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28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254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269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439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305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347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
》
售價:HK$
254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398
|
| 編輯推薦: |
1. 叙事鲜活,让历史可触可感 本书以史话形式,通过鲜活的故事串联广西政权建立、工业起步、水利建设等关键历程,生动刻画建设者拓荒前行的事迹,让尘封的历史充满现场感,使建设先辈从文字中“走出来”。 2.内容权威,框架清晰 本书由广西党史专家撰写,以翔实的史料、数据为基础,按时间脉络构建1949—1979年的历史框架;并通过“历史大事记”“链按”等内容关联全国大事和相关人物事迹,助力读者厘清历史逻辑。 3.可看可听,阅读体验多元 为了让读者“听得进、记得住”,本书融入有声书资源,读者可随时扫码获取音频,扩展了阅读体验,让厚重的地方发展史更易被大众感知与铭记。
|
| 內容簡介: |
|
历史不会忘记,在百废待兴的岁月里,有人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八桂大地不会忘记,在时代呼唤建设的浪潮中,有人将青春与热血倾注于这片热土。本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循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脉络,用鲜活的故事、细腻的细节,生动讲述广西从建立人民政权、推进土地改革,到恢复经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壮阔画卷,清晰呈现党中央的决策在八桂大地落地生根的实践历程,引领读者将走进那段广西从过去走向新生、从落后迈向发展的峥嵘岁月,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
| 關於作者: |
庾新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研究员,有《广西革命战争史纪事》《中国左右江苏区史》《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读本》《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图集》等专著、合著20余部。 覃坚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二级调研员。
|
| 目錄:
|
[endif]目录
第一话 八桂换新天
第二话 剿匪固南疆
第三话 耕者有其田
第四话 涤旧布新
第五话 伟大的过渡
第六话 民族一家亲
第七话 边海建设
第八话 春满邕城
第九话 艰辛的探索
第十话 高峡出平湖
第十一话 工业新起步
第十二话 文教结硕果
第十三话 大山藏兵
第十四话 漓水春风来
第十五话 奋进新转折
|
| 內容試閱:
|
水电站建设 “要像修长江大桥一样地修好水利!”为了改善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1958年冬,广西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动力达到500多万人,占当时广西农村劳动力总数71.5%,以人海战术“战天斗地”,修建大小水利工程12万处,其中包括64座中型水库、14座大型水库,如南宁地区的大王滩、客兰、屯六、大龙口水库(大龙湖景区),百色地区的澄碧湖水库,桂林地区的青狮潭水库,玉林地区的老虎头水库,等等。这些水库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水库,并继续造福子孙后代。 大王滩水库距南宁市中心28公里,截流八尺江筑坝而成。八尺江源自十万大山,在邕宁区蒲庙镇流入邕江。八尺江自古以来可通舟楫,在凤凰岭和猫头山之间的峡谷中,水流湍急,形成险滩,对古时过往船只而言是鬼门关。人们为了祈求行船平安和风调雨顺,在江边峡谷建了大王庙,大王滩也因此得名。大王滩水库坐落在凤凰岭下,亦称凤凰湖。 为了驾驭不羁的八尺江,1957年冬,邕宁县组织那马、良庆、那楼、百济等乡镇民工兴修大王滩水库。各区指定区社领导同志挂帅上工地,在民工队伍中发展党员、团员,保证民工队伍有坚强的领导和战斗力,保证民工在工地基本口粮的供应。一些民工家里子女多、劳动力少,他们自留地上的冬种作物都由生产队包管下来,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有的生产队社员有缝纫机,生产队便组织他们帮助民工缝补棉被、衣裳。 各公社的民工们自带口粮、锄头、镰刀、钢钎、铁锤等来到库区工地,披荆斩棘、架搭工棚、埋锅设灶,安顿食宿后,立即投入热火朝天的水利建设。1960年,大王滩水库的大坝主体工程竣工。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如今的大王滩水库是集防洪、灌溉、发电、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水库。湖面浩瀚无际,波光粼粼,湖水清澈湛蓝,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群山环绕,林木茂盛。远眺水库,青山绿水,如诗如画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大王滩水库和此前修建的良凤江水库、天雹水库等水利工程,为发展首府南宁农业生产和改善南宁人民的生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南宁市网红旅游景点大龙湖也是在1958年修建的大龙口水库的基础上建成的。大龙湖景区位于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是极为罕见的喀斯特岩溶水库。这里地下暗河众多,库区没有修筑高水位的大坝,而是以低水位的石坝围蓄地下水,再通过涵洞引入灌溉渠,汇聚成高山平湖。这里山峰奇秀,碧水环绕,被誉为“千岛湖”,又因与桂林山水相似,被誉为“小桂林”“水上桂林”。湖中有16个天然溶洞,最大的那个叫大龙洞,大龙湖由此得名。大龙洞长3千米,有12个殿厅,最大的一个长600多米、宽55米、高约60米,可以同时容纳上万人。 甘棠江是漓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从表面上看,它姿态柔美,其实它的性格很暴烈。它平时水位较低,偌大的一条江,只能安装一些原始水车,勉强灌溉2000亩左右的土地。一旦暴发山洪,它就凶恶残暴得像只猛兽,汹涌的洪水向两岸狂冲,冲刷着田野、树木和山村,冲走成千上万亩的禾苗,连平日清澈见底的漓江,都被弄得浑浊不堪。传说甘棠江的这种性格,引起了天神恼怒,特派两只神狮下降到名叫青狮潭的地方,想逼着它改改性格。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甘棠江的性格丝毫没有改变,两岸仍然水灾不断。 从1958年起,人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建设青狮潭水库。作为漓江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青狮潭水库担负着桂林市防洪以及灵川县、临桂县和桂林市郊17个乡镇的农业灌溉用水、向漓江补水等重要任务。水库总容量为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3.86万亩,设计年补水量1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5350万千瓦时。 青狮潭水库的建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关注。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刚刚结束对柬埔寨、越南两国的友好访问回国,途经南宁、桂林。在桂林至阳朔的船上,他认真听取关于青狮潭水库建设情况的汇报,摊开水库建设图纸,询问水库规模、库容、灌溉面积、发电量、计划建成时间等问题,强调了安全和效益这两大问题。 青狮潭水库建设者来自灵川、临桂等地。为活跃工地的氛围,工地党委提出“锻炼身体,人寿年丰”的口号,兴建各类体育场所并举办赛事,规定每天清晨、中午和傍晚休息时间为体育活动时间。工地上没有运动场,他们就利用休息时间动手修建。到1959年初,整个工地建起长短距离跑道6条、篮球场8个、乒乓球场2个、跳高跳远沙坑10多个。 经过6年时间的建设,在传说中神狮降临的深渊,筑起了一座巨大的拦洪坝,把半个甘棠江的水装了起来。不仅凿穿了坚硬的石山,开凿了发电灌溉引水隧洞,挖修了200多公里的干渠、支渠和斗渠,迫使甘棠江改了道,还建成了开敞式的四孔溢洪道和横跨甘棠江的大渡槽。 1961年春天,青狮潭水库开始放水灌溉田地,灌区达9万亩。到了1964年,灌区已增加到15万亩。 澄碧湖位于百色城东北10公里处,因筑坝截流澄碧河而得名。澄碧河原名泗水,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右江段支流,发源于凌云县境内青龙山北坡一支脉的东麓,流经凌云县、右江区,于百色城区大码头汇入右江。 为了解决澄碧河流域的灌溉问题,1958年9月至1960年10月,百色地区组织百色、田阳、田东、田林、隆林、凌云、德保、靖西、平果、东兰、凤山、巴马等12个县7万多民工,历时2年,基本建成大坝、溢洪道等主体工程。 澄碧湖的大坝是广西一座大型土坝,为混凝土心墙土坝,大坝高70.4米,坝长425米,坝顶宽6米、底宽465米。澄碧湖全长127公里,湖面面积39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1.54亿立方米,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已成为广西库容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桂西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北部,有一条盘旋在百里大南山上的“天河”。这是马堤公社伟江一带甘甲、布弄、中洞、碧林、大湾等5个大队的人民,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开凿出来的“红三四”水渠。 伟江一带是云遮雾罩的大山区。这里的各族人民,多少年来想引水进山,改变终年干旱的面貌。1969年冬,居住在这里的6000多名苗族、瑶族、汉族人民,决定在伟江上游拦河筑坝,在大南山上修建一条全长67.5公里的水渠,把原来2000多亩望天田变为保水田,还新开梯田4000多亩,使每人的保水田由原来的0.3亩增加到1亩。 伟江是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进入伟江。13日,红军一支100多人的收容部队在伟江潘寨集合待发,突然被桂军三面袭击,红军仓促应战突围,当场牺牲15人。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过伟江的光荣历史,伟江各族人民把这条水渠命名为“红三四”水渠。 “红三四”水渠是在海拔1250米的大南山开凿的。这里山梁多,冲沟多,山坡陡。从坝首到深坳的15公里干渠,80%是人不能攀的悬崖峭壁。 1970年2月,500多名民兵在干渠的艰险地带展开建设。在干渠的中部有一座像象鼻的山,它是由3块巨大的花岗岩组成的90度角的险峰。民兵们在石缝中放了100多斤炸药,点燃导火索,一声巨响后,石山岿然不动。民兵们又从“象鼻”下面的洞里钻过去,抡锤打洞。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把“象鼻”打通了。 伟江各族人民把500多名民兵送上大南山后,不但挑起了后方的生产重担,而且和民兵一道在崎岖的山路上,用肩挑、人抬、背篓背,把几千吨水利物资运往工地。冬天山上积满了白雪,山界上的石板小路结了一层冰。为防滑,他们把稻草绑在脚上,挑着百斤重担,一步一步往上爬。 深坳是干渠的终点,3条支渠的起点。伟江各族人民在这里开凿了一条长130米的分水隧洞。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苗族、瑶族、汉族人民一起修筑的水利工程,给这个隧洞取名为“友谊洞”。 伟江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在5年内挖出土方22.7万多立方米、石方26万多立方米,凿通共330多米长的10个隧洞,架设了防洪槽和过水渡槽24座,全长67.5公里的渠道,绕过130多个山梁,跨越120多条冲沟,将伟江的水灌溉方圆百里的万亩良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