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维生素的生物合成

書城自編碼: 416343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一般工业技术
作者: 张大伟、马延和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466761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187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如何使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和教师能做些什么(基于科学原理,培养孩子阅读水平与内在动机)
《 如何使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和教师能做些什么(基于科学原理,培养孩子阅读水平与内在动机) 》

售價:HK$ 255
博物馆学辞典  博物馆学核心工具书,权威专家联合编纂,理论与实践的指南!
《 博物馆学辞典 博物馆学核心工具书,权威专家联合编纂,理论与实践的指南! 》

售價:HK$ 1255
战时的博弈:教宗庇护十二世、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秘史(理想国译丛075)
《 战时的博弈:教宗庇护十二世、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秘史(理想国译丛075) 》

售價:HK$ 755
明亡清兴 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 明亡清兴 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

售價:HK$ 347
北大版康德三大批判
《 北大版康德三大批判 》

售價:HK$ 1428
建安 统一北方之战(201—207)
《 建安 统一北方之战(201—207) 》

售價:HK$ 250
什么是权力(一本讲透权力逻辑的政治学入门佳作,一次从学术到生活的认知升级)
《 什么是权力(一本讲透权力逻辑的政治学入门佳作,一次从学术到生活的认知升级) 》

售價:HK$ 306
债务自由:远离债务困境
《 债务自由:远离债务困境 》

售價:HK$ 403

編輯推薦:
本书讲述的是维生素的化学与生物合成,普及的是绿色制造,蕴藏的是科技发展,展望的是未来产业新模式。
內容簡介: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组织编写,详细总结了维生素的生物代谢途径、生物合成方法,同时介绍了维生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应用领域、化学合成路线、工业生产、知识产权、市场销售及前景展望等。本书共计19章,包括维生素概论,脂肪族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和维生素K的生物合成,水溶性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7、维生素B8、维生素B9 和维生素B12 的生物合成及类维生素辅酶Q10、硫辛酸、生物类黄酮和维生素BT 的生物合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化工、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作为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及市场销售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关心及爱好维生素营养及应用的广大读者的科普读物。
關於作者:
马延和,国际嗜盐微生物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863”计划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工业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SalineSystems》副主编,《生物加工过程》副主编。
2021年9月24日,与蔡韬在《科学》在线发表了淀粉人工合成方面的突破性成果。
目錄
第1章 维生素概论 001
1.1 维生素的定义 002
1.2 维生素的分类与特性 002
1.2.1 脂溶性维生素 003
1.2.2 水溶性维生素 003
1.3 维生素的发现史 003
1.4 维生素的应用 006
1.5 维生素合成的现状 007
1.5.1 脂溶性维生素 007
1.5.2 水溶性维生素 010
1.6 维生素行业发展概况 015
1.7 类维生素简介 016
参考文献 016
第2章 维生素C 019
2.1 概述 020
2.1.1 维生素C 的发现与历史 020
2.1.2 维生素C 的来源 020
2.2 维生素C 的性质、作用、检测技术和应用 022
2.2.1 维生素C 的物理化学性质 022
2.2.2 维生素C 的生理学作用 022
2.2.3 维生素C 的分析检测技术 023
2.2.4 维生素C 的应用和市场 024
2.3 维生素C 的合成方法 025
2.3.1 浓缩提取法 026
2.3.2 化学- 生物合成法 026
2.3.3 生物发酵法 027
2.3.4 自然界中维生素C 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 031
2.4 维生素C 混菌发酵技术 036
2.4.1 维生素C 混菌发酵体系中的伴生关系 036
2.4.2 维生素C 的菌种选育和基因工程菌 039
2.5 维生素C 的工业生产概览 043
2.5.1 混菌发酵新技术和工艺 043
2.5.2 单菌发酵新技术和工艺 043
2.5.3 古龙酸到维生素C 的化学合成工艺 044
2.5.4 维生素C 发酵工业“三废”及其综合利用 045
2.6 维生素C 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046
2.6.1 专利分析 046
2.6.2 前景展望 048
参考文献 049
第3章 维生素D 056
3.1 概述 057
3.1.1 维生素D 的发现史 057
3.1.2 维生素D 缺乏病症的研究 058
3.1.3 维生素D 的功能和发现 058
3.1.4 维生素D 代谢及活性维生素D 059
3.1.5 维生素D 的细胞机制、功能及与维生素D 相关的疾病 061
3.2 维生素D 的来源 061
3.3 维生素D 的命名、结构及分类 062
3.3.1 半系统命名 062
3.3.2 母体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063
3.3.3 原子编号规则 063
3.3.4 三烯类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异构 063
3.3.5 侧链命名方法 064
3.3.6 其他命名规则 065
3.4 维生素D 的性质和应用 065
3.4.1 性质 065
3.4.2 维生素D 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066
3.4.3 维生素D 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应用 067
3.5 维生素D 的生物合成途径 068
3.5.1 甾醇——合成维生素D 的前体 068
3.5.2 维生素D 生物合成 069
3.5.3 产生维生素D3 的甾醇生物合成——动物 069
3.5.4 产生维生素D2 的甾醇生物合成——真菌 071
3.5.5 产生维生素D3 的甾醇生物合成——植物 071
3.6 维生素D 的生物代谢途径 072
3.6.1 植物中维生素D3 及代谢 072
3.6.2 动物体中维生素D3 及代谢 072
3.6.3 分解代谢途径 073
3.7 维生素D 的代谢工程及酶催化合成研究进展 075
3.7.1 维生素D 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075
3.7.2 活性维生素D 的酶催化研究进展 077
3.8 维生素D 的工业生产概览 079
3.8.1 维生素D2 的工业合成 080
3.8.2 维生素D3 的工业合成 081
3.8.3 活性维生素D 的合成 082
3.9 维生素D 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085
参考文献 085
第4章 维生素E 091
4.1 概述 092
4.1.1 维生素E 的发现和发展史 092
4.1.2 维生素E 的来源 092
4.1.3 维生素E 的功能 093
4.2 维生素E 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094
4.2.1 维生素E 的结构 094
4.2.2 维生素E 的理化性质 094
4.2.3 维生素E 的应用 095
4.3 维生素E 的合成方法 096
4.3.1 天然提取法 096
4.3.2 化学全合成法 096
4.3.3 生物- 化学合成法 100
4.4 维生素E 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103
4.4.1 维生素E 的生物合成途径 103
4.4.2 维生素E 的生物代谢途径 103
4.5 不同底盘中维生素E 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106
4.5.1 植物 106
4.5.2 藻类 107
4.5.3 微生物 108
4.6 维生素E 的工业生产概览 110
4.7 维生素E 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111
4.7.1 专利分析 111
4.7.2 前景展望 113
参考文献 114
第5章 维生素A 120
5.1 概述 121
5.2 维生素A 的性质和应用 121
5.2.1 维生素A 及维生素A 原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21
5.2.2 体内维生素A 的循环和代谢 123
5.2.3 维生素A 的生理功能 123
5.2.4 维生素A 缺乏与过量的危害 127
5.2.5 维生素A 的应用 129
5.3 维生素A 的合成方法 130
5.3.1 C14+C6 合成路线 130
5.3.2 C15+C5 合成路线 131
5.3.3 罗纳·普朗克公司的技术路线 132
5.4 维生素A 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132
5.4.1 维生素A 原的生物合成途径 132
5.4.2 视黄醛合成途径 134
5.5 维生素A 和维生素A 原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134
5.5.1 维生素A 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135
5.5.2 天然产β- 胡萝卜素有机体合成β-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135
5.5.3 代谢工程菌株合成β- 胡萝卜素 138
5.6 维生素A 的工业生产概览 141
5.6.1 维生素A 的工业合成 141
5.6.2 维生素A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142
5.6.3 维生素A 行业进出口现状 142
5.7 维生素A 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142
5.7.1 专利分析 142
5.7.2 前景展望 143
参考文献 143
第6章 维生素K 149
6.1 概述 150
6.1.1 维生素K 的种类 150
6.1.2 维生素K 的来源 150
6.1.3 维生素K 的功能 150
6.2 维生素K 的应用 153
6.2.1 维生素K 在骨骼健康中的应用 153
6.2.2 维生素K 在血管健康中的应用 154
6.2.3 维生素K 在免疫中的应用 155
6.2.4 维生素K 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155
6.2.5 维生素K 在饲料领域内的应用 156
6.3 维生素K 的合成方法 157
6.3.1 维生素K2 的提取制备法 157
6.3.2 维生素K2 的化学合成法 157
6.3.3 维生素K2 微生物合成法 159
6.4 维生素K 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159
6.4.1 维生素K 的经典合成途径 159
6.4.2 维生素K 的氟他洛辛途径 162
6.5 维生素K 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163
6.5.1 传统策略促进MK-7 合成 163
6.5.2 菌株代谢工程改造高效合成MK-7 164
6.6 维生素K 的工业化生产概览 166
6.6.1 维生素K 工业化生产规模 166
6.6.2 维生素K 工业化生产与提取 166
6.7 维生素K 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167
6.7.1 专利分析 167
6.7.2 前景展望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7章 维生素B1 175
7.1 概述 176
7.1.1 维生素B1 的发现史 176
7.1.2 维生素B1 的来源 177
7.1.3 维生素B1 缺乏症 178
7.2 维生素B1 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179
7.2.1 维生素B1 的结构 179
7.2.2 维生素B1 的物化性质 180
7.2.3 维生素B1 的应用 181
7.3 维生素B1 的合成方法 182
7.3.1 维生素B1 的产品标准 182
7.3.2 化学合成法 184
7.3.3 微生物合成法 188
7.4 维生素B1 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189
7.4.1 维生素B1 在细菌中的合成途径 189
7.4.2 维生素B1 在真核生物中的合成途径 191
7.4.3 维生素B1 在古细菌中的合成途径 191
7.5 维生素B1 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195
7.5.1 维生素B1 的体内代谢 195
7.5.2 维生素B1 的生理功能 195
7.6 维生素B1 的工业生产概览 197
7.7 维生素B1 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197
7.7.1 专利分析 197
7.7.2 前景展望 199
参考文献 200
第8章 维生素B2 202
8.1 概述 203
8.1.1 维生素B2 的发现史 203
8.1.2 维生素B2 的来源与吸收代谢 203
8.2 维生素B2 的结构、性质、功能和应用 204
8.2.1 维生素B2 的结构与性质 204
8.2.2 维生素B2 的生理功能 204
8.2.3 维生素B2 的应用 204
8.3 维生素B2 的合成方法 205
8.3.1 维生素B2 的化学合成法 205
8.3.2 维生素B2 的生物合成法 206
8.4 维生素B2 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机制 207
8.4.1 维生素B2 在植物中的合成途径 207
8.4.2 维生素B2 在细菌中的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机制 207
8.4.3 维生素B2 在真菌中的合成途径 213
8.5 不同菌种中维生素B2 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215
8.5.1 枯草芽孢杆菌 215
8.5.2 大肠杆菌 219
8.5.3 棉阿舒囊霉 221
8.6 工业生产概览 222
8.6.1 发酵工艺过程 222
8.6.2 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222
8.7 维生素B2 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223
8.7.1 专利分析 223
8.7.2 前景展望 224
参考文献 225
第9章 维生素B3 231
9.1 概述 232
9.1.1 维生素B3 的发现史 232
9.1.2 维生素B3 的来源 233
9.1.3 维生素B3 的缺乏症 233
9.2 维生素B3 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34
9.2.1 维生素B3 的结构 234
9.2.2 维生素B3 的物化性质 235
9.2.3 维生素B3 的应用 235
9.3 合成方法 236
9.3.1 化学合成法 236
9.3.2 生物合成法 240
9.3.3 分离提取法 241
9.4 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242
9.4.1 动物合成途径 242
9.4.2 植物合成途径 243
9.4.3 微生物合成途径 245
9.5 维生素B3 的工业生产概览 246
9.5.1 国内外生产状况 246
9.5.2 维生素B3 的典型生产工艺 246
9.5.3 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248
9.6 维生素B3 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249
9.6.1 相关专利 249
9.6.2 前景展望 250
参考文献 251
第10章 维生素B5 255
10.1 概述 256
10.1.1 维生素B5的历史 256
10.1.2 维生素B5的来源 256
10.1.3 维生素B5的生理功能 258
10.1.4 维生素B5的理化性质 259
10.2 维生素B5的化学合成 260
10.2.1 国内外生产维生素B5的化学合成方法 260
10.2.2 化学合成维生素B5的产业概述 261
10.2.3 维生素B5的产品标准 262
10.3 维生素B5的生物合成 263
10.3.1 维生素B5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及代谢调控机制 263
10.3.2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B5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265
10.4 维生素B5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267
10.4.1 专利分析 267
10.4.2 前景展望 269
参考文献 269
第11章 维生素B6 274
11.1 概述 275
11.1.1 维生素B6的发现 275
11.1.2 维生素B6的食物来源 275
11.1.3 维生素B6的功能 276
11.1.4 维生素B6的催化机制 276
11.2 维生素B6的性质和应用 277
11.2.1 维生素B6的理化性质 277
11.2.2 维生素B6的临床应用 278
11.2.3 维生素B6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78
11.3 维生素B6的合成方法 278
11.3.1 维生素B6的化学合成法 278
11.3.2 维生素B6的生物合成法 279
11.3.3 维生素B6不同合成方法的优劣势 280
11.4 维生素B6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280
11.4.1 维生素B6的两条从头生物合成途径 280
11.4.2 维生素B6生物合成途径的系统进化分析 282
11.4.3 维生素B6潜在的合成新途径研究 283
11.5 维生素B6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285
11.5.1 维生素B6合成代谢相关酶的介绍 285
11.5.2 维生素B6的合成代谢调控 290
11.5.3 维生素B6生物合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91
11.5.4 维生素B6生物合成的瓶颈及研究新思路 293
11.5.5 维生素B6的补救途径 293
11.6 维生素B6的工业生产概览 294
11.6.1 维生素B6的主要生产厂家概述 294
11.6.2 维生素B6的工业生产路线 294
11.7 维生素B6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295
11.7.1 专利分析 295
11.7.2 前景展望 296
参考文献 297
第12章 维生素B7 303
12.1 概述 304
12.1.1 维生素B7的命名与结构 304
12.1.2 维生素B7的来源与分类 304
12.2 维生素B7的性质和应用 305
12.2.1 维生素B7的性质 305
12.2.2 维生素B7的应用 305
12.3 维生素B7的化学合成方法 306
12.3.1 以富马酸为起始原料合成维生素B7 307
12.3.2 以L-氨基酸为起始原料合成维生素B7 308
12.3.3 以单糖为起始原料合成维生素B7 310
12.3.4 其他原料合成维生素B7 311
12.4 维生素B7的生物合成 311
12.4.1 维生素B7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311
12.4.2 维生素B7的生物合成调控 317
12.5 维生素B7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319
12.5.1 大肠杆菌产维生素B7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320
12.5.2 枯草芽孢杆菌产维生素B7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320
12.5.3 其它细菌产维生素B7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321
12.6 维生素B7的工业生产概览 322
12.6.1 维生素B7的主要生产厂家概述 323
12.6.2 维生素B7的工业生产路线 323
12.7 维生素B7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323
12.7.1 专利分析 323
12.7.2 前景展望 324
参考文献 324
第13章 维生素B8 331
13.1 概述 332
13.1.1 维生素B8的发现 332
13.1.2 维生素B8的类型及日常来源 332
13.1.3 维生素B8的生理功能 333
13.2 维生素B8的性质和应用 333
13.2.1 维生素B8的性质 333
13.2.2 维生素B8的应用 334
13.3 维生素B8的合成方法 335
13.3.1 化学合成法 335
13.3.2 植酸钙酸水解法 335
13.3.3 植酸酶水解法 335
13.3.4 体外多酶分子机器转化法 337
13.3.5 发酵法 339
13.4 维生素B8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340
13.4.1 维生素B8的合成及分解途径 340
13.4.2 维生素B8异构体的转化 341
13.4.3 维生素B8衍生物的合成 342
13.5 维生素B8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344
13.5.1 大肠杆菌代谢工程产维生素B8的研究进展 344
13.5.2 酵母代谢工程产维生素B8的研究进展 345
13.6 维生素B8的工业生产概览 346
13.6.1 植酸盐酸水解法 346
13.6.2 体外多酶分子机器转化法 347
13.7 维生素B8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348
13.7.1 专利分析 348
13.7.2 前景展望 350
参考文献 351
第14章 维生素B9 354
14.1 概述 355
14.1.1 维生素B9的发现 355
14.1.2 维生素B9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355
14.1.3 维生素B9的来源、吸收与需要量 356
14.2 维生素B9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 356
14.2.1 维生素B9的体内代谢 356
14.2.2 维生素B9的生物学功能 358
14.2.3 维生素B9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358
14.2.4 维生素B9在养殖业的开发应用 359
14.2.5 维生素B9在生物医药中的开发应用 359
14.2.6 产维生素B9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359
14.3 维生素B9的合成与检测方法 360
14.3.1 提取法制备维生素B9 360
14.3.2 化学法合成维生素B9 361
14.3.3 酶法合成维生素B9 365
14.3.4 微生物发酵法合成维生素B9 366
14.3.5 维生素B9的检测 366
14.4 维生素B9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368
14.4.1 维生素B9在植物中的合成途径 368
14.4.2 维生素B9在单一菌株中的合成途径 369
14.5 维生素B9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371
14.5.1 生物合成5-甲基四氢叶酸的代谢工程策略 371
14.5.2 乳酸菌合成叶酸的代谢工程调控 371
14.5.3 双歧杆菌合成叶酸的代谢工程调控 372
14.5.4 枯草芽孢杆菌合成叶酸的代谢工程调控 373
14.6 维生素B9的工业生产概览 375
14.6.1 维生素B9工业化生产的现状 375
14.6.2 维生素B9的生产与精制工艺 375
14.6.3 维生素B9的制剂与添加应用 376
14.7 维生素B9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377
14.7.1 专利分析 377
14.7.2 前景展望 379
参考文献 380
第15章 维生素B12 382
15.1 概述 383
15.1.1 维生素B12的结构 383
15.1.2 维生素B12的来源 383
15.2 维生素B12的性质和应用 384
15.2.1 维生素B12的性质 384
15.2.2 维生素B12的应用 384
15.3 维生素B12的合成方法 385
15.3.1 化学合成法 385
15.3.2 微生物发酵法 385
15.4 维生素B12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386
15.4.1 合成代谢途径 386
15.4.2 补救途径 389
15.4.3 维生素B12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390
15.5 维生素B12的生物合成技术研究进展 391
15.5.1 天然维生素B12合成菌的代谢工程研究 391
15.5.2 大肠杆菌异源合成维生素B12的代谢工程研究 392
15.5.3 无细胞多酶催化合成维生素B12的研究 396
15.6 维生素B12的工业生产概览 398
15.6.1 发酵工序的简述 398
15.6.2 分离提取工序的简述 399
15.7 维生素B12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403
15.7.1 专利分析 403
15.7.2 前景展望 403
参考文献 404
第16章 辅酶Q10 408
16.1 概述 409
16.1.1 辅酶Q10的命名与结构 409
16.1.2 辅酶Q10的来源 409
16.2 辅酶Q10的功能和应用 409
16.2.1 辅酶Q10的功能 409
16.2.2 辅酶Q10的应用 410
16.3 辅酶Q10生产方法的演变 411
16.3.1 直接提取法 411
16.3.2 化学合成法 412
16.3.3 微生物发酵法 412
16.4 辅酶Q10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412
16.4.1 醌环合成途径 413
16.4.2 聚异戊二烯侧链合成途径 413
16.4.3 醌环修饰途径 413
16.5 辅酶Q10的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416
16.5.1 天然合成菌的代谢工程研究 416
16.5.2 非天然合成菌的代谢工程研究 419
16.6 辅酶Q10的工业化生产概述与专利分析 421
16.6.1 发酵工序的简述 421
16.6.2 分离提取工序的简述 423
16.6.3 三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423
16.7 辅酶Q10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424
16.7.1 专利分析 424
16.7.2 前景展望 425
参考文献 425
第17章 硫辛酸 430
17.1 概述 431
17.2 硫辛酸的性质、功能和应用 431
17.2.1 硫辛酸的性质与生理功能 431
17.2.2 硫辛酸的应用 432
17.3 硫辛酸的合成方法概述 433
17.3.1 硫辛酸的化学合成 433
17.3.2 硫辛酸的生物合成现状 434
17.4 硫辛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436
17.4.1 大肠杆菌和其他细菌硫辛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436
17.4.2 酵母及其他真核生物硫辛酸合成代谢途径 444
17.5 硫辛酸的工业生产概览 446
17.6 硫辛酸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447
17.6.1 专利分析 447
17.6.2 前景展望 448
参考文献 448
第18章 生物类黄酮 456
18.1 概述 457
18.1.1 命名与结构 457
18.1.2 来源与分类 457
18.2 性质和应用 458
18.2.1 性质 458
18.2.2 应用 459
18.3 合成方法 460
18.3.1 植物提取法 461
18.3.2 化学合成法 462
18.3.3 生物发酵法 463
18.4 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464
18.4.1 合成途径解析 465
18.4.2 代谢工程优化 468
18.5 生物类黄酮的工业生产概览 476
18.5.1 生产工艺路线 476
18.5.2 生产、贮藏条件 476
18.6 生物类黄酮的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476
18.6.1 专利分析 476
18.6.2 前景展望 478
参考文献 479
第19章 维生素BT 485
19.1 概述 486
19.1.1 维生素BT的命名与结构 486
19.1.2 维生素BT的研究简史 486
19.2 维生素BT的功能和应用 486
19.2.1 维生素BT的性质与功能 486
19.2.2 维生素BT的应用 488
19.3 维生素BT的化学合成及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489
19.3.1 维生素BT的化学合成法 489
19.3.2 维生素BT的化学-生物组合合成法 498
19.4 维生素BT的生物合成进展 499
19.4.1 维生素BT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合成途径 499
19.4.2 维生素BT在微生物中的合成代谢途径及代谢改造 499
19.4.3 维生素BT的生物合成法研究进展 501
19.5 维生素BT专利分析与前景展望 505
19.5.1 专利分析 505
19.5.2 前景展望 505
参考文献 506
內容試閱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是19 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关于维生素的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维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生物学家、化学家等多年的努力,生物合成路线不断被解析、完善、丰富,甚至人工创建。目前维生素的合成主要有化学合成路线和生物合成路线两种,其工业生产推动了维生素下游产业的应用,主要包括饲料畜牧、医药、食品等应用领域。欧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维生素量远高于国内人群,随着对“健康中国”认知的不断提高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生素在医药健康、食品营养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未来市场提升潜力巨大。另外,维生素的种类繁多、生物代谢途径复杂、合成路线各异,目前少有相关书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功能与健康、化学合成路线、生物代谢途径、生物合成方法及其工业生产等情况。
基于此,张大伟研究员和马延和研究员邀请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武汉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宿迁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科研人员组织编写了《维生素的生物合成》一书。
本书共计19章,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和部分类维生素的历史与发现、理化性质、相应的缺乏症和应用领域等,还对各种维生素和类维生素的合成方法和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重点介绍了生物法合成维生素和类维生素的进展,并进行了知识产权分析以及对发展前景的展望。本书由张大伟研究员、马延和研究员担任主编,董会娜副研究员担任副主编。主要编写人员及分工如下:第1章董会娜、张大伟、马延和,第2章徐慧、杨伟超、高明夫、史美君、满都拉、李嘉文,第3章张武元,第4章马田、黄敏、刘天罡,第5章张学礼、李清艳,第6章崔世修、刘龙,第7章李国伟,第8章夏苗苗、张大伟,第9章王亚军、翁春跃,第10章温廷益、刘树文,第11章刘林霞、张大伟,第12章杜广庆、张大伟,第13章孙新晓、袁其朋,第14章张腾月、付刚、张大伟,第15章房欢、康倩、张大伟,第16章朱永强、叶丽丹、于洪巍,第17章孙益嵘,第18章王益娜、祝晓熙、刘佳钰、张磊、卢丽娜、刘晓楠、江会锋,第19章董会娜、张大伟。本书编者大都多年奋战在科研或生产一线,具有较好的维生素相关教学及研发背景。
本书既可以作为专业书籍帮助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维生素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亦可以作为科普书籍让普通大众了解维生素的知识。
本书的出版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经过精心的筹划、编写、校稿等多个环节,得到了同行的大力支持,但由于作者们同时肩负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书稿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恳请专家和读者们批评指正!
编者
2025年5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