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551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857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449

《
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全三册)
》
售價:HK$
1520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1367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449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500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265
|
| 編輯推薦: |
|
这部著作以其严谨的学风、宏阔的视野、珍贵的史料和深刻的洞见,填补了丁玲研究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史研究的重要空白,也为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范式。
|
| 內容簡介: |
|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丁玲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大部分成果集中于丁玲的创作方面。而丁玲的文学活动除文学创作外,还交织着六十多年的报刊编辑活动,包括编辑《红黑》月刊、《北斗》、《红中副刊》、《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长城》(文艺月刊)、《文艺报》、《人民文学》及《中国》等。从这些刊物,可看出丁玲的编辑活动贯穿其一生,成为其文学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实地反映了丁玲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也影响了丁玲艺术个性与个人命运的转变。然而,研究者对丁玲编辑活动研究成果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史料的整理和整体研究还不够。因此,本书从丁玲的文学报刊编辑活动入手,通过爬梳一手文献材料,并对报刊逐个进行考量,分析丁玲作家身份与编辑身份的互动关系,进而对丁玲编辑活动的复杂性进行研究,以揭示丁玲编辑活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以展现丁玲的不同侧面,探讨其个体的复杂性。
|
| 關於作者: |
|
杜娟,女,汉族,副教授,山西左权人,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山西作协第二届签约评论员,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艺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课题五项,出版著作一部,《丁玲的作家与编辑身份互动研究》入选2022—2023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
| 目錄:
|
总序 袁 鹰/1
新视角、新方法:
“编辑丁玲”与中国文艺的激荡航程 李一鸣/5
前言 1
绪论 1
一、丁玲文学报刊编辑活动研究的意义 1
二、研究综述 5
第一章 丁玲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报刊编辑活动 14
第一节 《红黑》的创刊背景 15
第二节 《中央日报·红与黑》副刊与《红黑》 16
第三节 《红黑》杂志的编辑情况及丁玲的编辑个性 23
第二章 丁玲左联时期的文学编辑活动 40
第一节 左联与丁玲的双向选择:《北斗》杂志的创刊背景 41
第二节 《北斗》月刊的编辑特色及发行 47
第三节 《北斗》月刊中丁玲的编辑个性 66
第三章 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报刊编辑活动 73
第一节 丁玲与《红中副刊》的编辑活动 75
第二节 丁玲与《解放日报》的编辑活动 84
第三节 丁玲与《长城》(文艺月刊)的编辑活动 126
第四章 丁玲“十七年”时期的编辑活动 142
第一节 丁玲对《文艺报》的编辑 145
第二节 丁玲对《人民文学》的编辑 196
第五章 丁玲对《中国》的编辑活动 209
第一节 《中国》创刊前丁玲的“遭遇” 210
第二节 新时期的文学环境与晚年丁玲 212
第三节 《中国》文学月刊的创刊与停刊 215
第四节 《中国》文学月刊的新质探索 221
第五节 丁玲《中国》的编辑观念 233
结语 239
参考文献 244
|
| 內容試閱:
|
一、丁玲文学报刊编辑活动研究的意义
文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包含了文学本身以及文学之外的许多因素,例如,文学的传播语境。然而,以往的研究却忽视了文学的传播语境,导致文学研究呈现出一定的不完整性,未能全面揭示出复杂的文学生产机制。近年来,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推进,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阐释,尤其是对文学与传播体制、方式及环境等关系的研究,成为当下的热点。陈平原认为:“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相关论著陆续涌现,且有成为新一波‘显学’的潜在优势。”① 可以看出,对文学与传播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清文学的生产、传播以及接受过程,进一步探究文学生产的内部关系。
传播媒介与文学的生成密切相关。文学首先需要作者创造出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给读者,读者对这些“文学信息”进行再创造,并再次通过传播反馈至读者,这是文学生产机制及传播过程。其中,报刊是传播媒介的重要构成要素,记录着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等情况,也是后期了解文学发展脉络的重要凭证与依据之一。
本雅明认为:“日常的文学生活都是以期刊为中心开展的。”① 文学与报刊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报刊是文学作品得以最终呈现的物质媒介之一,文学作品与作家话语在媒介空间内碰撞、交融,使得文学场域更加复杂。众所周知,文学生产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不仅包括作者、读者、作品等要素,还涉及编辑、出版等环节。然而,以往对文学生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者、文本及接受者等相关活动及环节,忽视了“编辑”这一中间要素的重要性,或认为“编辑”仅仅是作家的服务者,未能充分认识到“编辑”在文学生产中的独特作用,遮蔽了其独立性,从而影响了对文学生产的全面认识。
近年来,随着学者对文艺生产机制的深入研究,逐渐注意到文学报刊编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生成的内在作用。文学报刊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是作家、作品得到认可的社会通道之一,实现了文学作品从作家到读者及从读者到作家的传播和交流。对编辑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既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又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编码,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编辑的“发现”“创造”及“阐释”,才得以与读者见面,这直接影响了读者的审美欣赏及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因此,王本朝认为:“要全面真实地理解现代文学,了解现代编辑则是一条途径。熟悉他们的文化观、美学观和艺术观,乃至成长背景、学习经历、社会交往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只能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或者说它不只是这样,还有另样。一句话,现代文学的丰富性与必然性、多样性与确定性的思想和艺术形态都可以从编辑这个侧面得到一定的解释和说明。”① 因此,重视文学编辑活动的研究是探求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在肌理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一个特殊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许多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参与到文学编辑活动中,例如,鲁迅、周作人、巴金、丁玲等人。从文学身份来看,他们既是“作家”又是“编辑”;从文学影响来看,他们的文学创作影响了新文学的发展,而编辑的刊物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培育了一定的创作群体,影响了文学思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创作与文学编辑活动交织在一起,他们的文学创作观念会对编辑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编辑活动也会对文学创作进行影响,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编辑”与“作家”的独特身份进一步体现了文学活动的复杂性,这正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丁玲一直处于20世纪中国革命的中心位置。”② 丁玲已经成为许多文学研究者孜孜不倦地对其进行挖掘与探求的对象。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接着凭借《莎菲女士的日记》受到广泛关注。之后,丁玲以丰厚的成绩引人注目。而且,丁玲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报刊编辑活动也一直在持续进
行中。
丁玲写道:“我一生当过编辑,编辑过党报副刊、文艺杂志、基层单位的黑板报、墙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