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星鱼
》
售價:HK$
407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255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959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551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913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407

《
四海车书总会同: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653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347
|
| 編輯推薦: |
如果对近年来欧盟政策讨论中的核心话语做一个词频统计的话,欧洲战略自主(European Strategic Autonomy)可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然而,战略自主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寻求独立于美国的“第三极”地位,还是在跨大西洋框架内扮演更强大、更负责任的“欧洲支柱”?其目标是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欧洲堡垒”,还是在全球化时代追求一种“开放条件下的韧性与影响力”?欧盟为何在当前历史节点如此执着地强调战略自主?其背后的根本驱动力,是外部环境剧变带来的被动反应,还是内部发展逻辑演进的内在需求?
基于对上述根本性问题的关切,本书从历史的纵深、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广度,全面考察欧洲战略自主的历史演变、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及其面临的内外挑战与未来前景。通过对“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以及“如何自主”这三大核心问题的追问,本书力图为理解欧洲在全球变局中的角色定位、战略抉择及其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潜在影响,提供一些初步的解读。
|
| 內容簡介: |
如果对近年来欧盟政策讨论中的核心话语做一个词频统计的话,欧洲战略自主(European Strategic Autonomy)可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然而,战略自主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寻求独立于美国的“第三极”地位,还是在跨大西洋框架内扮演更强大、更负责任的“欧洲支柱”?其目标是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欧洲堡垒”,还是在全球化时代追求一种“开放条件下的韧性与影响力”?欧盟为何在当前历史节点如此执着地强调战略自主?其背后的根本驱动力,是外部环境剧变带来的被动反应,还是内部发展逻辑演进的内在需求?
基于对上述根本性问题的关切,本书从历史的纵深、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广度,全面考察欧洲战略自主的历史演变、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及其面临的内外挑战与未来前景。通过对“何为自主”“为何自主”以及“如何自主”这三大核心问题的追问,本书力图为理解欧洲在全球变局中的角色定位、战略抉择及其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潜在影响,提供一些初步的解读。
|
| 目錄:
|
丛书总序
序一
序二
导论
一、为何讨论欧洲战略自主
二、何为战略自主
三、为何追求战略自主
四、如何实现战略自主
五、本书主要贡献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欧洲战略自主:历史视角
一、戴高乐主义与欧洲战略自主
二、新东方政策与欧洲战略自主
三、冷战后的欧洲战略自主讨论
第二章 欧洲战略自主:理论视角
一、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欧洲战略自主:从拒绝权力到拥抱权力
二、自由主义视角下的欧洲战略自主:从相互依赖到去风险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欧洲战略自主:从规范性力量到地缘政治力量
第三章 欧洲战略自主:成员国视角
一、法国与欧洲战略自主:积极倡导者
二、德国与欧洲战略自主:谨慎支持者
三、波兰与欧洲战略自主:谨慎怀疑者
第四章 欧洲战略自主:跨大西洋视角
一、“大西洋主义”与“欧洲主义”之争
二、跨大西洋关系变化与欧洲战略自主诉求
三、美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认知与政策立场
四、小结
第五章欧洲战略自主实践:欧盟安全与防务政策
一、欧盟防务自主的动因与考量
二、欧盟防务自主实践:从责任考量到对冲考量
三、欧盟防务产业战略
四、欧盟防务自主的前景
第六章 欧洲战略自主实践:欧盟贸易政策
一、“开放性战略自主”理念
二、“开放性战略自主主”的欧盟贸易政策
三、“开放性战略自主”下的欧盟自主工具
四、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的问题与挑战
第七章 欧洲战略自主实践:欧盟技术产业政策
一、技术主权概念的兴起与欧盟技术主权现状
二、欧盟技术主权的实践
三、欧盟“技术主权”的前景与挑战
第八章 欧洲战略自主实践:欧盟能源政策
一、欧盟追求能源自主的动因
二、欧盟能源自主的实践
三、欧盟能源自主前景与挑战
四、对欧盟实施能源自主的展望
第九章 欧洲战略自主的限度与挑战
一、成员国层面:政治分歧与战略不协调
二、欧盟层面:决策困境与领导力缺失
三、国际层面:地缘政治与相互依赖的现实
结论
一、多重视角下的欧洲战略自主
二、欧洲战略自主:中国视角下的批判与反思
三、未来研究议程与方向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內容試閱:
|
100 年前欧洲是世界的中心。之后欧洲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又成为冷战的主战场。与此同时,在二战的废墟上欧洲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国家间一体化进程。欧洲由此不仅遏制了其实力衰落的势头,而且发展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世界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欧洲正在经历战后80年来最深刻的变化。目前,欧洲又处于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是自主还是依赖,是联合还是分裂,是孤立还是合作?
经常有人会问,欧洲或者欧盟是如何看待当前世界大变局的?它准备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事实上,欧洲国家以及欧盟领导人对世界发生的变化已经发表了很多看法。不仅是政治家,欧洲的战略家和思想家也参与关于世界变化以及欧洲如何应对的大讨论。
面对全球变局,尽管欧洲的观点比较多元、复杂,但多数欧洲人认为,现有的国际秩序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人认为,当前的世界大变局是30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冷战结束以来形成的国际秩序已经或即将结束。有些人认为是80年未有之大变局,即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秩序正在改变。还有人认为是300年甚至500年未有之大变局,即欧洲和西方主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终结。
虽然欧洲人对原有的国际秩序究竟指什么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变化的趋势是有共识的。欧洲各国普遍认为,取而代之的将是多极化,并且承认多极化不可阻挡,这一点与美国不同。2025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发表的主题报告,就是以“多极化时代已然到来”为题目的。该报告提出“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由多极化塑造的世界”。报告认为,现在的多极化不仅表现为全球权力向更多行为体转移,而且表现为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分化的加剧。
欧洲人对多极化的后果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多极化会削弱多边主义,导致世界陷入无序。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前高级代表博雷利曾表示,多极化越多,多边主义越少。而前文提到的慕安会主题报告预测,在一个处于“多极化进程”之中的世界,“更多国家都在争夺影响力”,国际秩序的未来前景可能要“混乱得多”。欧洲各界普遍对特朗普重新执政以来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十分不满,但也有一些欧洲人对新兴经济体的多极化主张存在疑虑。
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多极化的后果充满担忧,多极化只是他们不得不接受和面对的一个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准备如何应对?2025年5 月2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被授予查理曼奖的典礼上说:“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在这个10年将出现。如果我们不想简单地接受其将给欧洲和世界带来的后果,我们就必须塑造这个新秩序。历史不会原谅优柔寡断或拖延。我们的使命是让欧洲独立。”显然,冯德莱恩所说的塑造新秩序,指的就是实现欧洲的独立自主。
法国总统马克龙无疑是欧洲战略自主的大力倡导者和推动者。2024年初,他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2024年对欧洲人来说将是关键的一年。我们必须证明,无论美国发生什么,我们都可以更加引人注目,作出更多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