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建安 决战赤壁(208—213)
》
售價:HK$
281

《
亨利·贝尔坦的“中国阁”
》
售價:HK$
347

《
超越高绩效团队教练(第4版)
》
售價:HK$
714

《
四旋翼无人机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算法
》
售價:HK$
449

《
我一直在想:丹尼尔·丹尼特自传
》
售價:HK$
714

《
投资反脆弱修炼手册
》
售價:HK$
296

《
永劫馆超连续杀人事件:魔女决定与X赴死
》
售價:HK$
281

《
三九全景脉法
》
售價:HK$
301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是《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2021年版的修订版,对上一版内容进行了提升,全面介绍了《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我社2021年版《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的修订本,对上一版内容进行了全面提升。自2021年6月起,国家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本书即为此次展览的图录。全书据展览内容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五个单元,通过讲述这部巨著的前世今生,全面展示《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本书细致整理了《永乐大典》通过政府拨交、海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采访等多种途径,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历程,深度挖掘了国家图书馆在不同时期围绕《永乐大典》进行的部署安排,展现了一代代图书馆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地对《永乐大典》进行的搜集、保护、修复、出版工作;同时,回顾了抗战时期《永乐大典》等古籍善本南迁、运美往事,梳理了海外《永乐大典》的回归历程。
|
| 關於作者: |
|
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国家图书馆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物,起国家总书库之职责,是世界上入藏中文文献最多的图书馆。
|
| 目錄:
|
|
前 言 Ⅰ第一单元大典犹看永乐传太祖动议 二成祖始修 六组织分工 一〇正本贮藏地的变迁 二〇嘉靖录副 二四重录人员及规章制度 三〇副本贮藏地的变迁 三六第二单元合古今而集大成用韵以 统字 用字以系事 四〇典籍渊 薮 四六版式之 美 五二纸张之 良 五四书写之 秀 五八插图之工 六二第三单元久阅沧桑惜弗全正本下落成谜 六八陪葬嘉靖帝 七〇明万历年间焚毁 七四明末毁于北京 七八藏于皇史宬夹壁 八〇副本流散之厄 八二官员夹带盗窃 八四战火焚毁 八六劫 掠 八八海内外收藏情况 九二第四单元遂使已湮得再显裒辑佚书 九六全祖望、李绂首开清代辑佚先河 一〇〇《四库全书》馆的辑佚 一〇二嘉道至清末的辑佚 一一〇缪荃孙 一一六民国以来的辑佚 一一八赵万里 一二〇第五单元珠还影归惠学林国家图书馆的《大典》收藏 一二六 鲁迅助力 一三二袁同礼的《大典》情结 一三四郑振铎与捐书热潮 一三六傅增湘转让《大典》 一三八周叔弢 一四〇张元济 一四二山东惊现《永乐大典》 一四六“湖”字册再聚首 一四八抗战时期《大典》南迁 一五二修复工作 一五六海内外《永乐大典》的数字化回归与出版 一六〇人名索引 一七八结 语 一八〇
|
| 內容試閱:
|
|
《永乐大典》的聚散离合与国家图书馆的保护利用《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计 22937 卷(含目录与凡例 60 卷)11095 册,约 3.7 亿字,收书七八千种,保存了明永乐朝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各类文献,素有典籍渊薮、佚书宝库之美誉。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朱厚熜又命重录一部《永乐大典》,自此,《大典》遂有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离奇的是,永乐正本在隆庆以后不知所踪,下落成谜;嘉靖副本亦是命途多舛,屡遭劫难,目前所知,海内外存世仅见400余册,不足原书的4%,令人扼腕叹惜。这部“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旷世宏编、皇皇巨著,由于其珍贵的文献价值和自身的不幸遭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故事和待解之谜。一、《永乐大典》编修缘起、过程及嘉靖重录明太祖朱元璋喜读杂书,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书庶吉士解缙上言:“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溺于诞妄,所取不经……《韵府》出元之阴氏……抄缉秽芜,略无可采。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之奥,下及关闽濂洛之传,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也与?”(解缙《文毅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太祖称善。但由于解缙恃才傲物等缘由,修书之事未能启动。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又命侍读唐愚士等人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然而当年闰五月即驾崩,修纂之事随之搁浅。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位成功后,意图以文治笼络人心,消弭“靖难之役”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于是对侍读学士解缙等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张辅《明太宗永乐实录》卷二十)解缙等受命召集百余人,组成修书班子,于南京文渊阁设局开纂。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修成进上,朱棣赐名《文献大成》。但朱棣并不满意,认为收书不够,尤其是宫廷新入藏的图书未能收入,于是在永乐三年,又命姚广孝与解缙等重修,这次延揽四方文儒宿学达两千余人。永乐五年(1407)书成,朱棣审阅后甚为满意,亲自撰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清抄工作全部完成,计22937卷11095册,大体10 册一函,分装1100余函。《永乐大典》皆用明黄色丝绢包面,开本阔大,极具皇家富贵气象。 纸张采用以构树皮和嫩竹为主要原料的混料纸,“茧素灿如雪”,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全书正文用明代官用楷书“台阁体”抄写,书法秀丽工整,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绘制精美。《永乐大典》修成后,最初藏于南京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大典》亦随之来京,先藏于左顺门北廊,后移至文楼。可以说一直深藏于禁中秘府,即使内阁重臣也无权翻阅。而明朝皇帝大多并未直接利用过此书,仅有弘治和嘉靖两位皇帝真正翻阅过。嘉靖帝崇信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案头常置《大典》若干册,便于随时寻求养生良方。嘉靖三十六年(1557),紫禁城大火,嘉靖帝担心殃及附近文楼贮藏的《大典》,一夜之中传谕三四次下令搬迁至古今通集库,使《大典》幸免于火海。为防不测,他决定重录一部《大典》。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工作直到隆庆元年(1567)才大功告成,共耗时五年,嘉靖副本与永乐正本在内容和外观上别无二致。副本一直收藏于皇史宬,直至清雍正间开三礼书局,才搬迁至翰林院。…………(后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