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1316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130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1469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500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301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327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500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1530
|
| 內容簡介: |
|
《国际汉学》创刊于1995年。2014年,该刊被中国知网收录,刊期为季刊。2017年,该刊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认定学术期刊。该刊旨在推动汉学之研究,为海内外汉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中外汉学界产生了持久且深远的影响。主要栏目有:汉学一家言、汉学访谈录、汉学对话、(国别)汉学史研究、中国经典在海外、中国典籍外译研究、中国文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世界的中国形象、域外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文献与书目、书评与书介、机构与动态。《<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由《国际汉学》编辑部编,,包括三部分内容:四海为友,“携手日同行”;文路漫漫,“思其始而图其终”;学问之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主要收录了主办单位、学术顾问、学术机构、编委、国外著名学者的贺信,刊发的学者题词,以及编辑部的回忆性文章等。
|
| 關於作者: |
|
《国际汉学》编辑部隶属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北外”,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由国家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京港大学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入选“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 目錄:
|
开卷语
第一部分 四海为友,“携手日同行”
003 编者按
005 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领导贺信
贾文键 (北京外国语大学) 004
赵 刚 (北京外国语大学) 005
刘欣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 006
007 二、《国际汉学》学术顾问贺信
刘梦溪 (中国艺术研究院) 007
楼宇烈 (北京大学) 008
汪荣祖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 009
孟 华 (北京大学) 010
阎纯德 (北京语言大学) 011
袁行霈 (北京大学) 012
张岂之 (西北大学) 013
014 三、学术机构贺信
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014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015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会 0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 017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018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编辑部 019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020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 02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022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023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 024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 025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学院 026
027 四、《国际汉学》编委贺信
车 琳 (北京外国语大学) 027
程章灿 (南京大学) 028
丁 超 (北京外国语大学) 029
方维规 (重庆大学) 030
顾 钧 (北京外国语大学) 031
何培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 032
侯且岸 (北京师范大学) 033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 034
季 进 (苏州大学) 035
马 敏 (华中师范大学) 036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 037
钱婉约 (北京语言大学) 038
汤开建 (澳门科技大学) 039
汪前进 (中国科学院大学) 040
王邦维 (北京大学) 041
王中江 (北京大学) 042
魏崇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 043
吴义雄 (中山大学) 044
徐宝锋 (北京语言大学) 045
徐志啸 (复旦大学) 046
阎国栋 (南开大学) 047
杨煦生 (北京大学) 048
张国刚 (清华大学) 049
周 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050
卓新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 051
邹振环 (复旦大学) 052
安乐哲 (北京大学) 053
巴斯蒂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054
韩大伟 (美国杨百翰大学) 056
金文京 (日本京都大学) 057
李集雅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 058
李焯然 (新加坡文莱大学) 059
李晟文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 060
李文潮 (国际莱布尼茨学会) 061
马西尼 (意大利罗马大学) 062
内田庆市 (日本关西大学) 063
欧洋安 (西班牙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 064
萨贝基 (伊朗驻马来西亚使馆) 065
田 浩 (湖南大学) 067
068 五、国内外著名学者贺信
曹顺庆 (四川大学) 068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 069
高 晞 (复旦大学) 070
高金萍 (北京外国语大学) 071
黄河清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072
李 明 (北京外国语大学) 073
李红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074
李明滨 (北京大学) 075
刘迎胜 (浙江大学) 076
刘耘华 (复旦大学) 077
柳若梅 (北京外国语大学) 078
牛汝极 (新疆师范大学) 079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 080
彭 萍 (北京外国语大学) 081
施 晔 (上海师范大学) 082
宋莉华 (上海师范大学) 083
孙会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 084
孙立新 (山东大学) 085
王银泉 (南京农业大学) 086
张 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087
库施尔 (德国图宾根大学) 088
梅谦立 (中山大学) 090
普西奇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 091
司马懿 (美国耶鲁大学) 092
魏思齐 (德国圣?奥古斯丁华裔学志研究所) 093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094
井川义次 (日本筑波大学) 095
096 六、国内外青年学者贺信
丁斯甘 (兰州城市学院) 096
董少新 (复旦大学) 097
胡文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 098
胡优静 (河南大学) 099
李 真 (北京外国语大学) 100
李海军 (长沙学院) 101
刘丽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102
罗 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103
孟庆波 (燕山大学) 104
吴原元 (华东师范大学) 105
叶君洋 (南京大学) 106
张德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108
张鸿彦 (武汉大学) 109
庄亚琼 (中国社会科学院) 110
马丁?雅古彼 (波兰人文社会科学大学) 111
邰谧侠 (南开大学) 112
第二部分 学问之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15 编者按
116 《国际汉学》刊发的学者题词
任继愈 (国家图书馆)(2016年第2期) 116
季羡林 (北京大学)(2006年辑刊第14辑) 117
李学勤 (清华大学)(2011年辑刊第21辑) 118
许渊冲 (北京大学)(2012年辑刊第22辑) 119
安乐哲 (美国夏威夷大学)(2012年辑刊第23辑) 120
李明滨 (北京大学)(2012年辑刊第23辑) 121
汪德迈 (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2014年辑刊第25辑) 122
乐黛云 (北京大学)(2014年辑刊第26辑) 123
魏丕信 (法国法兰西学院)(2014年第1期) 124
汤一介 (北京大学)(2015年第1期) 125
巴萍?马努迈威汶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2015年第2期) 126
刘梦溪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第3期) 127
高田时雄 (日本京都大学)(2015年第4期) 128
韩大伟 (美国杨百翰大学)(2016年第1期) 129
汪荣祖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2016年第3期) 130
魏思齐 (德国圣?奥古斯丁华裔学志研究所)(2016年第4期) 131
王晓平 (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第1期) 132
费乐仁 (香港侵会大学)(2017年第2期) 133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2017年第3期) 134
严绍璗 (北京大学)(2017年第4期) 135
韩 裴 (保加利亚汉学家)(2018年第1期) 136
李焯然 (新加坡国立大学)(2018年第2期) 137
楼宇烈 (北京大学)(2018年第3期) 138
康达维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2018年第4期) 139
张岂之 (西北大学)(2019年第1期) 140
马西尼 (意大利罗马大学)(2019年第2期) 141
许渊冲 (北京大学)(2019年第3期) 142
米 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2019年第4期) 143
魏崇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增刊) 144
艾 恺 (美国芝加哥大学)(2020年第1期) 145
杨慧林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第2期) 146
李集雅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2020年第3期) 147
张国刚 (清华大学)(2020年第4期) 148
冯尔康 (南开大学)(2020年增刊) 149
安乐哲 (北京大学)(2021年第1期) 150
伊莎白?柯鲁克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年第2期) 151
邱苏伦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年第2期) 152
弥维礼 (德国汉学家)(2021年第3期) 153
沈大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年第4期) 154
孟 旦 (美国密歇根大学)(2022年第1期) 155
冯天瑜 (武汉大学)(2022年第2期) 156
牟钟鉴 (中央民族大学)(2022年第3期) 157
谭 中 (印度尼赫鲁大学)(2022年第4期) 158
阎纯德 (北京语言大学)(2022年增刊) 159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2023年第1期) 160
戴 逸 (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第2期) 161
贝德高 (拉脱维亚大学)(2023年第3期) 162
金文京 (日本京都大学)(2023年第4期) 163
阿齐兹 (埃及爱资哈尔大学)(2023年第5期) 164
李晟文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2023年第6期) 165
张隆溪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第1期) 166
朗宓榭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2024年第2期) 167
萨安娜 (罗马尼亚历史与社会政治研究院)(2024年第3期) 168
刘迎胜 (浙江大学)(2024年第4期) 169
雷米?马修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2024年第5期) 170
乐黛云 (北京大学)(2024年第6期) 171
第三部分 文路漫漫,“思其始而图其终”
175 编者按
176 一、编辑部回顾与总结
程裕祯 任继愈先生与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176
张西平 《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回顾 178
张朝意 《国际汉学》三十年记 191
任大援 从自在到自觉——纪念《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 194
尹汉超 《国际汉学》诞生记 204
耿相新 在中外关系中创造历史---大象出版社与《国际汉学》琐记 223
李 明 参与早期《国际汉学》编辑的点滴回忆 229
马晓冬 纯真的集体:关于《国际汉学》的回忆 234
叶向阳 我与《国际汉学》 237
王晓丹 《国际汉学》与点灯人 246
杨慧玲 《国际汉学》编辑部的故事 253
258 二、《国际汉学》学术影响力
杨慧玲 三十年耕耘,学术之林铸就辉煌 258
李红岩 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下的国际汉学研究 260
沈卫荣 国际汉学与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的交流和进步 272
魏崇新 卅载弄潮谱新章——《国际汉学》创刊30年来的学术贡献 276
汤开建 一座研究明清天主教史最为重要的资料宝库——纪念《国际汉学》 创刊30周年 285
何 楚 程章灿 从中国文学研究角度谈而立之年的《国际汉学》 297
彭 萍 《国际汉学》三十年中国典籍外译研究与启示 303
叶 隽 作为学科的知识空间及其“全球史域”——从《国际汉学》刊文情况看德国汉学研究的学术史意 311
吴原元 《国际汉学》 322
陈琳琳 《国际汉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335
石非凡 《国际汉学》在欧美的传播和影响 342
王广生 《国际汉学》与日本汉学研究——《国际汉学》30周年纪念 351
车 琳 《国际汉学》与北外学术转型 356
卢梦雅 汉学无界:外语在推动海外汉学研究中的力量 360
孙立新 我为《国际汉学》做“门神”—— 从审阅的稿件看中国学界的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 364
阿齐兹 天外有天, 学海无涯——写在《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之际 369
吴原元 我与《国际汉学》的二三事----为庆贺《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而作 373
王铭宇 《国际汉学》对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推动与促进:卅载回顾与展望 379
397 附录:《国际汉学》30年刊发文章目录
469 编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