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部落:文化本能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
售價:HK$
403
《
匹配
》
售價:HK$
403
《
ETF投资 低利率时代财富进阶必修课(普通人躺赢的投资方法,领先一步学会ETF投资,早日赢得财富自由
》
售價:HK$
352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500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285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39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28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254
編輯推薦:
本书内容涵盖网络新媒体技术原理与应用,像内容生产型技术中的大数据分析、传播渠道型技术中的 5G 与物联网、用户感知型技术中的 VR/AR;还涉及内容生产的思维与流程,包括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的实践方法,以及 UGC、PGC、PUGC、AIGC 四种内容创作模式的对比。同时,对元宇宙、生成式 AI 等前沿领域的探讨,更让本书具备前瞻性,助力读者紧跟行业潮流,构建完整的网络与新媒体知识体系。
內容簡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网络新媒体的理论、技术、应用及社会影响。阐释网络的结构、技术、关系、渠道四重定义,及新媒体的创新性、交互性等特征与整合传播、舆论监督等功能。解析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用户感知三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了注意力、影响力、连接力等价值理念,用户、产品、连接、智造四种生产思维,及短视频、移动音频等多元产品形态。
本书深入分析了平台型媒体运营、网络公共空间交往及生成式 AI 平台对用户认知的影响。从权利主体、网络节点、算法推荐三视角,揭示用户从受众到产消者的转变及面临的隐私、算法规训等挑战。此外,本书还涉及网络新媒体经济模式、治理问题及虚拟社会、量子传媒等前沿趋势,展现学科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關於作者:
杨婷,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本,主持及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 重庆市品牌学会理事,重庆市侨青会常务理事。曾挂职重庆晚报新媒体中心主任助理,曾担任重庆市宣传部新闻评阅小组评阅;挂职市委宣传部。
董紫薇,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2016年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2016~2021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传媒经济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体融合、视听传播、智能传播。
目錄 :
第一章? 网络新媒体理论 / 001
第一节? 网络概述 / 002
第二节? 新媒体概述 / 017
第三节? 网络新媒体系统概述 / 028
第二章? 网络新媒体技术 / 035
第一节? 内容生产型技术 / 035
第二节? 传播渠道型技术 / 061
第三节? 用户感知型技术 / 074
第三章? 网络新媒体内容 / 088
第一节? 网络新媒体内容的价值理念 / 088
第二节? 网络新媒体内容的生产 / 099
第三节? 网络新媒体内容的产品形态 / 126
第四章? 网络新媒体渠道 / 143
第一节? 平台型媒体与账号运营 / 143
第二节? 网络公共空间与社会交往 / 162
第三节? 生成式 AI 平台与认知传播 / 175第五章? 网络新媒体用户 / 184
第一节? 作为权力主体的用户 / 185
第二节? 作为网络节点的用户 / 204
第三节? 算法推荐下的用户 / 224
第六章? 网络新媒体经济 / 242
第一节? 网络新媒体经济概述 / 242
第二节? 网络新媒体经济的全新模式 / 259
第三节? 网络新媒体经济的数智发展 / 276
第七章? 网络新媒体治理 / 300
第一节? 网络新媒体带来的社会问题 / 300
第二节? 网络新媒体的治理与应对手段 / 325
第八章? 网络新媒体前沿 / 355
第一节? 媒介化环境:虚拟社会 / 356
第二节? 媒介:量子传媒 / 363
第三节? 人:赛博格与仿生人 / 365
第四节? 内容:ChatGPT 与强人工智能 / 374
內容試閱 :
网络是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在1999年之前,人们一般认为网络的结构是随机的。但随着Barabasi和Watts在1999年分别发现了网络的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并分别在世界著名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之后,人们才认识到网络的复杂性,[ 张兵.关系,网络与知识流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现代社会中,“网络”无处不在。在媒体领域里,“网络”首先指的是“信息网络”,是由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连接在一起的系统。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一、网络的定义
(一)网络是一种结构
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皆由若干粒子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用结构的视角去思考事物和问题,会让我们看得更加全面、清晰。网络一词最初的意义就是任何事物的集合,其中某些“事物对”由“连接”关联起来,这个彼此连接的事物对,组成了一种网络状结构,即网络。在不同领域下事物对连接起来的网络状结构有所不同。例如,经济结构中包括分配结构、交换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等多个重要子结构,而社会结构则包括群体数量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等多个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
(二)网络是一种技术
从技术层面讲,网络其实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出现以后,它的发展速度与应用的广泛程度十分惊人。纵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诞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当时,人们将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网络的雏形;(2)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3)互联互通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守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4)高速网络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因特网(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典型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因特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是一个军用研究系统,后来才逐渐发展成连接大学及高等院校计算机的学术系统,现在更是发展成覆盖150多个国家的开放型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许多服务商。
虽然网络类型的划分标准各种各样,但是从地理范围划分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通用网络划分标准。按这种标准可以把各种网络类型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局域网一般来说只能是一个较小区域内,城域网是不同地区的网络互联,不过在此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的网络划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地理范围的区分,只能是一个定性的概念。下面简要介绍几种计算机网络。
1.局域网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通常我们常见的“LAN”就是指局域网,这是我们最常见、应用最广的一种网络。局域网随着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普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局域网,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局域网。所谓局域网,就是在局部地区范围内的网络,它所覆盖的地区范围较小。局域网在计算机数量配置上没有太多的限制,少的可以只有两台,多的可达几百台。在企业局域网中,工作站的数量通常在几十到两百台次左右。网络所涉及的地理距离一般来说可以是几米至10公里以内。局域网一般位于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单位内,不存在寻址问题,不包括网络层的应用。这种网络的特点就是:连接范围窄、用户数少、配置容易、连接速率高。
2.城域网
城域网示意图(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这种网络一般来说是在一个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区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这种网络的连接距离可以达到10-100公里。MAN与LAN相比扩展的距离更长,连接的计算机数量更多,在地理范围上可以说是LAN网络的延伸。在一个大型城市或都市地区,一个MAN网络通常连接着多个LAN网络。如连接政府机构的LAN、医院的LAN、电信的LAN、公司企业的LAN等等。由于光纤连接的引入,使MAN中高速的LAN互连成为可能。
城域网的特点主要有:(1)传输速度快。城域网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00M、1000M;(2)投入也非常少且简单。用户只需将光纤、网线进行适当连接,并简单配置用户网卡或路由器的相关参数即可接入宽带城域网。安装过程和以前的电话一样,只不过网线代替了电话线,电脑代替了电话机;(3)技术先进。城域网在技术上为用户提供了高度安全的服务保障。
3.广域网
广域网示意图(Wide Area Network,WAN)这种网络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范围比城域网(MAN)更广,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间的LAN或者MAN网络互联,地理范围可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因为距离较远,信息衰减比较严重,所以这种网络一般是要租用专线,通过IMP(接口信息处理)协议和线路连接起来,构成网状结构,解决寻径问题。由于这种城域网连接的用户数量众多,总出口带宽有限,因此用户的终端连接速率一般较低。
4.无线网
无线网随着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和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便携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人们经常要在路途中接听电话、发送传真和电子邮件阅读网上信息以及登录到远程机器等。然而在汽车或飞机上是不可能通过有线介质与单位的网络相连接的,这时候可能会对无线网感兴趣了。虽然无线网与移动通信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当便携式计算机通过PCMCIA卡接入电话插口时,它就变成有线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有些通过无线网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的位置可能又是固定不变的,如在不便于通过有线电缆连接的大楼之间就可以通过无线网将两栋大楼内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