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现代派(Die Wiener Moderne)是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语文学流派中的重要一支。它是奥地利文学史上十分辉煌的一段时期,也是欧洲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颇有影响的特殊现象,奠定了德语现代派文学的发展基础。在这个时期,维也纳文化的影响力享誉欧洲,各种精神流派和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彼此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维也纳多姿多彩的大都市文化。同时,哈布斯堡王朝的灭亡,维也纳社会的动荡,引发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危机,使得维也纳不同文化领域(哲学、心理学、医学、美学、艺术等)越来越多地去探讨充满危机的自我本身,形成了维也纳现代派自我认知的话语体系。 本书采用文本细读与文化学视角相结合的方式,洞察维也纳现代派文学中的自我认知和同时期的自我话语体系(哲学、心理学、医学、美学、艺术等)之间的联系,综合把握文本的特质,勾勒出文学与同时期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交融渗透、相互作用,丰富自我话语的内涵与外延。本书尝试一种动态文学观照,复调研究模式,采取综合视角,研究文化语境、作家和作品、文本互文性三大层面,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挖掘,超越囿于文学文本的微观讨论。将“自我认知”置于维也纳文化这一大框架大语境中来理解,强调文学作为文化十分重要和活跃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要素的交融渗透,增强对文学中自我问题的深入透视和宏观把握。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的历史文化语境,探究维也纳现代派的缘起与背景;第二部分观照世纪之交的维也纳不同学派在“自我问题”上的讨论,洞察各个精神流派对于“自我”的新认知。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为文学作品研究,选取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里夏德·比尔-霍夫曼(Richard Beer-Hofmann)三位“青年维也纳”作家的十一篇作品为研究对象,兼顾戏剧和小说两种体裁,围绕四种不同的主题视角(维也纳社会与家庭中的自我、维也纳爱情与婚姻中的自我、唯美与生死辩证下的自我、感知与审美模式转换下的自我)对维也纳现代派中的自我认知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