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判断力批判(精装版)

書城自編碼: 416244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康德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5443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2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售價:HK$ 755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281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398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2030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296
一寸灰(全新增订版)
《 一寸灰(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352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203
初识密码学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653

編輯推薦:
《判断力批判》是欧洲近代美学界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它一直刺激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美学界的思考,研究美学的人不能不对这个美学体系作出深入地彻底地批判,来建立唯物主义的美学。
內容簡介: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第三部,也是其思想的最终整合。全书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旨在深入探究人类高级判断力的本质及其先天原则。这部著作在美学领域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并将美学提升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划分了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他指出,反思性判断力拥有一种独特的先天能力,即在面对具体经验时,能够主动寻找并确立普遍性的原则,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关键。在方法论上,康德沿袭了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成熟的分析论和辩证论方法。此外,书中多处,特别是其序言和导言部分,对整个批判哲学的结构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和总结,旨在打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隔阂,为衔接真理与道德开辟了新的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此中译本首次完整收录了康德为《判断力批判》撰写的“导言初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加完整地展现了康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關於作者: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意志唯心主义的开创者;他的批判哲学造就了现代哲学革命,成为西方现代主要哲学流派的最主要的思想源泉;他被认为是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在现代形而上学、认识论、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美学等各个领域,康德哲学依然发挥着基础性的重大影响。
译者简介:
谢地坤,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大陆哲学,代表性成果有《费希特的宗教哲学》《走向精神科学之路》等;论文《中国的哲学现状、问题和出路》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另外有译著《理性的毁灭》《自然法权基础》《论道德的谱系》《道德哲学的问题》等。
目錄
序言
导言
整部著作的划分
第一卷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 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
第一章 对美的分析
第二章 对崇高的分析
第二部分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
第二卷 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
第二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
附录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
附文 导言初稿
德汉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一版——1790年
人们可以把基于先验原理的认识能力唤作纯粹理性,而对于它的可能性及界限的研究,一般称作纯粹理性批判:尽管人们对于这项能力只理解为理性在它的理论的运用里,像在第一部批判著作里在这个名义下所做的那样。而这理性的机能作为实践理性,按照它的特殊诸原理来研究,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事。因此前者仅是从事于研究我们的先验的认识能力,排除掉它和愉快及不快情绪以及欲求机能的混和;并且在认识能力里面只研究悟性,探究这悟性的先验原理,排除判断力和理性(它们作为属于理论认识的诸能力),因为在这项进行里,除掉悟性外,没有别的认识能力给予我们构成性的先验认识原理。因此这个批判全面地清理出各个部分在认识总体里所占有的,白认为源出于自身根底里的一份,剩下来的没有别的了,只是先验的悟性对于自然(作为现象界的全体)所定下的规律(它的形式也是先验地被给予着)。一切别的纯粹的概念都被编进观念界里去。这些观念对于我们的理论认识能力是超验的。却又不是无用的或可以缺少的,而是作为调节原理被运用着:作为调节原理,一部分是控制着悟性的非正式的权利,自以为它——当它能够指出一切它所认识的物界的可能性的先验诸条件时——也能把一切物的可能性包括在这范围之内。调节原理却又领导着悟性自己在观察大自然时按照着完整性原则,尽管这个是永不能达到的,却推动一切知识向往着最后的目标。
所以真正的说来,是悟性,它在认识诸能力里具有它自己的领域,那就是在它含有构成性的先验的认识诸原理的限度内。通过一般所称为“纯粹理性批判”,它稳固地保障了它独有的财产。
同样,那个只在欲求能力的领域内具有着构成性先验原理的理性,就是实践理性。
那么,在我们的认识能力的总体的秩序里,介于悟性与理性之间的中间体,判断力,是否也为它自己的领域具有着先验原理呢?
这项先验原理是构成性的呢?还是调节性的——这就是不证明它有自己的领域——呢?它们是否对于愉快或不快情绪(作为介乎认识能力与欲求能力之间的中介体)提供先验的法规呢(正像悟性对于前者,理性对于后者,先验地定下法规那样)?

这表象所牵涉的各种认识能力,便取得了自由活动之余地,因为没有任何确定的概念把它局限在一个特殊的认识规律里。在这个表象里的心意状态所以必须是诸表象能力在一定的表象上向着一般认识的自由活动的情绪。但是一个表象,如果某对象是赖它而被认识的,那就是说,赖它而达到一般认识——这个表象就必须具有想象力,以便把多样的直观集合起来,也必须具有悟性,以便由概念的统一性把诸表象统一起来。这个认识能力的自由活动的状态,在一个对象所赖以被认识的表象里,必须使自己能普遍传达,因为认识作为客体的规定,那些一定的表象(不论在哪个主体里面)必须与之协调,这才是唯一一种的对于每个人都有效的表象。
在一个鉴赏判断里,表象样式的主观的普遍传达性,因为它是没有一定的概念为前提也可能成立,所以它,除掉作为在想象能力的自由活动里和悟性里(在它们相互协调、以达到一般认识的需要范围内)的心意状态外,不能有别的,而我们知道:这种对于一般认识适当的主观关系,必须是对于每个人都有效的,并且因此必须能够普遍传达,就像一切一定的知识,究系常常依据着那项作为主观条件的关系。
这种对于对象或它所凭借的表象只是主观的(直观的)判断,是先于快感而生的,并且它是对诸认识能力之谐和性的快乐的根源,但是,和我们称之为美的对象的表象相结合着的愉快底普遍主观有效性,只是建筑在判定对象时的主观条件的普遍性上面。
至于人们能够把心意状态传达出来,纵然只是关于诸认识能力的这一点上,这种能力本身就带有快乐,这一层可以从人类爱交际的天然倾向(经验的和心理学的)来说明。但是这对于我们的企图是不够的。我们所感到的快乐,我们就推断它在每个别人的鉴赏判断里必然具有,好像当我们称为美时,就把它看作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这属性是依照诸概念来决定它具有的。因为美若没有着对于主体的情感的关系,它本身就一无所有。但是这问题的说明,我们要留待下列问题解答以后,即:先验的审美判断是否以及怎样可能。
我们现在还是从事于较次的问题,即:我们在鉴赏判断中是怎样觉察诸认识能力彼此之间的主观的协和,是否直感地通过内在感官和感觉,或是知性地通过我们的有计划的活动的意识,依靠这活动把那些诸认识能力推动起来呢?
假使那引起鉴赏判断的一定表象是这样一个概念:它在判断对象时把悟性和想象力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关于对象的一个认识,那么这种关系的意识将是知性的(像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判断力的客观图式论中所述)。但是这样所下的判断将不是在和快感及不快感的关系中的判断了,因此不是鉴赏判断。然而鉴赏判断在愉快及美的称谓的关系里规定客体时是与概念无涉的。因此那关系的主观统一性只能经由感觉表示出来。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