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352

《
红帆船
》
售價:HK$
290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194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403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449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235

《
卧榻之侧:赵匡胤、李煜和他们的时代
》
售價:HK$
408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367
|
| 內容簡介: |
|
福利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完成现代化任务后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主要内容是由国家出面为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提供各种“保底”服务,使社会在一个富裕的基础上更加公平稳定。由于一个公民只能享受本国的福利,这种制度就使现代公民的权益与国家命运紧紧地绑定在一起,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以,了解、研究福利制度的重要性,对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是不言而喻的。
|
| 關於作者: |
|
陈晓律,四川新都人,1988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我国著名英国史专家蒋孟引教授。曾先后到美国格林内尔学院、耶鲁大学和英国萨塞克斯大学交流、访学。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世界史学会荣誉会长,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周边国家平台平台长。2001年获江苏省人文社科优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国家教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项目和中欧合作项目等10余种。出版著作《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与钱乘旦合著)以及《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发展与争霸:现代资本主义与世界霸权》《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等10余种,翻译《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重新思考自由主义》,主编《英国研究》共21辑,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与钱乘旦合著) 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获1998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世纪英国》获1999年江苏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获2000年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发展与争霸:现代资本主义与世界霸权》获2004年第四届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获2010年江苏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获2011年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作品奖、2013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4年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研究贡献奖。
|
| 目錄:
|
绪论……………1
第一章 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资源……………19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民生保障的分类……………20 第二节 中世纪西欧的家庭保障体系……………21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社会组织的救助……………23 第四节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27 第五节 小结:中世纪西欧社会下层民生保障体系的特点……………29
第二章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44 第一节 英国……………49 第二节 法国……………54 第三节 德国……………59
第三章 当代欧洲的社会福利制度……………66 第一节 英国:普惠型的福利国家……………67 第二节 法国:多样化的社会保障制度……………76 第三节 德国:中间主义的社会福利国家……………78 第四节 北欧、南欧与东欧的社会福利制度……………80
第四章 美欧福利模式的差异——国家与福利……………88 第一节 美欧福利制度分流的历史考察……………90 第二节 美欧不同的福利保障理念……………91
结 语……………98
参考文献……………113 后记……………125
|
| 內容試閱:
|
绪论 福利国家制度的产生是一种现代现象,即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后发展的一种趋势,也就是人类在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各方面进行重新协调和改进的产物。欧洲作为现代化的发源地,历经了几百年的探索,最终在20世纪中期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国家承担保障公民基本生存的责任,所以一般也称之为福利国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西方很多学者也常常以社会服务来指代这一体系。 由于这种体系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和个人权利等诸方面的内容,所以福利制度并非一般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制度。英国政府的开支中,三分之二都用于各种类型的社会福利,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福利制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权重。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并非完全了解这种制度,毕竟这种制度的演进是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历程。学者从各种专业的角度对这一制度进行研究,使人们加深了对它的了解,但由于其内容本身的庞杂,要把握其主线并非易事,对中国学者而言更是如此。 了解、研究福利制度的重要性,对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是不言而喻的。对欧洲在福利制度方面的经验得失,我们应该用中国学者的眼光加以重新审视。而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由于其在世界范围的巨大影响,其福利体制与欧洲国家的异同也纳入本书作为参照。由于这项工作的复杂性,我们选取的考察视角是以历史为主线,厘清其来龙去脉,把握其发展的社会渊源和动力机制;再以几个专题入手进行个案分析,解剖麻雀,比如住房、人口、移民等。这样既能把握主线,也能关注特例。希望能从这个角度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文本。
一、 学术综述 福利国家制度是当代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了个人的衣食无忧。然而,欧洲人为自己创造的福利制度陶醉不过半个世纪,各种麻烦就开始产生了。早在2005年,美国人就认为这种福利模式拖累了欧洲,它鼓励人们紧紧抓住他们国家提供不起的福利待遇不放,这非但不能使人们增强信心,反而使他们对未来产生担忧,更关心捍卫现有的东西,而不是去创造还没有的东西。一个来到当今英国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一小部分人长期依靠福利为生,他们几乎没有工作过,甚至也从未有过愿意去工作的想法。当欧洲遭遇各种危机,尤其是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久拖不决的时候,福利国家模式是否是导致这些危机的根源,再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这一问题同样引发了西方学者长久的兴趣,原因在于福利国家不是“一般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它产生的种种问题和争议,尤其是很多具体的社会保障措施,已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也是西方学者切身感受到的福利制度。仅以英国而言,从1948年工党政府宣称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开始,到现在不过70余年,研究英国福利国家的学术成果已经蔚为大观,甚至以中文形式出现的各类成果也已数以百计,更不用说西方学者的研究论著。因此,目前仅就相关的研究做一个综述,其工作量就已经相当于完成一本专著。尽管如此,还是需要对此进行一个概略的梳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福利国家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显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在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上探讨社会保障的经济影响。微观经济层面,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将“分配机制”引入社会福利研究中,认为分配机制不仅反映社会预期与判断,也包括个人决策因素;阿克洛夫的逆向选择理论完善了对“市场失灵”的分析,侧面论证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宏观经济层面,新剑桥学派强调分配失调是造成资本主义国家危机的根源所在,主张通过累进税改善分配结构,加强社会救济等措施以消除分配不公。正当社会保障“高歌猛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决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也催生了一批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经济学派,他们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张削减社会福利支出。货币主义者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认为对低收入者的直接补助损害了自由竞争与市场效率,若要救济贫困,可征收负所得税,这样既能帮助低收入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又不挫伤劳动者积极性;供应学派从自由主义原则出发,强调社会保障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张以鼓励就业、提高生产率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大幅削减政府开支,缩减社会福利。但这几派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受到来自资金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持续压力,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促进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侧重于探讨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如高勒梭等人运用交替世代模型(OLG)分析社会保障通过影响生育率而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发达国家以降低养老金水平为主的改革措施可能会导致生育率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的养老金支出将导致生育率下降;帕特瓦拉论证了社会保障与退休决策的关系,认为社会保障能够且确实会造成“引致退休效应”(Induced Retirement Effect)。第二类讨论集中于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如怀尔德森使用公共养老金缴款和福利数据估算7个欧盟国家工人的财富积累状况,发现移民可能会使公共养老金财富量的增加额达到一生财富总量的25%。第三类研究旨在分析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如西格诺等人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保障资金的可持续性,因此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反之看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考尔等学者认为设计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并降低代际间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但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成员间的教育投资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受教育的子女可能拒绝为父母提供养老资源,这种风险将导致父母减少教育投资;塞达也认为社会保障降低了生育率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因而养老保障计划很可能出现内源性的资金危机。这些争议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社会保障机制的认识,但很难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 而学者在社会学领域中的探索,则更为丰富。 第一,从国家层面出发,对社会保障领域取得的成就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如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布罗尔斯玛、艾泽斯及戴克以荷兰在2004年通过的《工作和社会救助法案》(Work and Social Assistance Act)作为考察对象,研究荷兰政府在推行福利措施的时候如何通过政府财政预算的方式提高效率,为增强国家对社保的管理和相关实施措施提供了思路。芬兰学者米科伦研究了芬兰的福利国家体系是如何对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进行控制的,以及芬兰的国家权威和学术研究机构如何测量贫困率的问题。针对保守派对养老福利的批评和相关医疗保障服务的削减,吉拉杜奇提出新观点,认为在老年人身上提高福利水平有助于稳定商业循环,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戴蒙德和盖?洛奇认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尽管福利国家制度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但民众依然不愿意放弃手中已有的“蛋糕”,对改革的抵制仍是根深蒂固的,这就需要政治家清晰地定义改革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说明其基本原理,从而消除改革阻力。这样的看法对政治家提出了要求,但具体如何处治,则只能取决于各国的政治生态。 第二,从人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女性等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进行考察,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尤其注重与贫困问题相关的研究。如针对吉卜赛人在各个层面上面对的困难状况,有研究通过调查资料进行了细节的考察,并对其状况作出了评估,提出进行社会保障的政策建议。有印度学者考察印度的老年寡妇的发病率和她们寻求医疗救助的行为,认为她们更容易发病却更倾向于不去寻求医疗救助,作者希望发现那些处于危机中的群体并将她们纳入整体的社保计划中。 第三,全球化时代背景对社会保障制度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力,以及国家之间为适应现状而开展的合作。全球化时代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成为很多国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特征,日本学者宝冢寿美太将其作为研究背景,讨论不同族裔移民对福利国家的态度,他的结论是文化的异质性并未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反对政府的福利政策,而是要将他们从社会保障政策中获得的实际利益纳入考虑。另一方面,国家之间针对社会保障方式手段的交流合作也开始升温,2012年6月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上,185个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全体通过关于社会保障层级的建议,迈克尔?齐雄讨论这一层级概念的出现,分析这一建议的内容以及相关政治热点话题,认为这是全球合作的展示与国家政策的新篇章。 各国学者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视角关于福利制度的解读,对全面把握当代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架构及其未来走向至关重要。然而,这些解读依然不能十分清晰地回答开篇的问题:福利国家制度是否是拖累欧洲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如果是,应该如何化解?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单一因素,实际上,福利制度在欧洲的建立,既有其普适性的一面,也有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特殊性的一面。正是这种普适性与特殊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造成了一些悖论性的命题,使人们易陷入各个专门领域枯燥数据的涡旋,而难以厘清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我们尝试从欧洲福利制度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力求从这样的视角为问题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