一)表达流利度与认知流利度
172 (二)说话的心理过程
175 (三)如何衡量口语水平
181 (四)口语产出的基石:口语语法
188 (五)什么是二语口音
193 (六)口音到底要不要紧
195 (七)人类天生就喜欢节奏感吗
199 (八)口语与口才
200 (九)给学习者的建议
205 七、天赋(nature) v.s. 环境(nurture)
205 (一)语言天赋
207 (二)学习者策略
212 (三)优秀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方法调查
219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22 (五)多元文化人格与语言学习
228 (六)女孩子学语言比男孩子更有优势
232 (七)多语者
238 八、 语言课
238 (一)精讲多练
240 (二)教师反馈:为学习者搭一把梯子
243 (三)语言教师需要了解语言习得理论吗
247 (四)为什么语言学习不可取代
250 (五)为什么语言课堂不可取代
253 九、写作:刻意练习
253 (一)言之有物
259 (二)写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262 (三)正在写作的大脑
266 (四)以翻译训练写作
267 (五)从写好句子开始
275 十、致敬语言,致敬巴别塔
275 (一)双语优势
279 (二)过早启蒙外语会带来认知混乱吗
283 (三)道德决策、情感决策的推手
285 (四)“使用武器!”(Use weapons!)
287 (五)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学语言吗
294 (六)科技发展在不断改变人类语言
297 (七)致敬语言,致敬巴别塔
301 参考文献
324 后 记
內容試閱 :
语言能力,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无疑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这项能力在大脑中独自占有一席之地,还是依赖于其他认知能力呢?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具有独立的、独一无二的语言习得机制;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语言能力是普遍认知能力的体现,是我们的大脑通过统计语言信号并模仿这些信号而学会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能力是我们通过和这个世界互动而建立的符号系统,例如婴儿学说话时通过模仿父母、观察实物、识别图片等方式,逐渐建立概念和语言的关系,这表明如果没有与脑外环境的互动,语言便无从构建。
语言,片刻都无法和我们脱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语言能力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在我们的脑中是怎样储存和被提取使用的,这是语言学研究者们孜孜以求的终极问题。那么,第二语言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这是本书更加关心的问题。
第二语言学习和母语学习的过程不同,母语学习的过程伴随着理解概念的认知发展,比如母语者在认识“桌子”这种四条腿支一块板的家具时,同时掌握了其对应的语言说法,如汉语的zhuōzi、英语的table、日语的つくえ,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同时进行。二语学习则是在已经建立的概念系统上重新构建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构建的过程。还有人认为,和母语一样,我们也拥有学习二语的本能。但认知神经科学家发现二语学习和母语习得的大脑物质基础并不相同,学习第二语言的神经机制和记忆机制密切相关(Morgan-Short et al.,2012;Ulman,2004)。
儿童在幼儿期的语言输入是相对贫乏的,但即便认知能力有所损伤,比如有智力障碍、孤独症甚至听力障碍的儿童,在4岁左右都能够熟练使用一门语言,这门语言往往也就是他们的母语。语言是结构复杂、规则烦琐的符号系统,成年人花费十几年可能都无法完全掌握,为什么幼儿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幼儿的认知能力如此之低,却可以掌握语言这样抽象的概念,如果没有天赐的语言能力,怎么说得通呢?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儿童对母语的掌握遵循相同的顺序。大部分儿童在学母语时都经历了相同的语言发展阶段:1岁左右的时候说出第一个词;2.5岁到3岁是语言爆发期,能以指数级增长的速度输出新的词语;3岁到4岁开始产出三字词、短语、句子;4岁左右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5岁开始使用复杂、抽象的词和句子。尽管每个儿童在学习速度上有所差异,有的小孩可能比其他小孩稍微快三五个月,有的小孩稍微慢三五个月,但是他们的发展路径是相似的。而且,这些发展阶段不受所学语种的影响,也就是说,这样的特点不只体现在中国儿童身上,美国、日本、印度等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儿童都具有相同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