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英文版·第8版)
》
售價:HK$
704

《
是药非药 : 原来本草这么有趣
》
售價:HK$
301

《
图解计算机网络:Internet、移动通信与云计算
》
售價:HK$
304

《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研究
》
售價:HK$
296

《
北京城史记 元代卷
》
售價:HK$
704

《
成功的大客户经营
》
售價:HK$
352

《
攀岩医学
》
售價:HK$
704

《
自然语言处理综论(第二版)
》
售價:HK$
1015
|
| 編輯推薦: |
*豆瓣高分图书、获奖无数的作品系列
*少有的聚焦东欧个体遭遇之作,填补国内出版空白,当代乌克兰困境的惊人写照
*卡夫卡式的生存寓言,真正的“无依之地”,全人类的命运缩影
*叙述方式迷人,每一页都是人物命运的急转弯,比虚构更魔幻、更残酷的非虚构作品
我一生都靠幻想填补自己身世中的空白,现在现实帮我补上了这个空缺。叶丽落维塔·斯科布佐娃的诗句不禁浮现在我脑海:“在这所恐怖之屋,/我身陷无形、/永恒的枷锁,/却将感到振奋与慰藉/在被烟熏黑的角落,/迷醉、贫穷、远离光明,/我的人民生命中没有罪孽,/亦无上帝和主人。”……我是这个群体的后代吗?我真的想找到自己的出身吗?我一生都过着浮萍一般的生活,已经习惯于此,不知自己是否还要寻根。
这是娜塔莎·沃丁在《暗影中的人》说的话,也是《马里乌波尔三部曲》的最好映照。
|
| 內容簡介: |
|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为娜塔莎·沃丁的作品集,包含《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暗影中的人》《娜斯佳的眼泪》三本。作者分别从1920年出生的母亲、1989年去世的父亲、20世纪初离开的清洁女工写起,用一个从出生开始便无根无源的人,串联起无数东欧人的个体遭遇,是一个家族的世纪流离与辗转,更是几代乌克兰人的慷慨悲歌,历史的缝隙与时代转折下,一个人的破碎与一代人的四散流离由此得见。
|
| 關於作者: |
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德语作家,德俄翻译家。苏联强制劳工之女。1945年生于德国战后流离失所者营地,母亲自杀后,被一所天主教女孩收容所收养。从语言学校毕业后,从事俄语翻译并暂住在莫斯科。1983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玻璃之城》问世,后又相继出版了《我曾活过》《婚姻》以及《黑夜中的兄弟姐妹》《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暗影中的人》《娜斯佳的眼泪》。曾获赫尔曼·黑塞奖、格林兄弟奖以及阿德尔贝特·冯·沙米索奖、约瑟夫·布赖特巴赫奖。
因《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书,娜塔莎·沃丁被授予莱比锡图书奖、德布林奖、奥古斯特·格拉夫·冯·普拉滕奖、希尔德·多敏流亡文学奖。目前生活在柏林和梅克伦堡。
|
| 內容試閱:
|
在俄罗斯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输入母亲的名字,不过是一场无意义的消遣。过去的几十年中,我总是一再尝试寻找她留下的足迹。我给红十字会和其他寻人组织①写过信,给相关档案馆和研究机构写过信,甚至给乌克兰和莫斯科素不相识的人也写过信,我甚至在各种褪色的牺牲者名单和登记卡中翻找过,可是从来都徒劳无功,没有找到哪怕任何一条线索的一丁点蛛丝马迹。我找不到任何一个模糊的证明,证明她在乌克兰生活过,证明她在我出生前的确存在过。
“二战”中,她二十三岁,和我的父亲一起,被从马里乌波尔运送到德国服强制劳役。我只知道,他们二人被分配到莱比锡弗利克康采恩下属的一家军工厂。战争结束后的十一年中,她居住在西德的一座小城市,离无家可归的外国人聚居地不远。“无家可归的外国人”,当时就是这样来称呼曾经的强制劳工的。除了妹妹和我,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其他人认识她。而就算妹妹和我,其实也并没有真正了解过她。1956年10月的一天,她一言不发地离开家时,我们还只是小孩子。我十岁,妹妹才刚满四岁。她再也没有回来。在我的记忆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形象,我对她的感觉多过回忆。
几十年了,我早就放弃了寻找她。她是九十多年前出生的,只活了三十六岁。短短三十六年中,她饱经坎坷,经历了苏联的内战、大清洗和饥荒,之后是“二战”和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残酷岁月。她掉入过两大独裁者的粉碎机里,先是斯大林在乌克兰的,然后是希特勒在德国的。数十年后,在被遗忘的战争受害者的茫茫人海中找寻一位年轻女性的足迹,无异于幻想。除了姓名,我对她的了解所剩无几。
2013年的一个夏夜,我无意间在俄罗斯的互联网上输入她的名字,搜索引擎迅速出来了一个结果。我的惊愕只持续了几秒钟。寻人的困难在于,我母亲的姓氏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乌克兰姓氏,和她同姓的乌克兰女性成千上万。虽然屏幕上显示的人和母亲有着相同的父姓,且全名也叫叶芙根尼娅·雅科夫列芙娜·伊瓦申科,但是因为和我外祖父同姓雅科夫的人太多,我的发现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我打开链接读道:伊瓦申科·叶芙根尼娅·雅科夫列芙娜,1920年生于马里乌波尔。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条显示结果,它仿佛也在盯着我。即使我对母亲所知甚少,但我知道她的确是1920年在马里乌波尔出生的。当年的马里乌波尔,那么小的城市,难道同年有两个同名同姓的女孩降生人间,并且父亲都叫雅科夫?
俄语是我的母语,我从来没在生活中彻底丢掉它,而且,自从我搬到两德统一后的柏林以来,我几乎每天都说俄语。尽管如此,我还是不确定屏幕上显示的是不是母亲的名字,或者这名字只不过是俄罗斯互联网里的海市蜃楼。互联网上的俄语对我来说几乎是外语,一种飞速发展的新兴语言,经常出现混合了大量美式外来语的全新词汇,即使转换成西里尔文音标也几乎难以辨认。而且,我现在正在浏览的网页名字是英文,叫“亚述的希腊人”。我知道马里乌波尔地处亚述海边,但是“亚述的希腊人”从何而来?我从来没听说过乌克兰和希腊之间有任何关联。如果我是英国人,我倒是能很应景地说一句:这些都是希腊文!
当时,我对马里乌波尔一无所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