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
售價:HK$
602

《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
售價:HK$
383

《
发明与经济增长
》
售價:HK$
454

《
从奥林匹斯山走来:德意志的考古学与爱希腊主义(1750—1970)
》
售價:HK$
653

《
乱世流离三百年:两晋南北朝十二讲(3版)两晋南北朝历史入门读物,东晋仍为皇权政治时代
》
售價:HK$
500

《
中世纪生活图鉴(保命tips:别被蜗牛追杀,更别惹会爆炸的猫!)
》
售價:HK$
449

《
草原帝国
》
售價:HK$
653

《
战争日记 硝烟中的生命诗笺 战争亲历者以第一视角记录一战凡尔登战役
》
售價:HK$
403
|
| 內容簡介: |
前言
人工智能关注的是在理性知识领域下开发计算机系统,使之模拟人类的推理思维。而子领域则更加具体,它们由本体构成,因而在开发系统时可以精妙地利用理性知识应答问题。这种工作原理适用于今天所有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的计算机和小型便携式设备,达到取代专家为人类提供帮助之目的。技术进步使得计算机科学与物理,尤其是与电子科学之间产生关联,因此人类有可能将理性行为引入物理系统,使之自主化。以上就是所谓 “机器人化” 技术的开发过程。沿着这一轨迹,“机器人化” 技术还将继续进步。人类自以为创造了这些系统,监督着它们的运行情况,并替它们做出决定。然而,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用户所处的位置并不在平板或智能手机里,而是位于这些设备的本地环境中;这些设备却可以通过网络与远程系统自主通信,自主提出建议,同时完善用户的消费者配置文件。如此一来,人类还能持有原先的观点吗?
这些系统能做的远远不止如此。由于配有处理器和存储器,它们有能力产生意向性的思维形式 / 有欲望和需求,甚至能编辑出海量程序,最终摆脱人类用户的控制。它们还可以配备类似于人类心理的心理系统。
以上正是本书想要讨论的重点:人类心理系统的结构是如何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构建的?人是如何产生思维的?思维又是如何变成人的感受的?这些感受又通过哪种类型的计算机部件、以怎样的方式转换成人工意识,最终用计算机系统表达出来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无意识、前意识和人工意识这三个实例是如何构造和组织的,以及在信息和能量方面,它们如何与第四个实例 ——“组织层” 结合在一起的。
本书所介绍的人类心理系统模型所依赖的方法是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法融为一体。自下而上的方法认为系统由许多形小且紧密相连的部件组成,研究的是如何让系统产生有关物质实体感受的表征形式,甚至用非常高的语言和概念水平以及符号表征对现实世界的物体做出反馈。而自上而下的方法则从认知知识的本体出发,研究的是如何定义系统层次,如何从所有出发点表达出认知知识的每一种类别。将二者融为一体是一种组织学方法,相当于开发了一个系统,在其中部署相同类型的形态结构成分和语义结构成分,这些成分既定义了基本形式,也定义了更广泛概念范围下的形式内容,确保自己可以像组织层一样控制多个层级。
通读全书,我们最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模仿人类心理来开发人工心理系统模型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在创建自主系统的技术领域遥遥领先。同时,采用建构主义观点和组织学观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心理的某些特征。秉承科学精神,我们在此与大家共享研究成果,如有伦理问题也欢迎大家提问。开发、利用配备意向性意识的人工心理系统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疑问,例如其潜在用途是什么,甚至是否可以不造这种系统。因此,现在必须明确提出关于人工意识潜在应用的伦理问题。
|
| 目錄:
|
目录
1 心理系统的组织架构与思考的感觉
1.1 思维研究领域的问题
1.2 对神经元集合的解释
1.3 弗洛伊德模型体系结构的功能
1.4 采用建构主义方法研究系统组成成分的具体特征
1.5 系统层与调节器
1.6 心理景观
1.7 思考的感觉与一般组织原则
1.8 调节器的目标和空间
1.9 吸引子
1.10 表征的产生
1.11 调节器和神经元集合之间的统一:生成形式的形态模型
1.12 心理系统的形态和语义构象
1.13 生成形式的视觉处理成分
1.14 思考的决定性意图
1.15 人类意识中的语言能力
1.16 评估人类心理系统功能
2 人工意识的计算机表征
2.1 生成人工心理系统的多代理设计
2.2 用多代理方法设计人工心理系统
2.3 使用调节器代理对人工心理系统进行自我控制
2.4 系统的组织架构
2.5 组织记忆与人工经验
2.6 系统的情感状态和趋势状态
2.7 表征的产生与思考的感受
2.8 存在的感觉
2.9 事物的表征与时间性的理解
2.10 多系统部署
2.11 被赋予人工意识的系统的最终命运
结论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