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39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347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296

《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第二辑 套装全4册 波兰国家版 原版引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推荐用书
》
售價:HK$
1173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1219

《
成人口腔正畸学 第2版
》
售價:HK$
3050

《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
售價:HK$
806

《
幸福教室的密码:一位优秀班主任的行走与思考
》
售價:HK$
306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集中整理和勘校了现存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档案资料室的“历年宝山县学事一览”(上海公益印刷厂暨光华印刷所印制,非卖品)等原始档案,结合清末民初宝山本地乡绅袁希涛、王钟琦、吴邦珍、徐之桢、龚炽昌等人编纂的《光绪宝山县志》《宝山县续志》《宝山县再续志》《宝山共和杂志》等历史文献,将宝山县历年学事档案中收录的“经费”“函牍”“私塾”“学堂”“章程”“简表”“视学日记”等分门别类进行勘校整理。书中第一章概述宝山县学事档案的内容和分类,列举经过勘校的若干重要文献档案;第二章至第七章则在各类档案基础上,对宝山县在改良私塾、培养塾师、规范治理小学堂、创办师范传习所,以及组建阅报社团、推广社会宣讲活动等多项工作,进行专章论述,以揭示清末新教育改革的种种面相,进而分析和总结地方学务机构在推动教育体制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及经验。
|
| 關於作者: |
|
高俊,陕西汉中人。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复旦大学专门史专业。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后。2009-2010年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2015-2016年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访问学者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访问教授。2009年6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2015年起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当代史研究室研究员。
|
| 目錄:
|
引 言1
第一章 文献撷要4
一、经费4
二、函牍21
三、日记38
第二章 初等教育兴起88
一、小学堂建设88
二、省级学务管理92
三、直隶经验推广96
第三章 学务管理体系107
一、地方教育社团107
二、学区划分及人事架构111
第四章 改良私塾128
一、改良团体的组建128
二、改良步骤133
三、师范传习所149
第五章 规范小学堂160
一、学堂普查160
二、课程表·教科书·教授法179
三、兵式体操与学堂乐歌205
第六章 社会教育217
一、半日学校220
二、阅报及宣讲活动235
第七章 地方教育行政体制252
一、劝学所与教育会之关系252
二、地方自治与劝学所改组260
余 论276
参考文献278
|
| 內容試閱:
|
自壬寅、癸卯学制酝酿之初,教育改革始终是清末新政的荦荦大者。学部成立后为加快初等教育的普及,曾多次咨行各省,并在地方上推广劝学所制度以统筹和规划地方学务建设。近年来有关清末教育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央及省一级,对于地方州县层面的学务活动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地方档案的阙失。笔者近年来走访了许多地方县市档案馆,查阅过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目力所及,尚未发现一个地方能像清末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这样完整地将本县学务活动详细辑录在案者。
清末宝山县是江苏省的教育模范县,省视学曾多次来宝山县实地考察,而主持宝山县学务活动的本地人士许多后来成为教育界的翘楚,如民国初年出任教育次长并代行总长职务的袁希涛,宝山经验也因之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难能可贵的是,宝山县劝学所及教育会在督导地方学建设之余,还将该县历年“学事一览”活动以编年形式进行编纂,这些珍贵的学务活动档案对于研究清末民初的地方教育,乃至清末新政均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清末上海县及其临近各厅县,若以教育成就而言,上海县无疑为执牛耳者。据研究者统计,清末上海以一县之地设有普通小学堂约230余所,远远超过了部章关于兴学初期初等小学堂至少大县设3所、小县设2所、大镇设1所的规定,而在校学生人数更是冠于全国,1910年,上海县劝学所曾对境内学堂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年上海全县各类新式学堂的在学学生约有一万三千多人。据此推算,清末上海县培养的学生人数至少超过10万名。这一成绩不只让一些教育水平不够发达的地方望尘莫及,即便是新教育起步较早的州县也相形见绌。但是,考察清末上海地区的教育经验,上海县却并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众所周知,上海县地接法租界、公共租界,晚清以来,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汇聚上海,在上海县创设学堂者除本地人士外,外国传教士、医生、洋商买办等,所在多有。上海县的教育经验掺入了过多的外来元素。
清末上海地区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宝山、川沙、嘉定、南汇、松江等地,新式教育的起步也较其他地方为早。由于地利因素,新政时期,许多新知识分子及留日学生盘桓于此,与李平书、袁希涛、袁希洛、黄炎培、钱淦、顾忠宣等热衷教育及自治运动的本地人士联络密切。其中,袁氏兄弟长年致力于家乡宝山县的地方建设,袁希涛创设了宝山县第一个学务机构———学务公所,学部在全国推行劝学所制度当年,其主持将宝山县学务公所改组为本县劝学所,并推荐助手担任总董一职。民国初年,袁希涛被任命为次长,稍后又代理总长职务。袁希洛是同盟会元老,组建了宝山县第一个教育会组织,辛亥革命后,其作为江苏省代表,赴南京参与选举临时大总统,又在孙中山就职仪式上代表全体国民为其授印。由于地方绅士积极参与,宝山县初等教育的推广颇见成效,当年的小学堂中走出了潘光旦等一批本地俊彦。长期从事晚清社会史研究的杨立强教授,对于宝山县与上海县的关系有过非常精辟的总结:“上海县创立了什么机构、团体,举办了什么活动,宝山县也设立相应的机构、团体,开展相应的活动,有一些甚至名称都一样。上海县行动在前,宝山县蹑踵于后,两者大致有数月到一年的时间差。”
本书是笔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书中集中整理和勘校了现存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档案资料室的“历年宝山县学事一览”(上海公益印刷厂暨光华印刷所印制,非卖品)等原始档案,结合清末民初宝山本地乡绅袁希涛、王钟琦、吴邦珍、徐之桢、龚炽昌等人编纂的《光绪宝山县志》《宝山县续志》《宝山县再续志》《宝山共和杂志》等历史文献,将宝山县历年学事档案中收录的“经费”“函牍”“私塾”“学堂”“章程”“简表”“视学日记”等分门别类进行勘校整理。书中第一章概述宝山县学事档案的内容和分类,列举经过勘校的若干重要文献资料;第二章至第七章则在各类档案基础上,对宝山县在改良私塾、培养塾师、规范治理小学堂、创办师范传习所,以及组建阅报社团、推广社会宣讲活动等多项工作,进行专章论述,以揭示清末新教育改革的种种面相,进而分析总结地方学务机构在推动教育体制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及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