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398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HK$
301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HK$
305

《
DK草药大百科
》
售價:HK$
1367

《
甲骨文丛书·英国人在印度:三百年社会史
》
售價:HK$
806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250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653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1010
|
| 編輯推薦: |
|
国内目前尚无一套民族古文字文献选读,此套丛书的编写尚属首次,开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选读之先例。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共25课,每课包括文献说明和图版,课文(包括西双版纳老傣文、国际音标和汉文直译),课文意译,注释,练习及思考题和生词表六个部分。课文皆来自傣文著名文献或某一题材代表作,每篇文献选读大约700-800个音节。内容囊括傣语语音知识、傣族民歌、诗歌、寓言故事、佛经、医学著作等各类书籍,文献材料可谓全面,丰富了读者对傣语及傣族文献、历史等的了解。本书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及学术研究者学习使用,培养其对文献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
| 關於作者: |
戴红亮,汉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傣族文献和语言政策研究,出版《基于语料库的现代傣语词汇研究》《傣族文献〈维先达腊)词汇研究》等五部专著;在《民族语文》等杂志上发表60余篇论文;撰写20余篇咨政报告。
岩温溜,傣族,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为西双版纳傣语,在校期间参与多项社会实践与创新项目。
|
| 目錄:
|
第一章 西双版纳傣语文
第二章 历史文献选读
第三章 诗歌文献选读
第四章 文论古籍选读
第五章 民间故事选读
第六章 医药古籍选读
第七章 法律文献选读
第八章 本生故事文献选读
第九章 经书和天文文献选读
参考文献
后记
|
| 內容試閱: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学互鉴,相互融通,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铸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书面古籍和口耳相传的口碑文献。作为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古籍真实记录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全面再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宝库,是学习掌握民族古文字的重要载体,是研究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历程的第一手资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碑刻铭文及口头传承资料等。其时间范畴的下限原则上与汉文古籍相同,以1911年为限,但考虑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特点和古籍的存世差异,其下限可适当延伸至1949年。少数民族古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即用民族文字记录的古籍。它是民族古籍的重点部分,也是民族古籍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第二部分,用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内容的古籍。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历来受到各王朝和文人墨客的关注。无论正史或野史,大都或多或少有涉及少数民族的内容,可弥补民族文字古籍的不足,也可相互印证,扩大文献视野。第三部分,少数民族口碑文献。有的民族在历史上没有创制文字,他们以口传形式来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其实,从产生的规律来看,古籍的形成经历了从口述到书面的发展过程,记录口传资料并收录于历史文献本来就是古籍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比如,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就整理了很多口述资料。这些口碑文献大都可以追溯到相关民族的起源、早期历史和最初的宗教信仰、原始的文学形式等,是民族古籍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我国古代各民族创造的文字总数不少于30种。这30余种民族古文字从形式来看,主要有四类:一是象形文字,如东巴文、尔苏沙巴文;二是音节文字,如哥巴文、彝文;三是字母文字,如吐火罗文、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如尼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察合台文、古藏文、八思巴文、傣文等十多种文字;四是汉字系民族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水文、方块壮字、方块白文、方块侗文、方块布依文、方块哈尼文、方块苗文、方块瑶文等。各民族都用上述古文字创作、记录、翻译了大量古籍。
我国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民族文字保留下来的民族古籍,是历史的记录。如汉文史籍记载的《敕勒歌》虽无原始语言记载,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汉译文,至今仍脍炙人口。很多人不知道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原始剧本,很多人更不知道回鹘文《真理的入门》、古彝文《宇宙人文论》向人们展现了古代先哲对真理、宇宙的认识和看法。民族古籍也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科技、医学、民俗、语言、文字等各方面,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总体系。如《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英雄史诗弥补了汉文典籍中没有史诗的缺憾,可与《荷马史诗》媲美。民族古籍中也有很多关于各民族医疗实践的记载和总结,如藏医、蒙医、苗医、维医等埯,它们都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和分支。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我国边疆地区,其古籍对于这些地区人文、地理、民俗、宗教等方面的记载弥足珍贵,如《大唐西域记》《交州外域志》《蒙古秘史》《青史》《红史》《白史》《王统世系明鉴》《满文老档》等,记载了各民族居住区的多学科知识。
保护、整理、研究民族古籍,挖掘其优秀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可以更好地丰富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同时,民族古籍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保护民族古籍,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同语支的语言还有壮语、布依语、以及国外的泰语、老挝语、掸语、侬语、岱语、白傣语、黑傣语等语言,它们与侗语、水语、毛南语、仡佬语和黎语等语言组成壮侗语族。其中傣语与泰语、老挝语等同属壮傣语支西南次语支,它们的语音、词汇、语法相似度更明显。
傣语没有形成民族共同语,只有几种方言。一般认为傣语有两个方言,即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也有学者将傣语划分为四种方言,即德宏方言、西双版纳方言、红金方言和金平方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