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财富的秘密:一部瑞士经济发展史
》
售價:HK$
245

《
猎头游戏(尤·奈斯博邪恶又疯狂的独立作 当昆汀遇上科恩兄弟 改编电影创造挪威票房奇迹)
》
售價:HK$
254

《
全彩速学低压电气电路
》
售價:HK$
347

《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一位天匠,一把壶,一生清景,一代宗师。致敬顾景舟诞辰110周年 顾景舟WEI一正
》
售價:HK$
551

《
非虚构写作课: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
售價:HK$
250

《
治城与治国:组织研究视角下的中国城市治理
》
售價:HK$
551

《
张爱玲 我的后半生 纪念张爱玲逝世30周年
》
售價:HK$
352

《
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 何帆
》
售價:HK$
454
|
| 編輯推薦: |
|
本书在充分了解西方国家(除北美洲、大洋洲国家)藏清代汉学家(传教士)满语研究文献典藏的基础上,采用国内传统的著录体例,按语音字母、会话读本、语法著作、工具辞书和综合教材次第分类,将西方国家所藏满语研究文献纳入统一框架下加以著录研究,不仅可以补足国内收藏的缺失,还可以为近代国外满语语文教育与研究、中西学术和文化交流等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
|
| 內容簡介: |
|
清代是历史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为了解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来华西方汉学家(传教士)编了大量满语研究著述,其珍贵的史料价值为世界瞩目,但国内却没有进行过专门整理且较少研究。本书作者以书目叙录和原文翻译的形式,呈现散藏于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梵蒂冈)和丹麦等国家各个机构的西方满语研究著述文献,理清其来源、总述其现状并考证其在中国与西方各国传播利用情况。书末附“索引”数篇,以便查阅。
|
| 關於作者: |
|
王敌非,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所、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项目首席专家。现为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满通古斯语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满语文及满文文献(档案)相关问题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项目各1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
| 目錄:
|
序
导言
凡例
第一章 语音字母
第二章 会话读本
第三章 语法著作
第四章 字典词典
第五章 综合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中
汉文题名索引
西文题名索引
俄文题名索引
相关人名索引
后记
|
| 內容試閱:
|
清代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最为密切的时期。语言(方言)的多样性证明着文化的多元性。清代前期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相互融合的时期。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批西方汉学家、耶稣会士和科考队通过各种方式将所获的中国文献与文物携带回本国。2023年5月,英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潜光藏耀的世纪”(China’s Hidden History)专题展览,旨在通过流失在海外的文献与文物展示18世纪末(1796年)至20世纪初(1912年)百余年的中国历史。展品中较为瞩目的是乾隆年间合璧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和黄千人(1694-1771)原绘并完成于1800年前后的《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御制五体清文鉴》展览页自上至下以满文、藏文、察合台文、蒙古文和汉文介绍“红焦饼”和“葡萄糖缠”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点心,旁边配有汉语“沙琪玛”、满语sacima、藏语mkhur srab dmar po、蒙古语ěab?imal和维吾尔语sanjima nan,朗诵“糖缠”的录音;《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旁配有汉语普通话、吴方言、粤方言和满语所做的背景陈述。如此多文种合璧词典和完整地图的具体数量不得而知,但我坚信这两种中国文献的编撰水平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献与文物历来备受国外学界重视,相关研究早已系统深入,且随着其数量种类的持续增多,各类专业系统的书目亦相继涌现。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对此了解明显不足且未将此类“文献整理”视作“学术研究”。就民族语文而言,学界始终未能清晰了解清代时期的西方国家对于满语研究的整体状况。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王敌非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充分了解海外满文文献典藏及满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撰写了《清代西方满语研究著述叙录》。
《清代西方满语研究著述叙录》著录文献61种,几乎囊括了清代时期的西方国家所有关于满语研究的著作,其中大多是未可公开获取的资源。这批文献多为书有满文、蒙古文、藏文、察合台文等民族文字和英文、俄文、法文、拉丁文、德文、意大利文等西方文字的手稿,许多外国文字为当时盛行的哥特体、库伦特体、花体字。尽管有当今 ChatGPT、Copilot、Gemini、Groq和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在文本理解、翻译和生成方面的辅助,外语母语学习者在面对这些文字时也往往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文献整理者具有数年多种语言文字的积累。敌非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具有扎实的语言学和文献学功底,擅长以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古典文献,近年来多从清代满文文献西传欧洲的角度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成果甚丰。基础语料与原始文献的获取极其困难,敌非走访了欧洲20余国的多家收藏机构,时值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各个国家、机构的访问规定不尽相同,为此书的完成带来了极大挑战。 我是满族后裔却不懂满语,但一直很感兴趣。2018年,敌非来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所访学,我们相识成为挚友并合作探讨清代满族双语化进程、语言态度转变及二语(多语)习得问题。《清代西方满语研究著述叙录》的出版不仅可填补国内西方满语研究空白,而且在为学界提供海外中国相关成果研究范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中外语言和文献的系统研究。敌非还有海外汉学(满学)及相关语言文献系列研究计划,我和学界同仁共同期待他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
李嵬(Li Wei) 2025年2月18日 于伦敦大学学院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起源于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马可波罗游记》使西方对中国有了自由繁荣的第一印象(赵继明、伦贝,1998),但却鲜有中国语言文化的记载。1553年,为了适应经商需要以推动贸易发展,葡萄牙派来方济各·沙勿略(S.Franciscus Xaverius,1506-1552)等学习中国语言。范礼安(Alexandre Valignani,1538-1606)确定远东传教路线后,安排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赴中国学习汉语。罗明坚强调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回国后其在华的工作交由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一1610)负责。利玛窦深谙中国语言文化与历史习俗,提出了一条尊重儒家文化的传教路线(何寅、许光华,2002:76),获得巨大成功。来华汉学家(传教士)通过翻译中文书籍作为教材,并成立教学机构潜心研习中国语言以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仁夫、魏维贤、王立礼,2004)。 中国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6世纪伊始,中国与西方在文献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兴趣。他们开始大量翻译中国文献以不断增进对东方文明的了解(谢和耐,1993)。西方对中国语言的研究始于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 Dicionário Português-Chinês)、卫匡国( Martino Martini1614-1661)《中国文法》(Grammatica Sinica)和比丘林(H.ЯБa9ypn,1777-1853《汉文启蒙》(KuraйckaЯ Гapmmarnka)等。西方语言多为屈折语,文字多为拼音文字;满语为黏着语,满文为拼音文字。对于来华西方学者而言,满语文与汉语文同为外国语文,相对于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满语较容易掌握;相对于以形声字为主的汉文,满文更为直接。因此西方汉学(满学)研究离不开且更加重视满语文的学习与研究(徐均平,1992: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