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浪淘沙:从五代到十国 王宏杰五代史三部曲系列 一部生动而富有深度的乱世长卷 一幅反映人性的丰富画卷
》
售價:HK$
490

《
第八个侦探
》
售價:HK$
305

《
情结(精装)俄狄浦斯情结/该隐情结/自卑情结/救世主情结…… 在诉说与倾听中打开心灵的窗户,探索情结
》
售價:HK$
281

《
台湾百科全书历史篇
》
售價:HK$
857

《
建安 英雄的绝响(214—219)
》
售價:HK$
301

《
经纬度·何以中国·周秦之变:地理·人文·技术
》
售價:HK$
500

《
永劫馆超连续杀人事件:魔女决定与X赴死
》
售價:HK$
281

《
财富心理学:通向富足人生的50个想法
》
售價:HK$
383
|
| 編輯推薦: |
|
在“美国世纪”的开端,国家形象如何成为外交武器?本书追溯了从1936年到1953年,美国公共外交从无到有的关键历程。作者基于新解密档案,生动刻画了罗斯福与杜鲁门政府如何运用宣传、文化展览、海外图书馆等手段,主动塑造美国形象,以赢得战争与人心。书中重点揭示了诗人麦克利什的深刻影响以及美国之音等机构的创立,最终以美国新闻署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战略的成熟。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舆论场,这部关于美国如何学会“讲故事”的起源史,为我们理解软实力的力量与局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钥匙。
|
| 內容簡介: |
从1936年到1953年,本书揭示了形象如何以及为什么首先成为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促使政策制定者采用宣传、教育交流、文化展览、海外图书馆和国内公共关系等技术。
通过对官方政府记录和罗斯福和杜鲁门政府高级官员的私人文件的详尽研究,包括新近解密的材料,贾斯汀?哈特将读者带回到时代-生活出版社亨利?卢斯(Henry Luce)著名的“美国世纪”的开端,当时美国的政策制定者第一次开始将国家形象视为一个外交政策问题。哈特从1936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源于罗斯福对拉丁美洲的睦邻政策)开始,追溯了公共外交在战争年代及之后的戏剧性发展。本书描述了1944年国务院如何设立负责公共和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一职,并由普利策奖得主、诗人、国会图书馆馆长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Archibald MacLeish)第一个担任这一职位。哈特表明,麦克利什的思想成为公共外交演变的核心,他的影响在他的政府服务任期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仍能感受到。本书考察了包括美国之音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宣传项目,最后以1953年美国新闻署的成立结束了美国公共外交的第一阶段。
当美国官员在阿拉伯世界和其他地方发起全面的宣传来对抗负面看法时,本书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哈特的研究阐明了美国上一代决策者的类似努力,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人塑造自己形象的能力最终是相当有限的。
|
| 關於作者: |
|
贾斯廷·哈特:德州理工大学教授,罗格斯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美国史、美国对外关系史和非裔美国人史。哈特博士的研究聚焦于美国国内事务与对外关系的交叉领域,他还发表了多篇公共外交及美国对外关系的论文。
|
| 目錄:
|
总序 / 1致谢 / 1
引.言.美国公共外交形象与渊源 / 1
第一章“帝国外交思想博弈”:美国文化外交之拉美渊源 / 17
第二章“历史的演变”:战争、文化与霸权 / 50
第三章“宣传美国形象”:美国战争情报局将宣传作为外交政策 / 83
第四章“外交关系与内政事务”:美国公共外交的整合 / 127
第五章“星星之火”:亚洲及其他地区的民族主义革命 / 168
第六章“不利于团结的美国形象”:麦卡锡主义与公共外交 / 207
尾.声.美国新闻署的成立与美国公共外交的命运 / 233
参考文献 / 237
|
| 內容試閱:
|
人文交流一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了我国公共外交的新目标,即“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公共外交”这一术语起源于 1965年的美国,各国对它的界定大同小异。综合国内外的不同表述,我曾将公共外交定义为:政府和公众(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和个人等)从各自角度,向外国公众(也包括公职人员)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回答关于本国的问题,同时了解对方观点的国际交流活动。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增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改善对本国的民意,形成更为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 1外国把中国的公众作为公共外交的对象,我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公众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承担者,中国文化的家国观赋予了中国公众这种使命感。
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和我国的公共外交的一项重要区别,是他们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在巧妙宣扬本国的体制和文化时会贬低别国的文化和粗暴干涉别国的内政,甚至挑拨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研究西方公共外交理论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着眼点。
政府外交是外交战线的主渠道,公共外交则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公共外交因其多元性、广泛性、丰富性和灵活性,在影响外国民意方面显得更有成效。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通过公共外交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强和促进公共外交要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为根本,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
如何做好公共外交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和生动的实践,我们需要用心跨越文化藩篱,需要表达方式的国际化和艺术性,也就是要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的方式,真实地对外表达自己。与此同时,还应做到在世界舆论战中熟悉西方媒体的游戏规则,加强国际交往中的话语力。这一切的前提是能真正做到知彼知己,能深入了解国外的社情民情,尤其是要能洞悉欧美世界的公共外交实践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但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对海外公共外交著述的翻译和研究存在较大的不足,除了日本北野充主编的《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和英国詹姆斯 ·帕门特( James Pamment)的《 21世纪公共外交:政策和事件的比较研究》等之外,我们鲜少能够读到用中文译介的域外公共外交著作。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欣喜地看到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开始有计划、系统性地遴选、翻译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图书,试图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国外公共外交的最新研究成果。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公共外交新阶段,但相比于政府外交,我国的公共外交尚处在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研究起步较早,理论思考相对比较成熟。翻译引进国外经典和前沿的研究著述可为我国蓬勃发展的公共外交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我相信,“公共外交译丛”的出版,对于理论界和外交界拓展理论和战略思维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