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基于新媒体演艺的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研究

書城自編碼: 416287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作者: 王千桂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830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5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

售價:HK$ 383
发明与经济增长
《 发明与经济增长 》

售價:HK$ 454
从奥林匹斯山走来:德意志的考古学与爱希腊主义(1750—1970)
《 从奥林匹斯山走来:德意志的考古学与爱希腊主义(1750—1970) 》

售價:HK$ 653
乱世流离三百年:两晋南北朝十二讲(3版)两晋南北朝历史入门读物,东晋仍为皇权政治时代
《 乱世流离三百年:两晋南北朝十二讲(3版)两晋南北朝历史入门读物,东晋仍为皇权政治时代 》

售價:HK$ 500
中世纪生活图鉴(保命tips:别被蜗牛追杀,更别惹会爆炸的猫!)
《 中世纪生活图鉴(保命tips:别被蜗牛追杀,更别惹会爆炸的猫!) 》

售價:HK$ 449
草原帝国
《 草原帝国 》

售價:HK$ 653
战争日记 硝烟中的生命诗笺 战争亲历者以第一视角记录一战凡尔登战役
《 战争日记 硝烟中的生命诗笺 战争亲历者以第一视角记录一战凡尔登战役 》

售價:HK$ 403
赢家法则 : 股市交易的底层逻辑
《 赢家法则 : 股市交易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347

編輯推薦: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研究目的在于准确把握新媒体演艺基本特征,在充分认识、理解、剖析新媒体演艺的基础上寻觅构建新媒体演艺空间的有效之法。
內容簡介:
本书在新媒体时代、体验经济时代,以及人工智能数字时代背景下,提出“基于新媒体演艺的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研究”新命题;阐释从“虚拟现实”新媒体戏剧、“增强现实”新媒体戏剧、“混合现实”新媒体戏剧,到走向“再生现实”新媒体戏剧的科研理论;揭示新媒体演艺及其舞台美术“虚实结合”的核心特征,分析新媒体演艺体验式舞台美术空间“虚实结合”的审美取向。
作为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本书开拓性地剖析在“新媒体”与“体验经济”双重时代下的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革新。除了创新性归纳总结“新媒体演艺发展演变历程的四个阶段”之外,本书着重揭示了“体验式舞台美术”本源追求是共融戏剧空间的本体回归,且“未完成空间”将成为“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本体回归的载体,进而探究未来戏剧之舞台美术衍生——跨入元宇宙数字时代,探讨数字戏剧舞美衍变。
關於作者:
当代著名创意设计艺术家;
荣获“全国德艺双馨优秀设计艺术家”称号;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设计专家、研究生导师;
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国家艺术基金现实题材剧目创作专题特聘主讲;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评审委员。
曾负责组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国际创意设计联合团队,并担任 “沙特阿拉伯国家馆”总设计师之一(兼国际联合团队总咨询顾问),该馆荣获上海世博会最热门馆、上海世博会创意展示主题演绎最高金奖。主要从事影视戏剧舞台空间设计、城镇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策划及多类创意设计活动等。主编《中国优秀设计精品集》、高校会展管理系列教材《会展展示设计与实务》、《中国当代艺术院校师生优秀设计作品精选集》等书籍。受邀主创项目及文艺活动荣获舞台艺术领域的“文华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优秀剧目金奖”“优秀新剧目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舞台设计奖”,以及意大利米兰设计周“米兰优秀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省级荣誉及国际性荣誉。
目錄
序/001
绪言:缘起 /001
第一章 新媒体演艺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011
第一节 新媒体演艺发展的演变历程 /014
一、“胶片时代”多媒体艺术(或技术)与舞台艺术的“相遇萌芽期”/014
二、“数字时代” 新媒体艺术(或技术)与舞台艺术的“互动成长期” /016
三、“智能时代” 新媒体艺术(或技术)与舞台艺术的“融合发展期” /021
四、“未来时代” 新媒体艺术(或技术)与舞台艺术的“再生共融期” /022
第二节 新媒体演艺发展的特点 /024
一、“虚拟现实” 新媒体戏剧 /027
二、“增强现实” 新媒体戏剧 /029
三、“混合现实”新媒体戏剧 /032
四、走向“再生现实”新媒体戏剧 /036
第三节 新媒体演艺的主要特征及优点解读 /039
第二章 新媒体演艺在体验经济时代“虚实结合”的核心特征 /047
第一节 新媒体演艺遇上体验经济时代 /050
一、 新媒体演艺的体验空间延伸 /051
二、“体验化”的观众审美取向变革新媒体演艺 /057
三、“虚实结合”的体验空间促进新媒体演艺砥砺前行 /058
第二节 新媒体演艺舞台美术的核心特征—虚实结合 /061
一、此“虚实”非彼“虚实” /061
二、体验经济时代的新媒体演艺“虚实结合” /063
三、解构“虚实结合”/065
第三节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新媒体演艺体验式空间“虚实结合”的审美取向 /070
一、虛实结合无痕 /070
二、虛实变换自如 /071
三、虛实共融有机 /072
四、虛实相生无限 /072
五、在虚实空间中孕育观众体验、演员体验及演艺融合体验 /073
第三章 在“新媒体”与“体验经济”双重时代下的新媒体演艺舞台美术革新 /083
第一节 新媒体演艺现状解读及存在问题思考 /087
第二节 新媒体演艺的舞台美术困境 /091
第三节 不断深化的观众戏剧体验现状 /101
一、传统戏剧中的观众体验意识加强 /101
二、前沿戏剧中的观众体验探索深入 /101
三、新媒体演艺拓展观众戏剧体验 /103
第四节“体验经济时代”初露端倪后的新媒体演艺观众体验演化 /104
一、从观演“强互动”向观众“强体认”演变 /104
二、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创造”演变 /105
三、演艺体验空间的 “延伸”和“再生”/105
四、演艺体验内涵的“转换”和“升华”/106
第五节 “观众戏剧体验演化”促进新媒体演艺舞台美术的角色突围 /107
一、舞美角色增添 /109
二、舞美角色丰富 /112
三、舞美角色转变 /116
第六节 “舞美角色突围”直接引发新媒体演艺体验式舞美空间的革新 /118
一、“观众深度戏剧体验”是体验式舞美空间变革的基本推动力 /118二、“舞美角色演变”是体验式舞美空间革新的起,点和终点/119
三、何以革新——“虚”与“实”的融合共创 /120
四、“未完成空间”将革新形式化的新媒体演艺舞台美术 /127
第四章 “未完成空间”实现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 /129
第一节 深度寻觅“体验式舞台美术空间”及其构建之法 /132
第二节 解读“未完成空间”/136
一、“未完成空间”开拓 /136
二、“未完成空间” 描述 /140
三、“未完成空间”遐想 /144
第三节 “未完成空间”的共融戏剧情结 /146
一、“未完成空间”的目的 /146
二、“未完成空间”的开放状态 /148
三、“未完成空间”的共融属性 /155
四、戏剧本体的共融性 /158
第四节 “体验式舞台美术”本源追求是共融戏剧空间的本体回归/160
一、“体验”与“体验式舞台美术”/160
二、“体验式舞台美术”的共融性审美取向 /163
三、“体验式舞台美术”本源追求是共融戏剧空间的本体回归 /166
第五节“未完成空间”实现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 /169
一、未完成空间的“召唤形态”概述 /169
二、未完成空间的“召唤形态”分论 /172
三、“召唤形态”的内在特性分类 /191
四、“召唤形态”的外在状态分类 /196
五、运用未完成空间 “召唤形态”,构筑体验式舞台美术 /206
六、把握未完成空间的“召唤形态”,优化体验式舞台美术 /218
七、未完成空间的“召唤形态”不仅是一个形式命题,更是一个内容命题 /227
第五章 新媒体演艺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之美学研究 /231
第一节 寻觅“在无限程度上自主践行、自由创造的身临其境之戏剧空间体验”/234
一、身临其境于演艺空间 /234
二、在无限程度上自主践行、自由创造戏剧空间 /235
第二节 新媒体演艺舞台美术的空间体验审美探究 /236
一、观感体验空间/236
二、交互体验空间/237
三、共融体验空间/237
四、精神体验空间/238
五、无量体验空间 /240
第三节 与新媒体演艺体验式舞台美术空间相融合的观众体验美学境界 /241
一、超我体验 /242
二、自我体验 /243
三、本我体验 /244
四、忘我体验 1246
五、无限体验 /247
第四节 客体舞美空间与主体观众意识的体验关系 /248
第五节 把握新媒体演艺体验式舞台美术空间构建的几点美学思考 /250
一、从“不在场”到“我在场”/250
二、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直到“无限体验” /251第六节 走进“象外之象”:新媒体视阈下现代戏曲舞台美术审美取向探索 /252
一、现代戏曲舞台美术现状分析 /253
二、现代戏曲舞美“象外之象”的审美价值探讨 /254
三、新媒体视阙下现代戏曲舞台美术的承续与创新实践 /258
第六章 以体验式舞台美术践行和拓展新媒体演艺 /271
第一节 践行体验式新媒体演艺空间的阵痛 /274
一、观念之因 /274
二、技术之因 /275
三、选择技术之因 /276
第二节 新媒体技术是新媒体演艺体验式空间营造的基石与堡垒 /278
第三节 体验空间意识运用 /281
一、在传统戏剧中运用 /281
二、在前沿戏剧探索中运用 /282
三、体验空间意识的跨界运用 /283
第四节 跨界融合造就新媒体演艺拓展思考 /285
一、感受 2010上海世博会戏剧体验情结/285
二、跨界融合运用中的启示/290
三、跨界融合造就新媒体演艺拓展思考 /292
第五节 体验式舞台美术与新媒体演艺各要素相融共创 /294
一、之于文本 /294
二、之于导演 /295
三、之于演员 /297
四、之于其他(灯光、服化、造型、舞蹈、音乐等) /297
第七章 新媒体演艺及其体验式舞台美术展望 /301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拓展“新媒体演艺及其体验式舞台美术”展望/304
一、新媒体技术拓展思考 /304
二、新媒体技术促进“新媒体演艺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 的提升 /309
第二节 观众是体验式舞台美术空间的主体和戏剧鞭策者/312
一、观众鞭策戏剧 /312
二、观众是体验式舞台美术空间的主体 /314
三、今日潮流,明日主流 /317
第三节 未来戏剧之舞台美术衍生:跨入元宇宙数字时代探讨数字戏剧舞美衍变 /319
一、数字戏剧在元宇宙数字时代亟待思考的舞台美术命题及特质/319
二、“再媒介化”将促进并加速数字戏剧之舞台美术衍变 /323
三、数字戏剧在元宇宙数字时代的舞美空间建构思考 /330
四、数字戏剧舞台美术的未来趋势 /335
第四节 新媒体演艺及其体验式舞台美术发展趋势 /339
一、新媒体演艺的体验式舞台美术空间趋势不可逆转 /339
二、“未完成空间”将成为“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本体回归的载体 /340
三、走向“再生现实” 新媒体戏剧 /342
结语 建构模式是为了消除模式 /345
主要参考文献 /347
后记/353
內容試閱

融合:一种新戏剧观
(代序)
题记
王千桂邀我为他的专著《基于新媒体演艺的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研究》作序,我欣然应允。有意思的是,我俩心有灵犀,一致认可以直接把我发表的论文《融合:一种新戏剧观》作力“代序”。原因十分简单,“融合戏剧观”这一重要灵感就是来自本课题项目的研究,是王千桂研究成果在美学层面的拓展。这一点可以在我的论文中读到。
我虽然担任过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评审,但我没有申报过该项目。成为王千桂负责的《基于新媒体演艺的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研究》项目组成员,是我第一次参与国家级社科项目的研究。王千桂为它作了长期的积累和思考,提出了很多崭新的理念,使我获益匪浅。该课题研究项目在结项时获得了鉴定专家的高度评价:
《基于新媒体演艺的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研究》这一科研项目,从理论到实践走出了现有的模式,确立和搭建了“未完成空间”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框架,以新技术和艺术建构体验式的、虚实相生相互融合的完美空间。在“未完成空间”中高度重视观演关系、重视观众的体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判观众,强调“召唤形态”向观众释放积极的心理效应和空间介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戏剧魅力。实现王千桂先生提出的“再生现实”。
这一科研项目具有探索性、开拓性、前瞻性,在延伸和发展中,必将把体验式演艺空间,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而“融合戏剧观”正是这种“延伸和发展”在参与王千桂“创意研究”的同时,戴平教授主编《戏剧美学教程》,要我撰写其中的“导演美学”部分。这又是一个新课题。虽然导演美学已经被不少人提及和运用,但专题研究极少,几乎找不到现成的成果。导演美学跟戏剧美学不同在何处?经过将近一年的反复思考,我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第一次简要概括出导演美学的“六个美”:美在整体、美在思想、美在人物、美在形式、美在关系和美在人格。这在导演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对导演美学的研究跟“创意研究”原本相互平行,并未交织。两者产生交织的契机是,2019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邀请我去北大“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作一次讲座。在准备过程中,两者发生了奇妙的互动、碰撞和激发。我让王千桂把他的论文全部发给我重新阅读参考,他提出的一些重要理念刹那间激发我的灵感,我从“戏剧观”的角度展开思考,获得了新的成果,并提出了“融合戏剧观”这一崭新的命题!
我在北京大学的讲座获得一致赞许。演讲稿在“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公众号上发表,阅读量超2500。之后,我对讲稿进行精心修改,更名为《融合:一种新的戏剧观》,在《戏剧艺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发表后受到更广泛关注,阅读量超过了3600戏剧理论家朱栋霖热情地说:“这是新世纪以来很少见的一篇重要的戏剧理论文献!”正因为如此,把这篇论文直接作为“代序”,是对《基于新媒体演艺的体验式舞台美术创意研究》的一种拓展的表达,一份真诚的致敬。
以下是代序的正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界一代新人崭露头角,成功尝试了再现跟表现的结合、写实跟写意的结合、传统跟现代的结合。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视野,他们对新媒体等高科技有着亲缘,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和人物个性,戏剧思维的方式发生着改变。种种迹象表明,有新的戏剧观正在前行。
我称之为“融合戏剧观”。
“融合戏剧观”的形成是中国戏剧在21世纪头20年发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
它跟黄佐临先生1962年提出“写意戏剧观”的情境不同当年,写实主义一统天下,众多戏剧家尝试突破,黄佐临先生深思熟虑大声疾呼:“突破一下我们狭隘的戏剧观,从我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澎湃气势出发,放胆尝试多种多样的戏剧手段,创造民族的演剧体系,这该是繁荣话剧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黄佐临先生创造了“戏剧观”这个术语。它在“辞典中没有的,外文戏剧学中也找不到”,应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戏剧理论,黄佐临先生这样定义“戏剧观”—“它不仅指舞台演出手法,而是指对整个戏剧艺术的看法,包括编剧法在内”。他认为,世界上主要的戏剧观有两种:“造成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和破除生活幻觉的戏剧观。或者说,写实的戏剧观和写意的戏剧观。”他又补充道:“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写实写意混合的戏剧观。”
改革开放,让西方戏剧革新浪潮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中国。南京大学董健教授称之为“第二次西潮”。他认为,二度西潮跟第一次不同,选择了现代主义,并且在高层面上寻求西方现代主义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接轨点。
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既不同于写实戏剧观,又不同于写意戏剧观的现代派戏剧观。它尽管声音弱小得可怜,却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脚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戏剧和先锋戏剧探索,走向是不规则的。有两个方向比较清晰些,一是形式革新,二是追寻以人本体的作品内在意义。其中,最先锋的有孟京辉的作品《我爱XXX》。它以一种极端的表演方式,“五男三女八位演员使尽浑身解数,朗诵、歌唱、口哨、口技、顺口溜、快板评书等多种说唱形式变换不拘,男声、女声、混声、喇叭呼喊、轻声细语等各种音质、音色乃至哑语、无声互相夹杂,层层声浪汇成强劲的旋律,在众声喧哗中焕发出极具表现力的巨大能量。每个中国人都熟透了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各种各样的节奏韵律变化中被全体合声朗诵多达二三十遍,产生了咀嚼不尽的丰富意味,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这是一部真正的无情境、无冲突、无情节、无人物的语言游戏戏剧”。
牟森的作品走得更远,“从前期开始的反情节、反冲突、反结构、反个性人物到后期的废除剧本、取消演员对于角色的扮演关系,除了语言、动作要素和观演关系外,传统戏剧中的一切要素几乎都在他的戏剧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解。而在他戏剧中存在的语言、动作要素,也取消了传统戏剧中的表情达意功能”。牟森宣称:“没有剧本,没有故事情节,没有编造过的别一种生活。”“我们选择戏剧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显然,这是欧洲当代戏剧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这种欧洲戏剧观不是以是否制造舞台幻觉为依据,而是以“文本”在戏剧中的地位来衡量。
德国戏剧理论家雷曼在《后戏剧剧场》中提出,自古希腊戏剧之后由于剧作家地位日益提高,“作意义的提供者,文本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在一个演出中,存在着“文化等级”,而“书面文本及文学占着几乎不能被挑战的首要地位”。“其他剧场手段必须服从于文本,被理性的权威带着怀疑的态度所操控。”无论是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布菜希特的戏剧,还是荒诞戏剧,都还没有触及“文本的统率地位、人物冲突、(向来)怪诞的‘情节,与世界摹写的完整性等戏剧剧场的本质特征”。
雷曼所列举的种种“后戏剧剧场”演出则要破除这种本质特征。“后戏剧剧场”的“性质是片断性、部分性的”。“在这种剧场艺术中,没有唯一的一个话语统领者,而存在多个话语的发送者。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在舞台上造成了新的感知方式。”“从而将以情节为中心的戏剧排挤出了审美要求较高的剧场艺术(当然还远远不是常规的机构性剧场)中心之外。”
在中国,这种戏剧观没能形成气候。中国先锋戏剧热闹不久即黯然退场,表明现代派或后现代派戏剧观没有茁壮成长的士壤,也没有找到演出市场。实验者渐渐回归主流。他们实验的某些成果被主流戏剧吸收,为主流戏剧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段。中国的主流戏剧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保持亚里士多德开始确立的动作摹仿式本体,强调剧本是一剧之本,有情节有人物有头有尾,追求艺术表现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二是遵循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原则,注重思想内涵,“缔造社会团结,强化集体意识”,以现实主义创作主导。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中,徐晓钟教授以其独特的美学探索迅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徐晓钟教授明确表述自己的戏剧观:
“继承现实主义戏剧美学传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有分析地吸收现代戏剧(现代派戏剧)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辩证地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孜孜以求戏剧艺术的不断革新。”
徐晓钟教授比黄佐临先生前进了一步,把“现代派戏剧”纳入了兼容范围,呈现出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恰如姜涛所指出的:徐晓钟的创作方法论不是“以某一种美学为基础的‘表现论’”,而是“结合论”。“徐晓钟的以‘结合论’为核心创作理念的一系列舞台艺术实践,从方法论层面人手,深人开掘了剧本的情感内容、哲理深度与思想内涵,打开了戏剧舞台艺术创作的一片新天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