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全新增订本 带你领略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
》
售價:HK$
235

《
法律解释:来自其他学科和私人文本的视角
》
售價:HK$
449

《
世界戏剧史(第10版)
》
售價:HK$
1520

《
琴道新论 琴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
》
售價:HK$
500

《
从帝国到共和国1299至1938: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
售價:HK$
439

《
儒学、数术与政治 灾异的政治文化史(第二版) 陈侃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重要问题的力作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
》
售價:HK$
500

《
百病食疗科学搭配饮食 对症食疗调养 花小钱防大病 家庭常备书
》
售價:HK$
245

《
大肠肿瘤的前沿诊疗方法
》
售價:HK$
653
|
| 編輯推薦: |
经者,书也。典者,范也。经典者,可做典范之书也。不书而成范式,不经之典也。
经典之三个层次:人人皆知之经典;不说不知之经典;超越经典之经典。
如果一件事,千百年来千百代人做了千百万遍至今还在做,那它一定是大事。
如果一句话,千百年来千百代人说了千百万遍至今还在说,那它一定是大话。
这是一部包含中国民俗文化、中国经典神话、中国民间话语里堪作种子般的俗谚、歌谣以及人生成长的深刻感悟等的散文佳作。道酉、木匠干活留尾巴、老郑州穷富歌、麦收八十三场雨、中原民间的三大庙会、引孩子、娃娃山、泰山石敢当、放鞭炮关乎国民幸福感、父亲的铁塔......精彩纷呈的故事,生动有趣,充满象征。徜徉于思想的盛宴之堂,饕餮精美的文字和优质丰饶的营养吧!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由商都有话说、心灵的抓手、花开的意义和一个人的七嘴八舌等四部分组成。商都有话说部分主要从俗话说、故事言、歌谣释、谚语谈、风俗话、歇后语等六个角度讲述了中原地区,特别是郑州地区的民俗文化;心灵的抓手部分主要讲述中国的神话和中国的经典话语等;花开的意义部分选取了十八篇散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成长过程,阐述了对人生成长历程的感悟;一个人的七嘴八舌主要是作者读各类书籍的感悟。本书内容丰富,书中多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内容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引人入胜。本书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
| 關於作者: |
孟宪明,当代著名作家、影视编剧、民俗学家。著有文学作品二十余部,影视剧本三十余部,专著三部。作品数十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多部作品被译成英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多种外文出版。
长篇小说《念书的孩子》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花儿与歌声》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度中国好书和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三十六声枪响》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任编剧的电影五次荣获国际大奖,电视剧五次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影剧本《金钗》荣获中国电影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民俗著作四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
| 目錄:
|
商都有话说
俗话说
故事言
歌谣释
谚语谈
风俗话
歇后语
心灵的抓手
源头之泉——历久弥新的女娲神话
心灵的抓手
泰山石敢挡——石头崇拜的活化石
迷狂的感知——我看中原的三大庙会
关于一百个村庄的文化思考
放鞭炮关乎国民幸福感
职业哭灵是一种民俗现象
花开的意义
父亲的铁塔
想念一棵草
花开的意义
传奇与真情
小说说小 小说从小处说
追求丰富的阅读体验
穿越时光的童年飞机
聆听自然——关于小说《第二十六张古琴》
暗示的彰显——小说《亲娘》创作谈
我为什么要创作电影剧本《寂静的群山》
收成
我们为什么总往后看
世界究竟有多大
鞋不是鞋 脚不是脚
民间的家教
十年作春 十年作夏
诸神的所在
泡在酒里的灵魂
一个人的七嘴八舌
《姊妹》感言
轩敞的精神驿站
我读《等等灵魂》
闪亮的标识
撒一个真正的谎——读侯钰鑫《东方艳后》
故事乔叶——我读《我承认我最怕天黑》
《河父海母》:另一面生活的发现
方友的小说
谈李红军先生的《寻根淮阳》
科学也是一种信仰——读钰鑫兄《大地》有感
禅意与玄机——读《低处的光》
变局之作——读宋中锋小说《月亮滩》
传奇生活化——我读爱毛小说
好人写出的好书——我读任爱军先生的《春暖花开》
方友的意义
把教育文学化 把文学生活化——读张秋萍的食育文学作品
|
| 內容試閱:
|
民间的家教,其实就是传统的家教。
我们生活在历史中,我们今天的生活决定于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就像我们今天的讲座,历史并没有规定我们说什么,但它规定了我们怎么说。或者说,我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言说,而决不能换成另一种。我们是历史的延续。我们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被历史所决定。我们无可逃脱。
家教不光是门阀世族、大家贵胄才有,民间也有。就是在座的各位,也都曾经接受过各自不同的家教。家教,就是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有家,就有教。民间有词“少家失教”。就是说没有家的人才没有家教。民间的家教就像吹过田连阡陌的风一样绵长,风之所化,俗之所然,生生不息。
教育,就是在孩子的心田里埋种子,你埋进什么样的种子,他长大后就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家教,远早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它是在你的孩子还不到法定的上学年龄就开始了的,甚至在妈妈刚刚怀孕时就开始了的,是我们最早、最初、最重要的教育。比如,当我们在蹒跚学步时摔倒,哭了。这时候,我们会看到四种教育,一是鼓励:站起来乖乖,好勇敢!另一种是责怪:奶奶走过来,往地上打一巴掌:谁让你摔疼我们家宝宝了!还有一种,就是一声不响,走上前把孩子拉起来。当然,也有不教之教的,任其哭累了自己爬起来。这都是家教。
我们小时候听爷爷奶奶或者父亲母亲嘱咐最多的话是哪一句呢?我做了多年的调查。我研究民俗文化四十年,我一直想寻找中国民间最经典的话语是哪几句?关于家教的,我发现是这么一句:
要学好,别惹事!
这句话十分重要!重要到让我们习焉不察的程度,重要到让人感到俗气的程度。任何一句话,如果千百年来被千百万人数千百万次的重复,那它一定是大话。这句话就是大话!前几天,看到作家韩石山写小时候他妈妈的嘱咐,“要学好,别惹事”,我一下子就热泪盈眶。因为这句话打开了我儿时的记忆闸门。
重要的话都是一种基本的句式,在千百年的应用中,会产生很多的变体与发挥,这句话就是这样。每当我要出门玩耍,奶奶总是伸手揪住我的胳膊,根据不同的情景而做出相应的嘱咐:
“要学好,别打架!”这时候必有一群男孩子在门外嬉闹;
“要学好,别骂人!”这时候必有一群女孩子在门外游戏;
“学好啊,别惹气!”这时候门外没有孩子们嬉闹的声音;
“要学好,别轻手!”这句话必说在夏秋之季。地里的瓜果熟了,孩子们看见,一时兴起,伸手摘了一个。这叫轻手,狂手。虽然不算大错,但是瓜果不熟,也算浪费。
“要学好,别洗澡!”过去水多,河里有水,坑里也有水。有水就有鱼,有鱼就有我们和水、和鱼的嬉闹。对于孩子说来,在炎热的夏日里,还有哪里能比凉爽的水里更让人惬意呢!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形色各异的鱼儿在引逗我们。因此,每年夏天,总有不幸的孩子把性命丢在水里。
“要学好,别惹事”。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不一样年龄段的孩子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因为这句话,前半句是理论,很抽象。后半句是行动,好明白。很小的时候,我们大多记住的是后半句“不惹事”的内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的理解了前半句:
“要学好”!
什么是“好”?
什么是我们要学的“好”?
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十来岁的时候正是20世纪60年代,我们刚刚能吃饱饭。有一天,家里来了个要饭的。他说:“行行好吧!”我喊,“奶奶,来了个要饭的!”说着,拿着半块饼子给了他。我奶奶看见了不愿意,说,“人家跑个门不容易!”追了半条胡同送给要饭的一个囫囵饼子。我当时很不高兴。奶奶教导我说,当着要饭人的面不能说人家是“要饭的”,要说是“寻饭的”。人家走了,不在身边了,才可以说“来了个要饭的”。后来我才明白,寻,是一个有尊严的词。只有身份相等的人才可以互相“寻”东西。张家寻李家的东西。大娘家寻大婶家的东西。寻,不是借,不是要,寻的都是小东西,寻了不用还。说人家寻饭,是一种平等与尊重。拿一个囫囵馍给人家,给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是一种让对方能体会到的尊严。生活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告诉我,好,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要饭人所说的“行行好!”和奶奶给他的那一个饼子,完成了对于民间所说“好”的阐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