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蛛网资本主义:全球精英如何从新兴市场攫取利益(理想国译丛074)
》
售價:HK$
500

《
跨越学习曲线:成就非凡的行动指南
》
售價:HK$
301

《
财富的秘密:一部瑞士经济发展史
》
售價:HK$
245

《
猎头游戏(尤·奈斯博邪恶又疯狂的独立作 当昆汀遇上科恩兄弟 改编电影创造挪威票房奇迹)
》
售價:HK$
254

《
全彩速学低压电气电路
》
售價:HK$
347

《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一位天匠,一把壶,一生清景,一代宗师。致敬顾景舟诞辰110周年 顾景舟WEI一正
》
售價:HK$
551

《
非虚构写作课: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
售價:HK$
250

《
治城与治国:组织研究视角下的中国城市治理
》
售價:HK$
551
|
| 內容簡介: |
张栻(1133—1180)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性学创始人胡宏的重要弟子,朱熹的重要学友。学界目前对张栻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尤其是近些年在材料整理方面取得的成果尤其显著;但是仍然有几个遗憾:其一,张栻有多部经学作品,但是目前对它们的研究数量有限,关注不足;其二,对张栻的思想定位和评价仍存在重要的争议,比如,牟宗三先生认为张栻失堕了五峰的学统,这种观点颇有影响,但是大陆许多学者则持有相反的观点;其三,未能充分留意张栻经学与哲学的互动,这不仅不符合张栻思想的实际,也不利于我们准确揭示张栻哲学的特点及其成因。 本书是从“经学哲学”角度对张栻思想开展的新研究。“经学哲学”是一个新的课题,它的内容既不同于一般的“经学史”,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史”;它的研究对象是“经学”中的理论思维,并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的历史。本书参考相关研究成果,联系张栻的“经学”来考察其“哲学”,这可以为我们理清张栻思想的特点,尤其是它与胡宏、朱熹思想复杂的异同关系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提供新的启发。
|
| 關於作者: |
|
吴亚楠,女,山东省高密市人,汉族,1984年6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向世陵教授。研究方向是宋明理学,尤其是湖湘学研究。现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
| 目錄:
|
序(向世陵) 导 论 0.1问题源起 0.2文献综述 0.3研究视角和方法 0.3.1 “经学哲学”的概念溯源 0.3.2以“易学哲学”为例的说明 0.3.3 经学、哲学与“经学哲学” 0.4研究价值与学术创新
第1章 张栻的学术渊源和著作 1.1张栻的学术渊源 1.1.1少时启蒙,浸润家学 1.1.2拜师胡宏,获闻性说 1.1.3张朱互动,研习义理 1.2张栻的著作概要 1.2.1张栻现存的著作 1.2.2张栻的失传著作 1.3张栻的主要经学作品 1.3.1《论语解》淳熙本(定本)及其考证 1.3.2《孟子说》的文本价值辩证 1.3.3《南轩易说》及其辑佚
第2章 张栻的经学观 2.1经典的“有限性”特征 2.1.1经典的神圣性:经典乃“无形之圣人” 2.1.2经典的客观性:经典所以“载道” 2.2经典的“无限性”特征:“言外旨”与“维经无穷” 2.3经典双重特性对诠释活动的要求 2.3.1对“理解”的要求 2.3.2对“解释”的要求 2.4 “前见”与经典双重特性的辩证关系 2.5 理解的本质和限度
第3章 张栻的解经方法 3.1“活法”解经(上):以《论语解》为例 3.1.1张栻《论语解》之“活法”解经 3.1.2朱熹《论语集注》之“定法”解经 3.1.3张、朱的诠释异同 3.1.4张、朱的互相批评与异同原因 3.2“活法”解经(下):以《南轩易说》为例 3.2.1易理与语言:于“言表”识易“道” 3.2.2易理与象数:重视“象数”而不溺之 3.2.3 张栻的解《易》体例 3.2.4张栻的解《易》特征
第4章 道器一体的天人构造之方 4.1 张栻之前的道器之辨 4.1.1 传统经学对道器关系的讨论:孔颖达和崔憬 4.1.2宋代理学对道器关系的讨论:张载、二程和胡宏 4.2《南轩易说》之论道器统一及其独特性 4.3《论语解》与《孟子说》对于道器关系的发挥 4.3.1由《论》《孟》而见道器之合 4.3.2以道器之合而析《论》、《孟》 4.4《南轩集》中的道器之论
第5章 “太极即性”的本体言说 5.1张栻之前对“太极”概念的讨论 5.1.1宋代之前对《周易》“太极”概念的讨论 5.1.2张栻对周敦颐“太极”说的推重 5.2胡宏与《庸》、《孟》之“性” 5.2.1 胡宏论“太极”与“性” 5.2.2胡宏对《中庸》论“性”的继承 5.2.3胡宏对《孟子》论“性”的反思 5.3张栻对于“太极”概念的一般言说 5.3.1“太极”是气化的根本 5.3.2太极与气而“非异体” 5.3.3太极“一而分殊” 5.3.4太极“函三为一,此中也” 5.3.5太极动静 5.4张栻论“太极”即“性” 5.4.1张栻对“太极”即“性”的言说 5.4.2 以“太极”论“性”的必要性 5.4.3 张栻、朱熹对太极、性、未发的讨论 5.4.4张栻、朱熹对“太极”言“性”的不同态度
第6章 中和说和察养并进的工夫论 6.1 从“中”、“和”到《中庸》之“中和” 6.2 二程和胡宏对“中和”问题的讨论 6.2.1 程颐对“中和”问题的两种观点 6.2.2胡宏的“中和”说 6.3张栻的中和说与省察存养之论 6.3.1 “省察”端倪 6.3.2“涵养”与“主敬” 6.3.3张栻后期察养工夫的本质 6.4 工夫类型与张栻工夫论的定位 6.4.1 程颢“先识仁”的顿教工夫 6.4.2 胡宏“察识端倪”的渐教工夫 6.4.3 张栻对胡宏的继承和推进
第7章 “为所当为”的儒者实学 7.1张栻之前儒家的义利、理欲之辨 7.1.1 “义”“利”的分殊与统一 7.1.2 “天理”“人欲”不并立 7.2张栻理欲观的三个层次 7.2.1 “人欲”不等同于“欲” 7.2.2 “小且贱”之“欲” 7.2.3 “顺”“直”与“无所为” 7.3王霸之辨与经世实学 7.3.1黜“霸道”而尊“王道” 7.3.2“经世致用”的儒者实学
结语 常经·常性·常事——张栻经学哲学评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论语解》淳熙定本辑佚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