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诗词到名著——翻翻祖先的书架
》
售價:HK$
305

《
明智恭介的疑案
》
售價:HK$
301

《
小型建筑创作札记
》
售價:HK$
356

《
大变局下的中国声音:国际热点问题透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售價:HK$
347

《
“三言两拍”绘画本
》
售價:HK$
449

《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
售價:HK$
765

《
如何走好人生下坡路:用坚毅力找到人生低谷的出口
》
售價:HK$
332

《
黎曼几何 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
》
售價:HK$
245
|
| 編輯推薦: |
☆诗词的评论、随笔、考据、注疏之作 ☆新诗和对词的古典风格改进后的创作技巧别具一格
|
| 內容簡介: |
|
《浮影流年》全书分为三辑:“衡墟词”是关于诗词的评论和随笔;“衡墟词论”是关于词的考据、注疏之作。“衡墟新诗”是五十多首现代诗,分为“树影迷津”卷和“刻骨铭心”卷,前卷重在言志,诗风豪放,视角独特;后卷婉约灵动,重在言情,也融入作者对词的古典风格改进后的抒情技巧。作者衡墟。
|
| 關於作者: |
|
衡墟 本名张寅生。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特聘专家。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曾作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迈阿密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高级副研究员(SRA,从事中国古典诗词注释)。已在清华大学等出版社出版人工智能、数理逻辑、语言学专著五部,发表电影剧本一部,诗歌及文学评论多篇。
|
| 目錄:
|
目 录
衡墟词
《衡墟词》序 安犇/3
“树影迷津”卷
贺新郎·书剑道中/13
糖多令·尘寰哲子/15
糖多令·嬗/16
满庭芳·跋涉/18
满庭芳·数理逻辑之旅/19
浪淘沙·嫦娥新乡/21
临江仙·华夏数理/23
临江仙·师尊华秩献章/25
临江仙·宿影山书院/27
临江仙·梦断英雄/29
临江仙·诗坛乱象/31
长相思·所谓诗人/33
浣溪沙·感失铨词人/34
浣溪沙·联结天下/35
蝶恋花·梦醒时分/38
蝶恋花·纠缠/39
梦江南(二首)/40
……
衡墟词论
“根植词派”宣言/113
当代词最缺什么?/121
胡适贬毛词《蝶恋花》韵律不通,孰是孰非?/123
词是第几人称艺术?/133
“帘底纤纤月”是什么?/141
“雪满长安道”再解/146
衡墟新诗
《衡墟新诗》自序/151
第一辑
读史/177
历史之中/180
被遗忘的宿命/181
风飘三世/182
第二辑
形而上学者传(组诗)/189
石人/197
黑云遮月/200
行路/202
新的底线/206
……
|
| 內容試閱:
|
《衡墟新诗》自序
一
《衡墟新诗》分为三辑。 第一辑是诗人的读史言志之作。 当中国的当代哲学家“告别革命”似成主流之时,诗人宣称:“我发现当下/是历史的一页/在那页历史里/它称为理想/那页历史/又称为革命”。这是衡墟新诗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底色。诗人说他“发现”了先辈们是英雄!——这个在正史中并无悬念的结论,却被宣称再度“发现”,显然是针对某些有形或无形的、与正史观抵牾、悖逆的倾向,不啻是对前一轮以“伤痕文学”为表征的“反思”的“新反思”。 这里力图展示诗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在实践上倡导一股诗的新风:从平庸凡俗、戚戚些小转向具有理性和深度的哲学思考;展示的诗人是新中国这一世界历史上独特国度的公民,更是历史责任的担当者,是“登上了泰山”而小天下的“形而上学者”:他力图将诗从巨婴般的弱智、做作、撒泼或商人般的拼凑、伪作、附庸风雅的倾向之中,向正常人格、睿哲心智和高尚襟胸转向,特别是对当下似乎流行的诗风进行割席——那些诗常常粗疏甚至不分行(散文化)以逃避精练与概括,磨叨举手投足、鸡毛蒜皮等无聊琐事,诸如或类似“梨花体”“回车体”“废话诗”“口水诗”,或者记录和渲染个体生理行为乃至动物性,诸如或类似诲淫暴粗的“屎尿诗”之类。那些被割席的诗作,衡墟在《临江仙·诗坛乱象》《长相思·所谓诗人》中做了嘲讽。 第二辑是“心理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冲突状态,反映了理想与现实、命运与抗争、正义和邪恶、理性与感性、积极与消极等对立的心理世界。这些诗作或许带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文坛的某些创作倾向——当时引入的现代派文学,包括早期现代主义(西方浪漫主义后期)的艺术流派,如法国波德莱尔在内的后象征主义,把诗从充满理想、感情纯真的世界带入到深层心理状态乃至无是非、不稳定的直觉流露和情绪宣泄之中。 于是,波德莱尔的余晖就这样向一个不名之人的头上洒下。 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中有一个内容是关注人生的破缺和忧郁。他认为在那些不能永恒,因而失败的命运里,忧郁是自然而然的天性,它并不是将道德的不和谐和客观性不真实作为值得无条件赞美的东西。但是,关注那些不协和的极端状态被当作一种救赎和对永恒的呼唤——
在一尊高大的维纳斯雕像脚下,一个装疯卖傻的人,一个情愿为人取乐的小丑,负责引逗那些受懊恼或烦闷困扰的国王发笑……他在雕像的基座下,全身缩成一团,抬起满含泪水的双眼,望着那永生的女神。 他那双眼睛分明在说:“我是最卑下、最孤独的人了,被剥夺了爱和友谊,在这两方面,还远不如最不完善的动物。然而我生来,也同样能理解和感受永恒的美!女神啊!可怜可怜我这悲伤、我这妄想吧!” 可是,维纳斯冷漠无情,她那双大理石的眼睛不知在眺望什么。 (波德莱尔《小丑和维纳斯》,见《巴黎的忧郁》)
这种被美遗弃的不协和形象是波德莱尔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也给了衡墟诗作以影响。在《残翼》等作品里或多或少有一些类似形象的影子;《佝偻》受了描写重压之下人的麻木和颓唐的《人各有其怪物》(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的启发;“弹吉他的少女”被比作罂粟,也有《毒》的启发——波德莱尔将碧眼女郎的明眸比作“滴下的毒”[1]。 质言之,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代表了西方美学从浪漫主义后期向现代派的转变:传统的“美”被大大地扭曲、变换和扩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