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398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500

《
隐秘的翅膀
》
售價:HK$
367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403

《
能量!
》
售價:HK$
454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418

《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售價:HK$
806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230
|
| 編輯推薦: |
|
从金字塔的惊世规模到神庙的恢宏柱廊,从法老黄金面具的璀璨到墓室壁画的生动秘语,古埃及艺术与建筑给人留下了壮丽威严又生动优雅的印象,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吸引力,但它们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却仅仅是“一盘试吃小菜”。本书别具一格,将聚光灯对准这些绮丽壮观的艺术品与建筑,引领我们步入一个由石像、神祇与永恒信仰构筑的辉煌世界。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古老文明灵魂的对话,揭示了艺术与建筑背后古埃及人对生命、死亡与宇宙秩序的终极思考,为你开启通往四千年前神秘国度的视觉大门。
|
| 內容簡介: |
提起古埃及艺术,人们会立刻想起象形文字、木乃伊和面具等符号。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无数古埃及艺术珍品,而埃及神庙与金字塔的建筑奇观几个世纪以来始终吸引着全球游客前往观瞻。但古埃及的艺术与建筑对蕞初创造和使用它们的人们意味着什么?它又为何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 本书探索了埃及跨越四千年的视觉艺术作品。这些器物与建筑背后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古埃及人如何在与他人、自然环境以及神灵世界的互动中构建生活图景。通过展现古埃及如何以恢宏的金字塔、神秘的木乃伊和独特的视觉风格持续吸引西方世界,里格斯深入剖析了这个古老的文明与现代世界之间的深刻联系。
|
| 關於作者: |
作者 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英国杜伦大学视觉文化史教授,专注于考古学史、摄影史与古埃及艺术研究,近年主要关注1922年发现图坦卡蒙墓的历史、政治背景与当代遗产。著有多部学术著作,致力于为大众读者撰写古埃及主题的普及读物,近期作品包括《古埃及魔法:实践指南》(2020)、《瑰宝:图坦卡蒙如何塑造一个世纪》(2021)等。
序言作者 贾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美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博士,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古代埃及艺术史。
|
| 目錄:
|
前 言 致 谢 第一章 普普通通的四个词 第二章 展览中的埃及 第三章 埃及艺术与建筑的创作 第四章 艺术与权力 第五章 符号、性别、地位 第六章 走出埃及 年 表 索 引 英文原文
|
| 內容試閱:
|
序 言 贾 妍
受译者温静博士与译林出版社之邀,为克里斯蒂娜· 里格斯《古埃及艺术与建筑》双语本作序,我由衷感到荣幸。古埃及艺术似乎总以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文化记忆点的形象闯入大众视野—吉萨金字塔雄浑利落的剪影、图坦卡蒙神采斐然的脸庞、壁画人物笃行千年的“埃及步法”,这些堪为人类造物经典的作品早已固化为“法老时代”的符号意象,如同博物馆展柜的玻璃罩,吸纳观者目光的同时却排斥身体与心理的靠近,于是在无形中隔绝了“人”与“物”、“我”与“他”的真实距离。若想透过这层“熟悉的屏障”,读懂古埃及人用材质、色彩与线条在作品里传达的信仰属性、技艺传统、社会生活与生死观念,确实颇需要下些真功夫,寻些好路径的。 千禧之交的北大校园里,带着这份对“读懂”的渴望,温静博士与我曾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冷绝的埃及学领域,同道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却也其乐无穷的学术探险。那时候想找一本既靠谱、又好读的古埃及艺术入门书,真是难极了!中文读物之匮乏自不必说,即便是图书馆、市面上能获取到的有限的外文专业资料,也要么是图多字少的零散介绍,要么是术语超载的艰深专著。一本能在有限篇幅内把古埃及艺术讲清楚、说明白,能在有限时间内引导读者看进去、走出来,能以通俗晓畅的语言拆解复杂晦涩的概念,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专业书,堪称我们学生时代最为期待,却也持续稀缺的资源。 如今温静博士把克里斯蒂娜· 里格斯的《古埃及艺术与建筑》译成中文,算是圆了当年我们的梦想。这本书最难得的,是跳出了传统艺术史“以年代为序、以器物为纲”的窠臼。里格斯没有把古埃及艺术当成一堆“老古董”来罗列铺陈,也没有将古埃及艺术史简化为从早王朝到罗马时期的风格演变史,而是从书名中的“古代”“埃及”“艺术”“建筑”这四个关键词切入,层层拆解其中的学术争议与文化意涵。何为“古代”?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公元前3100年,还是克里奥帕特拉殒命的公元前 30年,抑或是基督教传入后的公元 3世纪?何为“埃及”?是尼罗河谷的地理疆域,还是以象形文字、宗教仪式为内核的文化共同体?在本书所界定的“古代埃及”时空与文化框架中,又如何进一步划选“艺术”的边界、“建筑”的范畴?这种对基础概念的追问,将古埃及艺术从冰冷的博物馆陈列柜拉回到真实的历史语境中,让我们看见:那些石头雕像、墓室壁画、泥砖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与时代、地域、权力、信仰、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深度绑定的意义载体。 里格斯对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也即“物”外之“人”的关注,超越了常规的古代艺术史写作范式,突显了本书的新意与深度。她没有停留在描述古埃及艺术有什么,而是追问它们由谁制作,如何制作,又为何制作。循着这些问题,作者带我们结识了许许多多鲜活的艺术家,那些“古埃及的米开朗基罗”们。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的伊尔提森,他在石碑上骄傲地写下自己是“精通技艺、拥有高水平知识”的“赫穆提”(工匠),夸口自己懂如何刻画猛禽的姿态、如何以恰当的比例混合颜料,甚至通晓书写的“秘密”;生活在新王国时期代尔· 麦地纳工匠村的绘图师阿蒙霍特普,他在陶片上勾勒自己向图特神祷告的身影,通过赘肉与肚腩的细节,透露出真实年龄与社会身份……对于那些创作者已无从考辨的作品,里格斯也会巧妙地通过解析材质与工艺探究创作行为本身的意图所指。比如科普托斯敏神雕像中为何要将阴茎单独雕刻再嵌入?为何表面留有卵形凹陷?这些细节背后,是古埃及人对石材特性的认知、对雕像“治疗功能”的信仰,更是时间在器物上留下的文化痕迹。 尤为难得的是,里格斯始终保持着对艺术史以及埃及学领域根深蒂固的“欧洲中论”“殖民时代话语传统”的警惕与反思。她敏锐地指出,通用世界艺术史的概述和课本(如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中,惯将古埃及艺术视为古希腊罗马艺术主菜到来之前“试吃小菜”的写法,不过是西方视角下的文化排序;博物馆将埃及文物与希腊、罗马文物分置不同展厅,实则割裂了它们在古代世界的交流与互动— 毕竟腓尼基工匠模仿埃及风格制作的象牙镶板,曾出现在亚述宫殿;希腊商人从埃及学来的青铜浇铸技术,也曾用于献祭赫拉女神。这种批判性思维,让这部简史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局限,成为一部探讨作为文明遗存的古代艺术应如何被观看、被阐释的典范。 这样一部学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好书,对译者本身的知识储备与文字功底都要求极高,怀里没揣点儿“金刚钻”还真不够使,而温静博士无疑是最佳人选。作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埃及学博士,她接受过文字学、历史学的严格训练,亦通达艺术史的门道,可以说既具备专业领域的“硬学问”,也能把握学术脉络的“软逻辑”。她会从古埃及自身的工艺传统出发,将埃及人称作“杰赫奈特”(埃及语tjehenet,意为“闪亮之物”)的材质译作“砂釉”,进而避免了西方埃及学领域惯用的faience一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带来的歧义;也能把“背柱”“凹弧檐口”这些看似晦涩的专业术语,译得既精准又易懂,让读者不借助词典也能想象出雕像与神庙的细节。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从学生时代到从教生涯一路与书为伴的专业学者,她懂得如何平衡“准确”与“好读”。里格斯书中对过往学术传统的深刻反思、对艺术与权力的细腻观察,温静博士都用晓畅的中文给予了精准传达,没有让理论沦为枯燥的说教。 对于青年读者,尤其是想了解埃及学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实属难得。它像一位靠谱的向导,能带初学者避开碎片化信息的混乱。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大学老师,我亦由衷欣喜:终于又多了一本能放心交给学生的入门书,它不是简单的艺术品介绍抑或知识点罗列,而是尝试真正教会大家如何读懂古埃及艺术,这正是我们当年热切企望却鲜少企及的引导。 这或许也是温静博士译这本书的心意—我们这代人曾在求知路上遇过的困境,不想让后辈再经历。她把自己对埃及学的深耕、对文字的把控,还有对青年读者的体谅,都融进了译文里:那些我们当年对着外文文献反复揣摩的问题,如今读者翻开中文书页就能找到清晰答案;那些我们曾觉得绕不开的晦涩,如今在她的译笔下都变得好懂。这份用心,是给青年读者最实在的馈赠。 翻开这本书,你看到的不会只是金字塔、金面具的震撼与惊艳,更能读懂古埃及人用艺术写下的日常与信仰:工匠在作坊里小心翼翼打磨石材,祭司为神像施行“涂油礼”,普通人借沙布提俑寄托来世安稳的心愿。它让古埃及艺术不再是遥远的“异域奇观”,而是我们能触摸、感知、理解的文明遗存—原来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和今天的我们一样,用双手创造美,用造物寄托对世界的想象。 能有这样一本译著,对中文世界的埃及学读者来说,是幸运的。谨以此为序,推荐给每一个想真正走进古埃及艺术的人。
第一章 普普通通的四个词
古埃及艺术与建筑:这几个词会让人想到什么呢?基于你的兴趣爱好和受到的教育、看过的影视作品、到访过的国度和博物馆,你的答案大概会由金字塔、木乃伊、陵墓等浮现在脑海中的关键词组成,或许还有像图坦卡蒙、克里奥帕特拉、奈芙尔提提这样耳熟能详的人名。或许你参观过大英博物馆,还购买了罗塞塔石碑的明信片—那一直是纪念品商店中最畅销的商品。或许你造访过 19世纪的公墓,那里装点着侧面向上倾斜、顶端呈金字塔形的立柱,这是古代方尖碑的微缩版本;而在纽约的中央公园、伦敦的堤区、巴黎的协和广场以及罗马的多座广场,都有真的古代方尖碑装点门面。又或许,你可能会乘坐尼罗河游轮,在大金字塔的大走廊中奋力攀爬,或在家乡附近看见埃及风格的建筑,如拉斯维加斯的卢克索酒店,或伦敦的卡雷拉斯香烟(“黑猫”)工厂—2.6米高的猫塑像伫立在入口两侧,是依照古代原型塑造的。 许多个世纪—特别是最近的两个世纪—以来,古埃及艺术与建筑已经成为欧洲意识的组成部分。在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等世界顶级博物馆中,埃及艺术品都 是亮点。埃及的神庙、陵墓和金字塔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不过在2011年革命之后游客数量有所减少。从恢宏庞大的石像到鲜艳如新的墓室壁画,埃及艺术给人留下了壮丽威严而又生动优雅的印象。此外,埃及建筑似乎可以用几个特征来概括,例如带有坚实立柱的巨型门阙、斜坡状的墙壁以及喇叭状檐口,这些都为19世纪埃及风格(“埃及复兴”)的建筑所广泛采用。一些古埃及器物和建筑成为象征。大金字塔、图坦卡蒙的金面具、奈芙尔提提的彩绘胸像、罗塞塔石碑这四件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它们像《蒙娜丽莎》一样出现在众多媒体之中,经过无数再创作,以至于作品原本的背景、材质和意义都被遗忘了。 鉴于古埃及的视觉艺术作品是历史悠久且得到公认的文化产物,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得到了充分研究的学科,应该有很多埃及学家、艺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致力于埃及艺术和建筑研究。也不尽然—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相对于所有现存的古埃及艺术与建筑的数量和质量—还不包括其现代影响—这一学科在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 其中有多种原因,我们将在本章稍后部分讨论,现在需要指出的是,艺术史的概述和课本,例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或昂纳和弗莱明的《世界艺术史》,只会用寥寥几页来写古埃及,之后就呈上他们的主菜—古希腊罗马艺术和紧随其后的始于中世纪的欧洲艺术。如果艺术史将古埃及当作一盘试吃小菜,那么在考古学和埃及学那里是否有更实质性的改观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写埃及艺术与建筑的书有很多,通常以年代为序进行评述,为读者呈现一个跨越3 000年的艺术概论。博物馆制作参观指南,或在网上对藏品进行介绍,也可能会针对特定时代、遗址或主题出版展览图录。然而,除了少数例外,这类出版物几乎无法深入触及古埃及的视觉和物质世界,也无法对理念、方法和理论一探究竟,而在希腊罗马考古、艺术史、人类学和博物馆学等其他学科中,这些才是今天最令人关注的研究工作。通常的埃及学学位包括语言学习、历史、宗教以及对考古遗址的了解,一般较少涵盖艺术和建筑领域,即便一些大学的附属博物馆中有埃及藏品。 现在,组成本书标题的四个关键词—“古代”“埃及”“艺术”“建筑”,或许变得比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更复杂。这是应该的,因为其中的每个词就其自身而言都是具有争议的。思考每一个词所带来的争议能够帮助我们对古埃及的视觉艺术与前文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更为细致的思考: 埃及艺术作品和建筑是如何被研究和讨论的,为何、如何对当代世界产生影响,埃及艺术作品和建筑物类型中的范例是否一定代表了远古时代的文化规范和生活体验。本章接下来的部分将依次探讨每一个词,以此来引入构成本书基础的主旨和理念。 “古代”埃及是指何时?本书讨论的作品涵盖了大约 3 500年时间,但也会考虑其之后的影响。绝大多数埃及学家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古埃及作为一种文明在政治、语言和社会层面都展示出高度的连贯性。然而,对其起点和终点的断代却各不相同。这一文明起始于大约公元前 3100年目前已知最早的君主纳尔迈(号称“凶猛的鲶鱼”)和蝎子王?或者起始年代应该再早几百年,在考古证据显示的纺织和制陶等手工生产高度发展的时代?古埃及何时终结的问题更加棘手。一些学者的建议是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因其结束了埃及本土君主的统治。另一些则提议为公元前 30年克里奥帕特拉七世驾崩之时,因其是最后一位马其顿希腊统治者。也有人算上了之后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的时期,认为公元 300年万事终结,基督教成为主导宗教,帝国一分为二。 我们在这里表达这些日期的形式传达了某些更为要紧的重大事件,公元前代表“基督之前”,公元后代表“我们主的纪年”。这种对时间的表达方式以基督教视角为假定,而在埃及,划分文化纪元的首先是向基督教的转变,而后是从 7世纪中期起向伊斯兰教的转变。结果,古埃及的、古典的、基督教的和伊斯兰教的器物由不同的学者来研究,并由博物馆的不同部门甚至不同的博物馆收藏和展览。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前的时代通常被认为是王朝埃及或法老埃及,因为生活在大约公元前 300年的埃及祭司曼尼托在其著作中将众多国王(或称法老)分为30个王朝。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固定时间点起连续纪年的体系不同,埃及体系从每一位新统治者开始重新纪年,因而必须要知道国王的在位次序和在位时间。 时间的衡量与核算是学者在了解远古时代时的首要考虑。远在考古学方法尚未发展起来的17世纪,一位名叫詹姆斯· 厄谢尔的爱尔兰大主教利用《圣经》和罗马历史学家著作中的证据来计算古代历史的关键日期,其中广为人知的是把创世的时间定为公元前 4004年。只有到了 19世纪,当语言学家能够读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文献和伊朗的楔形文字时,才可能确立更准确和详细的纪年。考古学家开始发展出解释地层学(地表之下分层的遗迹)的方法,并通过类型与式样的时间顺序来确定器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没有文字记录的史前文化也可以被纳入年代学中。在埃及,这些文化被称为前王朝文化,以便与有名有姓的国王的朝代相区别。然而考古学家也发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更多证据,在其中加入了第 0王朝的国王。
|
|