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418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1520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449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857
《
去看看!我们的世界自然遗产(全5册)
》
售價:HK$
490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1422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347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398
編輯推薦:
1947年暑期,费孝通收到《世纪评论》周刊主编张纯明为该刊长期撰稿的邀约,盛情难却之下,他决定以“杂话乡土社会”为总题,大胆地将自己的思想草稿先行公之于世,先后共发表14篇文章。其后,费孝通据此为基础写就《乡土中国》,此书已成为社会学经典,长盛不衰。可以说,《杂话乡土社会》是“最早的乡土中国”。 为纪念费孝通诞辰115周年暨逝世20周年,商务印数馆特推出《杂话乡土社会》。本书经严谨学术校勘,尽力呈现最初刊载文本。此外,还新增中国社会学史学者吕文浩所作导读、青年社会学家杨清媚译校的美国学者雷蒙菲尔德所著《乡土社会》。北大社会学系周飞舟、渠敬东教授撰写推荐语。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跨越78年的学术对话。阅读《杂话乡土社会》,无疑会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乡土中国》的思想内涵增添新的维度,也将为我们理解费孝通这位伟大的学者提供更为鲜活的资料。
內容簡介:
本书围绕中国乡村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会”的特征,通过对乡土伦理、人伦关系、乡村组织结构和文化传承机制的分析,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运作模式。 首先,费孝通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典型的“乡土性”。乡村是一个以土地为中心、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以“亲疏”为轴心的“差序格局”。费孝通将这种社会描述为礼治社会,社会的规范和价值主要依赖于人伦关系的维系,而非法治或契约。乡土社会中,人伦不仅是社会的行为准则,更是调解人际冲突、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书中还探讨了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传播以及乡村社会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过程。费孝通指出,乡村里的“文盲文化”并非全然落后,其形成有着自身的合理性和适应性。最后,费孝通还探讨了乡土社会中强烈的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是乡村社会能够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乡村社会的许多习俗将经历深刻的变迁。
關於作者:
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Peasant Life in China)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本土社会研究的范式。 费孝通主张“从实求知”,长期深入中国基层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其研究聚焦于乡土社会结构、文化变迁、民族关系等领域,代表作包括《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作为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关键推动者,费孝通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被国际学界公认为将人类学本土化并赋予社会学鲜明中国视角的学术巨匠。
目錄 :
从《杂话乡土社会》到《乡土中国》(代序)吕文浩
熟人里长大的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所谓家庭中心说
差序的格局
论私
道德在私人间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大家庭”还是“小家族”
男女有别
血缘和地缘
附录
乡土社会
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著 杨清媚 译校
內容試閱 :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作为一部享有盛名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以中国社会的经验事实具体解释了乡土社会的特征,也是作者从理论上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创获。追溯该书的写作过程,不难发现,《乡土中国》并不是作者按照学术专著的体例一次完成的,而是来源于14篇连载于《世纪评论》周刊的《杂话乡土社会》专栏文章。这一系列文章是1947年秋季学期费孝通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部分内容。 费孝通为什么要以“杂话”的形式来进行学术上的探险?《杂话乡土社会》中“乡土社会”的概念从何而来?专栏文章和据之整理而成的《乡土中国》在文本上有什么差异,其背后的考虑是什么,其中一以贯之的关键概念有哪些思想背景和来源?当下重新回到《杂话乡土社会》的必要性何在?这是本文试图说明的一些问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社会的特性是怎么样的呢?我想在本刊上联续的写几篇文章来答覆这问题。要了解我们当前很多复杂而混乱的难题,对这基层社会有一点分析,似乎是很有帮忙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接触边缘上发生了又是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是用得很好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是离不了泥土的,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也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就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了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在乡下,“土” 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包好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我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