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构建与教育传承: 中国经验与国际实践

書城自編碼: 416307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杨利慧万建中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50627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0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250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售價:HK$ 305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347
这样吃 长得高(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这样吃 长得高(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售價:HK$ 265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HK$ 500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505
无路之路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305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305

編輯推薦:
国内首次出版的集中探讨非遗教育与学科建设的论文集,集中展现了国内外非遗教育与学科建设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內容簡介:
21世纪以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在全球 范围内的迅速推进,有关非遗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尤其是在非遗资源丰富、保护成就卓著的中国,探索并解决相关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本书是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论坛”研讨成果的结晶,其中汇聚了国内和国际相关领域多元行动方共同探索非遗 学科建设和教育传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非遗教育体系提供了视野开阔、有思想深度的样本,是非遗领域研究者、实践者和文化政策制定者的必备读物。
關於作者:
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
目錄
上?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构建:历史、经验与挑战
非遗学的建设与新文科的探索……高丙中?
以实践探索非遗教育与学科建设之路 ——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说起… 王晨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黄永林?邓清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范式建构… 宋俊华
从实践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学科概念“文化遗产”的转向…〔美〕张举文?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主体… 万建中?
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康?丽?
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建设的思考……… 马知遥?
新文科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从高校使命担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耦合关系谈起… 张勃?
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构建及其反思… 何彬?马文?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韩〕郑然鹤?〔中〕庞建春?
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彭?牧
下?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理念、主体与实践
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 ——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 杨利慧?
在两种对照性背景中检视非遗训练的价值:以非洲南部和美国为考察点… 〔美〕丽莎·吉尔曼?著?贾志杰?译?彭牧?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研究… 萧放?王辉?
社会动员、民族志方法及全球社会的重建——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张青仁主体互动与自由意志选择:非遗研培案例中的传承与创新… 吴新锋?柏仙爱?
行动者网络视域下表演类非遗项目与高校的联动… 唐璐璐
当代大学生“非遗”观念的调查与分析…黄景春?洪玲芳?李?琦?
观念教育:非遗进高校的路径选择……季中扬?张?娜
中小学非遗教育传承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贺少雅?
厨房里有人:川菜技艺传承的厨师视角…〔美〕杜博思?著?王心怡?译?
哈氏风筝的家族传承实践……… 哈亦琦?
传承人视角下的非遗进校园传承模式 ——以八达岭长城传说为例… 池尚明?
非遗剪纸艺术教育性传承实践研究……刘晓迪?
附?录
会议简讯?北京师范大学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论坛
编后记
內容試閱
民间文化反映了国家、民族的精神积淀,也是族群和个体赖以生存的根基。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幻,尤其是当下迅猛发展的科技,深刻地变革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和民间文化的面相,也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契机。“民间文化新探书系”聚焦21世纪以来民间文学、民俗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展现经典民俗研究的新视角,注重扎实的本土田野研究与开阔的国际视野,呈现更加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和形式,通过本书系的出版,希望可以进一步展现民间文化的当代魅力和活泼生机,推动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从而为丰富和活跃当前国际国内的民俗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非遗学的建设与新文科的探索
高丙中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亟需性和重要性逐渐被学术界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或在语言上更简洁的“非遗学”从三两个专家的提倡变成了基于较大共识的学科体制建设议题。非遗学被定位于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其前沿性一方面在于它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出来的非遗保护事业的新产物,另一方面在于它正以崭新的方式推动文化多样性条件下的人类文化认同;其交叉性既是学科演变的历史现象,也是借助新文科建设的动能呼唤理论整合和方法创新而成为显学。
关键词: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新文科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从一个生僻而略显别扭的翻译外来词迅速广为流行,又被简略为更符合现代汉语双音节构词习惯的“非遗”。中国的非遗保护外承国际社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文件精神和项目规则,内接国内社会的传统民间文化转变为公共文化的时代大势,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逐渐从一个以“四级名录”为基础的文化项目发展为全面渗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大局和国民日常生活的公共事业。曾经在公共空间没有正当性和能见度的大量民族民间文化经过“非遗”的命名被赋予无限的动能,获得机会传承与传播、弘扬与发展以及创造性转化。民族民间文化在灰色地带,从边缘现象一跃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和国家公共生活中常见的热点现象。在此,我们毋庸赘述、细数中国非遗保护的具体成果,只想提及非遗保护在基本面貌上改变了国家公共生活和国民日常生活这个显著的事实。认识到这个事实,是我们研究国情、提升学术并建设学科的出发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或“非遗学”的提法,在非遗保护行动在中国甫一开展就出现了。十分可喜的是,非遗学从最初少数几个学者的倡导,到当下已经成为广大的非遗相关学者队伍基于比较充分的共识而投入建设的学科。非遗学能够凝聚相当广泛的学者共识,带给我们三重喜悦:一是非遗保护实践已经成绩卓著,并且具有强劲的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以学科化的知识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非遗研究的多学科积累已经非常可观,需要学科整合予以学术的提升;三是欣逢国家学科体制改革提出的“新文科建设”与非遗学的建设在方向上正好契合,非遗学因而具有了制度支持的空间,非遗学的探索是少有的新文科建设的先行者,甚至可能成为新文科建设的范例。
一、非遗学,其来有自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非遗学”这个名称是十多年前出现的,就以此作为非遗学的起点。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是先存在、后命名的,更有大量的事物是被二次命名乃至不断再命名的,在后续命名发生之前已经长期存在着。追溯起来,“非遗”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选择性命名,而民间文化是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工艺、民间医药等的总命名,其中,民间文学又是对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的集合命名。这么一层层地追寻起来,我们看到,非遗学是有它的前世今生的。我们今天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非遗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但是从对象上看,它源自研究民间文化的民俗学。非遗学承接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学研究社会人群传习的文化,在不同时期实际调查研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直到晚近学人明确把民俗界定为国民的日常生活文化,“民俗”概念包含的范围如果仍然用“人民的知识”(lore of the people)来总括的话,其所谓“知识”(lore)是包含构成日常生活内容及其延续性的所有常识和技能的,其中特别受关注的是所有文艺体裁和仪式行为。现有的各种民俗学概论专著大致都纳入了生产民俗(农牧业、工商业、服务业及特殊行业)、生活民俗(村社民俗、节日民俗、人生仪礼)、语言艺术(神话、史诗、歌谣、传说故事、谚语)、表演艺术(戏剧、乐舞、杂艺)、信仰民俗(自然信仰、人神信仰及其仪式活动)等。民俗学长期积累的对象分类实际上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础,该公约的文本是国际民俗学界积极参与、做出贡献而形成的,它对非遗的五类划分是对民俗学的知识借鉴。中国的非遗保护根据自身的项目存量特殊性把非遗项目划分为十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此处应避免将十类里的“民俗”与民俗学的民俗概念混淆,作为十类之一的民俗是特指民俗学的民俗对象被抽取了其中九个部分之后的剩余部分,主要指节会民俗、信仰民俗、人生仪礼和衣食住行等专项民俗。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