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级工程排行榜名录
》
售價:HK$
1020

《
从诗词到名著——翻翻祖先的书架
》
售價:HK$
305

《
明智恭介的疑案
》
售價:HK$
301

《
小型建筑创作札记
》
售價:HK$
356

《
大变局下的中国声音:国际热点问题透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售價:HK$
347

《
“三言两拍”绘画本
》
售價:HK$
449

《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
售價:HK$
765

《
如何走好人生下坡路:用坚毅力找到人生低谷的出口
》
售價:HK$
332
|
| 編輯推薦: |
|
深耕城市文学研究的权威著作,打破传统文学史框架,从独特视角解读城市文学对《海上花列传》《繁花》《长恨歌》等经典文本进行全新细读,挖掘文本深层内涵,提供新颖解读思路紧扣当下城市化进程中的热点议题,如“中间阶层焦虑”“城乡关系变迁”“人工智能对文学的影响”等,让学术研究与现实紧密相连梳理海派文学从晚清到当代的发展脉络,厘清“海派”“城市文学”等核心概念的演变,城市文学研究的“入门宝典”展现中国城市文学丰富的精神谱系,为读者搭建起立体的城市文学认知体系
|
| 內容簡介: |
《众生之城:城市文学研究论纲》以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为脉络,跨越现代与当代,从理论建构到文本细读,多维度剖析城市与文学的共生关系。
全书聚焦四大维度:一是追溯海派文学起源,从“京海之争”到当代海派文学小史,解析“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海派特质;二是重写城市文学,探讨城市书写与现实的互动,梳理当代城市文学发展脉络,关注“中间阶层”等新兴议题;三是立足现代文学视野,以《海上花列传》《上海》等经典文本为样本,挖掘早期城市文学的转型与现代主义特质;四是回归当下现实,重论现实主义,通过王安忆、张怡微、金宇澄等作家作品,剖析当代城市文学对社会关系、伦理语法的书写。全书融合马克思主义批判、心理地理学、空间理论等多元视角,既具学术深度,又紧密关联当下城市发展与读者关切,为理解中国城市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全新坐标系。
|
| 關於作者: |
作者:张屏瑾
上海人,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曾为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性别与影像评论等。著有《摩登?革命:都市经验与先锋美学》《追随巨大的灵魂》《我们的木兰》《女性影像手册》等。译有哈罗德?布鲁姆《诗人与诗歌》。
|
| 目錄:
|
导论
第一章 从新大众到新文学
第一节 海派:新大众、新市民
第二节 当代海派文学小史(附)
第三节 现代文学何以“现代”:新世界、新文学
第四节 性别与遮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批判
第二章 众生之城:重写
第一节 城市与写作
第二节 当代城市文学小史
第三节 历史与批评
第四节 重写“中间阶层”(附)
第三章 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城市
第一节 《海上花列传》与早期城市文学的转型
第二节 《上海》与上海的现代主义
第三节 白话新诗、现代诗与早期城市文学
第四节 蒋光慈:革命的心理地理学
第四章 回到现实:重论
第一节 重论现实主义:王安忆的读与写
第二节 怎见他人,如见众生:张怡微的人与城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生理研究:《繁花》
第四节 构造“伦理经”的城市语法:《来日可追》
参考文献
致谢
|
| 內容試閱:
|
导论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或即将前往城市生活。当我们判断一个国家的发达指数和生活质量时,很少以乡村做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城市,投向那些充满了城市化带来的优越感、同时也饱含焦虑的地点。越来越多的人一旦离开城市生活提供的模版,就无法想象自己该如何活在这个星球上,尤其是那些一出生就待在大城市的儿童。人们尽可能地在城市空间里仿造自然,比如规划绿地、公园,在高速公路和高架桥上栽种鲜花,规定绿植的百分比,但这些只是“拟像”,充分证明了我们与自然的分离与割裂。随着“人类世”的到来,城市的造物方式已经把人的主体位置发挥到了无限之上,在城市里,人能够点亮黑夜;驾驭时间、空间;改变天气、物候,以及皮肤与身体的感觉。在城市里,人想方设法逐利—利益与便利—现代城市意味着同时获得这两者。工业食品、快时尚和发达的公共交通为城市制造了衣、食、住、行方面民主的生活气氛,铺天盖地的商品手册和廉价促销让人以为已获自由。经由此,人在城市中体会到了极其接近于无限的体验,甚至永生,一切让人深知其自身之有限的事物都让人敬而远之,比如爱和死亡,都被刻意回避谈论。
与之对应的是大规模的城市研究的兴起,跨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也常常将自然科学与新兴工业技术领域合并在内,在所有的学科学术背后,更有各个国家政府作为城市的“投资者”而存在的政治诉求。有两类最值得注意的城市研究的进路,一是隶属于广义的现代性研究,现代性研究的范围极广,涉及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空间变革即城市的兴起。布罗代尔曾言,“城市如此之大,竟超越整个国家”。虽然许多人曾预言过的“全球城市”时代始终没有完全到来,相反的情况是,城市发展被卷入了 21 世纪新的地缘政治之中,依然作为民族国家的“地点”而存在,但城市仍是现代性的最佳容器,其发展规律隐藏于现代性研究的视野之中。事实上,如果离开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架构,我们很难更好地理解那些经典的现代性论述,更不用说很好地理解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想象。学者们用电影《银翼杀手》里的机器人劳工被剥夺“生命”之前的咏叹来论述后现代社会(以日本城市为蓝本)颓败景观背后的新的剥削形式,资源开采殆尽而被抛弃的地球只剩下城市景观的“魅像”,那些优秀的现代性及后现代性批判学说,与城市文化批判高度重合。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马克思学说与城市现代性研究的关联,恩格斯所撰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几乎已成为城市研究的必-读文献。在马、恩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和社会进行了持续的批判,他们的理论也经常为城市研究提供经典意象,比如本雅明的巴黎“闲逛者”,马尔库赛的“单向度的人”等。在法国,无论是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消费理论,还是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都是从上层建筑领域将马克思学说从资本分析推进至象征资本分析,这些分析也多从现代城市社会独有的物质文化现象出发。英国的文化研究者雷蒙德·威廉斯对乡村与城市的阐释,更是把有关城市与乡村的叙事列为资本主义批判的新途径。这些现代社会批判理论最大程度地影响了我们对城市生活的理解,他们的思想几乎出现在之后每一部研究城市的著作中,延续至今。马克思主义者们如同理论轨道上的扳道工,让整个世界对现代社会的理解整体转向,贡献最大,对他们来说,城市不仅仅是城市本身,更是研究阶级问题和文化领导权斗争的新的空间。他们中也有一些人的工作对象与城市问题更直接相关,比如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研究;德·赛杜和索亚的空间研究;大卫·哈维的文化地理学研究等等。如此众多的现代批判理论的成果都可以归结到城市之上,实在令人惊叹。另一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研究,对象是明确的现代城市社会,其重点不是宏观的阶级理论,而是规划治理和发展增长,更加注重社会构成的数据和历史分析,比如马克斯·韦伯对中世纪城邦的分析。城市研究因此与社会学研究从一开始就紧密联系,作为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学科的芝加哥学派,同时也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发源。从发展和治理出发,加上规划学、人类学、环境学等视角,最后综合落实于城市历史沿革的评述,如芒福德、戴维斯等人的研究。近年来,这些研究比较多地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学,因其较有建设性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旨趣,符合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也一定程度地回避了资本主义与现代性批判中的尖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