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何走好人生下坡路:用坚毅力找到人生低谷的出口
》
售價:HK$
332
《
黎曼几何 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
》
售價:HK$
245
《
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汉译23辑)
》
售價:HK$
347
《
《衰落 :英美文化的极限》
》
售價:HK$
347
《
清代中国与东亚海域交流 精装 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500
《
寒门攻略
》
售價:HK$
305
《
壹卷YeBook 记忆肖像:罗素回忆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哲学大师罗素传记性回忆录
》
售價:HK$
245
《
历史认知语言学
》
售價:HK$
398
編輯推薦:
(1)回应社会对 “金融安全”“银行暴雷” 的关切,拆解 “大而不倒” 神话 - 针对当前大众对 “银行稳定性”“投资安全性” 的担忧,书中通过 “数字化挤兑”“合规失效” 等案例,揭示 “巨头银行” 的脆弱性:如 2022 年推特谣言引发客户 3 天提走 100 亿美元,证明 “信任一旦破裂,流动性危机会瞬间爆发”,为普通投资者提供 “风险认知” 参考。 - 针对金融行业 “合规形式化” 痛点,书中详细拆解 “瑞士信贷如何为毒贩洗钱”“金枪鱼债券骗局中风控如何失效”,用真实案例警示从业者:“合规不是流程,而是生存底线”,契合行业对 “有效风险管理” 的需求。
(2)依托 “独家信息 + 强叙事”,降低阅读门槛,提升传播性 - 独家内容支撑:基于数十位内部人士采访,披露 “高管会议秘闻”“员工销毁文件细节”“监管博弈过程”,如 “瑞士信贷前风控总监透露:早在 2015 年就发现格林希尔资本风险,但被业绩压力压制”,让内容更具稀缺性与冲击力。 - 叙事设计适配大众阅读:采用 “倒叙 + 插叙” 结构,从 2022 年数字挤兑事件切入(制造悬念),再回溯 166 年历史中的关键丑闻(铺垫
內容簡介:
首部有关瑞士信贷倒闭的内幕作品,一个关于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丑闻最多的银行之一彻底崩溃的故事。 如果说《坏血》揭露了硅谷最糟糕的一面,那么这本《大熔断》则将为我们充分展示瑞士银行业这个神秘而肮脏的世界。 瑞士信贷是拥有167年历史的瑞士第一大私人银行,以安全、中立、绝对保护客户隐私而闻名。然而,在高端金融服务漂亮的外衣之下,隐藏着众多黑暗、肮脏、此前未被公开的事实。在苏黎世总部,瑞士信贷为独裁者和毒贩提供资金管理服务,为纳粹分子保管黄金,还帮助诈骗犯骗取银行客户数十亿美元。瑞士信贷的高层管理者深陷洗钱、协助逃税和内部的“间谍门”丑闻。然而,就是这样丑闻缠身的瑞士信贷在超长的历史时间内“大到不能倒”,并且对瑞士的国家身份来说至关重要。 《大熔断》将详细揭示造成瑞士信贷倒闭的内幕,以及瑞士政客和全球金融巨头如何努力挽救其残躯。 这本书充满令人震惊的事件,有些甚至是犯罪事件。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贪婪、追逐和难以计数的巨额财富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充斥着骗子、独裁者、间谍,以及最一意孤行、最不道德的银行家。 这本书非常国际化,故事的发展从莫桑比克到澳大利亚、从纽约到苏黎世、从喧闹的华尔街到瑞士信贷幽静的大理石走廊。它将吸引全球对财富与金钱,以及金钱操纵者们感兴趣的读者。
關於作者:
《华盛顿邮报》驻英国记者,曾任职于《华尔街日报》,也曾是伦敦金融城的一名特许会计师。著有作品《谎言金字塔》(Pyramid of Lies),这本讲述德国绿党丑闻的作品在亚马逊好评众多,获评英国水石书店2022年度政治图书,由《观察家》《泰晤士报》《星期日邮报》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媒体多次报道,纪录片和戏剧版权已出售。
目錄 :
关于资料来源的说明 / III 主要人物一览表(按时间顺序排列) / V 序 言 / 001
第一部分 财富的得与失 第 1 章 两国之子 / 009 第 2 章 秘密与谎言 / 019 第 3 章 基亚索事件 / 025 第 4 章 直 觉 / 033 第 5 章 前往新世界中的波士顿 / 039
第二部分 一家国际化的本土银行 第 6 章 瑞士的清算 / 053 第 7 章 明星银行家 / 067 第 8 章 泡 沫 / 077 第 9 章 高层之间的交易 / 087 第 10 章 尖刀麦克之谋杀叙事曲 / 093 第 11 章 一体化银行 / 103 第 12 章 金融危机 / 109
第三部分 大衰退 第 13 章 制裁破坏者 / 119 第 14 章 逃 税 / 125 第 15 章 杜根的倒台 / 133 第 16 章 英国保诚先生 / 143 第 17 章 字母大写的严谨规则 / 151 第 18 章 金枪鱼债券丑闻 / 163 第 19 章 莱斯考德隆丑闻 / 173 第 20 章 顽固的既得利益集团 / 183 第 21 章 间谍门 / 191
第四部分 最后的喘息 第 22 章 末日一瞥 / 205 第 23 章 格林希尔丑闻 / 217 第 24 章 罗纳的最后一搏 / 229 第 25 章 安东尼奥 / 237 第 26 章 危机升级 / 245 第 27 章 未知因素 / 251 第 28 章 监管机构 / 259 第 29 章 硅谷银行 / 265 第 30 章 收 购 / 271
尾 声 / 285 术语表 / 295 致 谢 / 301 注 释 / 305
內容試閱 :
第27章 未知因素
2022 年 10 月 1 日星期六,一位澳大利亚记者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推文。戴维·泰勒是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商业记者,他在与一位追踪全球主要银行股价的分析师聊天时得知,有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看起来相当不稳定。泰勒在推特上以 @DaveTaylorNews 的账号发布了数千条推文,拥有几千名粉丝。他的推特简介称自己为新闻狂热者,“追求真相和精彩故事”。他通常会发布有关澳大利亚政治、房价和国内商业新闻的推文。
那天晚上 7 点刚过,他写道:“可靠消息源告诉我,一家大型国际银行正处于崩溃边缘。”泰勒发布推文后几分钟内,这条消息就被反复转发。当时市场本就处于动荡之中。英国政府公布了一项灾难性的预算后,英镑大幅贬值;日本央行数十年来首次出手干预以支撑日元;美元对其他货币(包括瑞士法郎)大幅升值。这些剧烈波动也波及了股票和债券市场。
许多转发泰勒推文的人还补充了一个细节:据称瑞士信贷银行就是那家处于崩溃边缘的银行。泰勒的原始帖子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和夸大。一些人附上了据称显示银行资本问题的图表,另一些人将推文改写成标题形式,让这条消息显得更具权威性:“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瑞士信贷银行处于崩溃边缘”。这一谣言还出现在了红迪网(Reddit)信息板上—这是许多在家炒股的业余投资者青睐的平台。这条消息被翻译成中文后又被发布在微信和其他在亚洲部分地区占主导地位的中文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种讽刺性的社交媒体表情包也大量涌现,其中一个图片把瑞士国旗(红底白十字)重新绘制成了一个巨大的减号。还有人将瑞士信贷银行戏称为“瑞士借贷银行”(即将“Credit Suisse”改为“Debit Suisse”)。瑞士信贷银行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目标,其股价全年都在下跌,声誉也跌入谷底。克尔纳和莱曼已经沉默了数周,埋头制订新的战略计划。当时已经出现了各种谣言—他们计划进行彻底改革,需要筹集资金,可能会完全退出美国市场,还可能出售银行的部分业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条推文发布的前一天,乌利·克尔纳曾发布了一份旨在鼓舞员工士气的备忘录,他在其中将瑞士信贷银行比作凤凰,准备涅槃重生。他表示,计划中的重组正处于“关键时刻”,并敦促员工不要将股价的日常波动与公司的基本面实力混为一谈。然而,随着推特上的这场转发风暴,原本旨在安抚员工的信息,现在看起来像是试图稳定局势的最后努力。
到了周一早上,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令人不寒而栗。客户在周末从瑞士信贷银行提取了数十亿美元,银行股价下跌了 11%。在澳大利亚,泰勒删除了原推文,他的雇主也发表声明,否认他们发布过相关报道。但为时已晚:关于瑞士信贷银行即将倒闭的谣言已经在恶性循环中不断发酵。
克尔纳和他的团队不知所措。银行新任首席财务官迪克西特·乔希正努力应对迅速恶化的财务数据。还有一位新任首席法务官—马库斯·迪特黑尔姆几周前刚从 UBS 跳槽过来。首席风险官戴维·维尔德穆特在银行任职刚一年多。整个高管团队在瑞士信贷银行的工作经验加起来也只有一两年,突然间,他们就面临着一场从未预料到的危机。团队中有些人觉得他们无法阻止社交媒体引发的抛售潮,还有人怀疑他们是否成了骗局的受害者,或者是对冲基金为压低股价而进行的协同行动的攻击目标。但总的来说,他们陷入了僵局。
在公关部门,也没有人见过这种情况。正常的危机应对方案是发布新闻稿,联系金融记者和股票分析师,向市场传达理性、冷静的信息。但这场灾难并没有按照常规方式发展,没有人知道如何在红迪网上阻止谣言传播。他们敦促克尔纳公开露面以安抚市场情绪,但他以需要遵循法律建议为由拒绝了。银行的法律团队警告说,在本月晚些时候计划的战略公布之前,克尔纳不得谈论公司数据。然而,目前还不清楚他们是否能够坚持到那个时候。在相邻的办公室外的交谈中,银行执行委员会的一些成员讨论了瑞士信贷银行是否能撑过这个周末。他们在考虑银行是否能找到一个合并伙伴,或者更有可能的是,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来全面接管。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瑞士信贷银行每天都在流失高达 100 亿美元的资金。很快,近 1 000 亿美元被提取。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相当于所有客户存款的三分之一左右。 财富管理业务遭到重创,瑞士的业务也受到打击。银行离灾难如此之近,以至公关团队已经写好了“讣告”。
随着资金持续从银行流出,克尔纳召集高管直接给客户打电话。一些客户表示同情,但并未改变更换银行的决定。高管们说数据可以证明银行是安全的,但客户表示,既然可以轻松地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地方,为什么还要冒险呢?克尔纳和莱曼以及执行委员会的几名成员飞往新加坡,名义上是为了庆祝银行在该国家成立 50 周年—实际上,是为了说服一些极为富有的亚洲客户回归该银行。活动从瑞士信贷银行的办公室开始,然后转移到新加坡海岸外的度假岛屿圣淘沙岛上的一家豪华餐厅。嘉宾名单包括亚洲最富有的人群,都是真正的大客户,他们的财富高达数十亿美元。克尔纳发表了演讲,恳求客户继续支持瑞士信贷银行。晚宴和交谈持续到深夜,但大多数潜在客户仍然无动于衷。
到了 10 月底,资金外流的势头终于放缓,这家银行虽深陷困境,但总算稳住了局面。莱曼、克尔纳等人常常亲自出面,努力说服了足够多的大客户相信他们的资金是安全的。但这一事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它以最公开的方式暴露了瑞士信贷银行的绝望处境。
该银行在面对挤兑时完全无能为力,且缺乏那种能够挺身而出对抗市场的魅力型领导者。客户资金的大量外流已经严重削弱了银行的部分业务—如果说该银行在推特危机爆发前盈利就已经很困难,那么现在更是难上加难。“推特门”事件是银行业的首例。当然,社交媒体以前在市场中也发挥过作用—有许多例子表明,推特账户通过发布关于药物突破或虚构刑事调查的假新闻来操纵公司股价。社会活动人士也曾在社交媒体上组织过针对某个品牌的抵制活动。2021 年初,普通投资者在红迪网上联合起来,推高了包括游戏驿站、黑莓和 AMC娱乐等不受欢迎的公司股票的股价,这使得押注这些股票会下跌的对冲基金损失了数十亿美元。
但瑞士信贷银行的这场闹剧是不同的。这是首个重大的数字化银行挤兑事件。在过去,挤兑始于储户看到其他人在实体分行外排队,而后纷纷加入。在数字时代,公开场合大排长队相当于推特上的转发、点赞或红迪网上的回复。由于客户只需点击按钮就能转移资金,银行的脆弱性尤为凸显。瑞士信贷银行本就根基不稳,社交媒体则剥去了过去该公司所拥有的傲慢和层层伪装,也让这家银行 明白自己现在已无处可藏。
10 月 27 日,克尔纳和莱曼公布了他们备受期待的战略计划。3他们将削减成本,并计划通过出售新股筹集约 40 亿美元的资金。其中超过三分之一—15 亿美元—来自沙特国家银行。沙特人将立即成为瑞士信贷银行最大的投资者之一,持有其大约 10% 的股份。在股价如此低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痛苦且代价高昂的筹集急需资金的方式。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投资银行部门。克尔纳和莱曼计划剥离盈利丰厚但资本密集的证券化产品业务。他们会把该业务转移给资产管理巨头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他们还将设立一个“非核心部门”,将所有其他不想要的业务都归入其中,目标是逐步缩减这些业务的规模或将其出售。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对 20 世纪 90 年代银行品牌的复兴:“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品牌回归。该品牌将作为一家独立公司被重新推出,瑞士信贷银行持有其大部分股份。长期担任瑞士信贷银行董事会成员的老牌投资银行家迈克尔·克莱因将辞去现有职务,转而管理新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这个想法在纽约办公室的员工中很受欢迎,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对第一波士顿品牌怀有忠诚度。在其他地方,批评者质疑恢复这个有污点的品牌是不是个好主意,以及克莱因的职务角色是否构成利益冲突。
总体而言,该计划令人失望。克尔纳和莱曼为他们的业务转型设定的目标缺乏雄心:有形股本回报率—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行业指标—到 2025 年将达到 6%。而大多数大型银行的目标都是超过 10% 的。该计划看起来像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规模缩减行动。到最后,投资者手中持有的将是一家元气大伤的银行的股票。这个计划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支持的东西。
这种低迷的情绪被当天公布的季度业绩进一步加剧。在过去的3 个月里,银行亏损了约 40 亿美元。而在一年前的同一时期,它曾盈利约 4.7 亿美元。瑞士信贷银行的股价在一天内下跌了 19%—总体而言,其股价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经腰斩。一周后,标准普尔评级机构下调了瑞士信贷银行的评级,使其信用等级低于任何竞争对手,这意味着瑞士信贷银行比其他类似银行的盈利能力更低。对潜在客户来说,与瑞士信贷银行合作的吸引力也将大大降低。
此时,新管理层上任才几个月,就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局面。瑞士信贷银行的处境已经比之前更糟了,它的衰落速度正在加快。当董事会开会审视过去几周的混乱局面时,克尔纳直言不讳,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再有任何丑闻或事件引发像他们刚刚经历的那种挤兑,瑞士信贷银行将无法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